《湖北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徐鹏|(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湖北居民生活质量研究》

【作 者】徐鹏
【丛书名】社会学优秀中青年学者学术精品文丛
【页 数】 228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19.06
【ISBN号】978-7-307-20933-6
【价 格】48.00
【分 类】居民生活-生活质量-研究-湖北
【参考文献】 徐鹏. 湖北居民生活质量研究.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湖北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社会研究类专著,本书依大量统计数据,对湖北省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学术研究。作者对生活质量研究进行了回顾,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和标准,依照今年看来的统计数据,对湖北省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为湖北省下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提供了参考依据与衡量标准。

《湖北居民生活质量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绪论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政府治理方式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站在历史的角度观之,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而言,其影响力并不亚于I4世纪缘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Renaissance)、16世纪发端于德国的新教革新运动(Protestant Reformation)以及I8世纪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Xie,2011)。而在这大规模的快速转型进程中,中国不仅成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这场变革给13亿中国民众生活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尽管中国的经济社会变革成就斐然,现阶段的转型进程却依然充满着不稳定性与不可预测性;而如何处理与平衡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官员问责、贫困缓解以及社会公平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议题,仍是现今中国所面临的主要挑战(Pey,2014)。

2000年9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并联合签署了一份《千年宣言》,旨在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实现包括消除极端贫困、普及小学教育、改善产妇保健、促进性别平等以及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在内的“千年发展目标”,而这些目标的提出彰显的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而言,当前我们党和政府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国梦”,其核心也是强调“以人为本”,是讲求民生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第一章绪论

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随后,中共十七大报告也专门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列为一章加以讨论,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和谐社会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人的和谐。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亦明确指明“中国梦”根本上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的“梦”,而非个体主义的“梦”;是要让发展成果分享、落实到全体民众,而非只是少数个体。综观上述这些中央决策,不难看出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中国梦”,都与“民生”二字息息相关。而在笔者看来,“民生”主要指的便是“民众生活质量”。进言之,只有民众生活质量切实提高了,才能说整个社会更加和谐了;而“中国梦”的表征也不仅仅体现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体现于民众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从学理角度看,生活质量是一个覆盖范围很广的概念,既包括对总体人群(群体层面)相对福利的社会指标测量,又包括对每个人(个体层面)主观感受的量化评价(拉普勒,2012:3)。而本书认为,生活质量研究的终极目标则是要综合分析各种对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指标,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从而达致这样一种和谐状态:社会为个人提供改善其生活质量所需要的客观物质供给,而各类客观条件(如公共服务、居住环境等)的改善也反过来促进了个人主观幸福感或满意度的提升。换言之,民众客观物质条件与主观生活幸福感(满意度)构成了生活质量的一体两面;而只有这两个层面都得到改善,才能真正体现出民众生活质量的进步。就当前实际状况而言,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间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这导致了各个地方政府在民生建设方面的不均衡发展格局,从而使得居住于不同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内的居民,乃至于居住在同一个省内不同市(州)的居民,其生活质量水平都表现出较大的差距。以客观层面的生活质量为例,目前已有一些学者通过自己设计的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

2

第一节湖北经济社会变迁概览

级行政单位的客观生活质量状况进行了测算与排名,进而反映出我国省际之间客观生活质量的差异化特征(参见Li&Wang,2013;罗栋,2012:27-48)。然而,这类研究虽然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全国范围内民众生活质量的省级区域异质性,但是却在评价时将一个省内各市(州)间的发展水平视为同质的,而这显然不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不同区域居民现阶段生活质量的实际状况。因此,有必要将生活质量研究的目光聚焦于相对更小的省级行政区域,并通过这样一系列针对省级区域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来更为全面地掌握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现状①

通过分析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可以发现除了有个别针对河北、江苏、广西、安徽等省份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外(参见王峰,2008;孙星,2009:邵法焕、田彩霞,2010:张亮等,2014),很少有学者针对我国其他省级区域来开展生活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有鉴于此,本书将以我国中部省份湖北省为例,一方面通过构建可用于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客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对该省内17个市(州)居民的客观生活质量状况进行量化评价:另一方面,还将基于在湖北区域内不同年份开展的多项问卷调查资料,综合考察湖北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笔者期待能通过本书的努力,帮助进一步推进我国分省域的生活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进展,同时对既有的文献予以必要补充。在当前中部崛起国家战略背景下,针对湖北这一中部重要省份的生活质量研究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湖北经济社会变迁概览

起源于唐古拉山脉的长江,在自西往东奔向浩瀚东海途中与汉水交

①当然,如果数据资料及其他研究条件允许,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区(县)一级的调查对于掌握当前生活质量的整体状况会更有帮助。但囿于笔者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资料限制,对于本书而言将重点分析湖北省内不同市(州)生活质量的区域分布差异。

3

第一章绪论

汇,并在此孕育了方圆18.59万平方公里的荆楚大地。居住于此地的湖北人自古便深谙励精图治、韬光养晦的治理之道。例如,《韩非子》中就曾记录过这样一段楚庄王与右司马的对话: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与王隐日:“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此为何名?”王日:“三年不翅,长羽翼;不飞不鸣,观民则。来日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又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贪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当年楚庄王以三年“无政为”来“长羽翼”、“观民则”,随后便通过施行一系列的改革使楚地得以“大治”。而两千多年后,历史的剧目仿似在楚文化的发祥地又重新上演,只是这

一次被称为“九头鸟”的湖北佬却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才一步一步将构建当代中国“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由口号转变为现实。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由此拉开我们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序幕。而湖北在改革之初其实就已经拥有了较好的发展优势与“崛起”资本:从地理位置上说,湖北地处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汉平原,物产丰饶;从区位特征上讲,湖北自古“九省通衢”,交通便利:从工业基础而言,湖北拥有值得骄傲的“汉阳造”以及“一二三”工程①:从人力资本角度看,湖北的高校数量亦居于全国前列,可谓是人才济济。让人遗憾的是,在改革之初的十多年间,湖北不仅没能凭借先天优势率先发展起来,反而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落在了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不可否认,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国家优先发展沿海经济

①“汉阳造”是指以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Gw88)为原型制造的“八八式"步枪,因其主要生产地位于湖北汉阳兵工厂,故而也称之为“汉阳造”;“一二三工程是指“武钢一米七轧钢”、“第二汽车制造厂”以及代号“三三零”的葛洲坝工程

4

第一节湖北经济社会变迁概览

带的政策导向因素影响。然而,湖北人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以厚积薄发的心态等待着政策转向的机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于是,国际资本与沿海产业开始逐步向中部集聚,“中部崛起”也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式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毫无疑问,中部地区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而湖北在我国中部六省中,经济、教育以及科技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领跑中部应当责无旁贷(叶福生、夏泽宽,2008:11-12)。

使用生活质量测量指标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湖北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社会变迁历程。兰德(Lad)曾将用来测量生活质量的社会指标划分为三类,即准则性指标(criterion indicators)、描述性指标(descriptive social indicators)以及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快乐指标(happiness indicators)。其中,准则性指标是指用来对那些与政策相关的公共统计数据变量进行测量的指标,而这类指标的涵义通常在不同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拉普勒,2012:15-16)。在本节中,笔者将使用六个反映经济、教育与医疗卫生状况的准则性指标,对湖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快速变迁历程予以量化描述,并以此来初步展现湖北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改善趋势。

图1-1显示了从1978年至2013年湖北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以及

人均GDP的变化趋势。从该图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在过去的35年

间,上述两个指标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GDP从1978年的151亿

元增加到2013年的24668亿元,人均GDP也相应地从1978年332元增

长到2013年的42613元。如果仔细观察图中的曲线斜率还可以发现

从1978年到1999年间,GDP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均是比较平缓的.

而当进入到2000年以后,湖北的这两个经济总量指标表现出快速提升之势。这个现象说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由沿海向中部梯度转移,湖北开始享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政策红利”。此外,进一步将湖北

5

第一章绪论

45000.00

30000.00

40000.00

25000.00

35000.00

20000.00

30000.00北

25000.00均

15000.00

20000.00

GDP

10000.00

15000.00

10000.00

5000.00

5000.00

0.00

0.00

年份

■GDP

一人均GDP

图1-1湖北GDP及人均GDP变化趋势(1978一2013,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14)

的指标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后发现,2013年湖北的人均GDP平均高出

其他五省20%左右。①由此可见,湖北整体的经济水平在中部地区处于明显优势地位

除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以外,湖北的教育事业也呈现出稳定发展之势。以高等教育为例,图1-2显示了湖北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以及招生人数在过去二十年的变化趋势。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1990一1999年间高校在校学生数及招生人数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数值分别从1990年的130355人、38024人增加到259410人、97910人。而自1999年全

①中部其他五省2013年人均GDP分别为:河南省34174元,安徽省31684

元,江西省31771元,山西省34813元,湖南省36763元。数据来自《湖北省统计年鉴》(2014)。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