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听课笔记 诊断学》童璐莎,祝喻甲,余薇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协和听课笔记 诊断学》

【作 者】童璐莎,祝喻甲,余薇编
【页 数】 676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20.12
【ISBN号】978-7-5679-1632-6
【参考文献】 童璐莎,祝喻甲,余薇编. 协和听课笔记 诊断学.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0.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协和听课笔记 诊断学》内容提要:

诊断学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学习临床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全书共分8大篇,基本涵盖了教材的重点内容。每个章节都由本章核心问题、内容精要等部分组成,重点章节配历年真题,重点内容以下划线标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本书可供各大医学院校本科生、专科生及七年制、八年制学生使用,也可作为执业医师和研究生考试的复习参考用书,对住院医师学习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协和听课笔记 诊断学》内容试读

第一篇常见症状

核心问题

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病因、临床意义及伴随症状。

内容精要

症状是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即问诊获得。体征是医师客观检查到患者身体的异常改变,即体检获得。广义症状包括了一些体征。

第一章发热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36.3~37.2℃(口温)

1.正常体温36.5~37.7℃(肛温)

36~37℃(腋温)

1■后

协和听课笔记一诊断学

2.24小时内下午>上午,运动、劳动、进餐、体温可稍升高但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

3.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4.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稍低于年轻人。

主治语录:发热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

二、发生机制

1.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种类多,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

(2)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原。

1)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

2)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

3)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主治语录: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原引起。

2.非致热原性发热见表1-1-1。

表1-1-1非致热原性发热

发生机制

举例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产热过多

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题■2

第一篇常见症状

续表

发生机制

散热减少

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三、病因与临床分类

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不论急性亚急性或

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①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②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等

③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等

非感染④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性发热⑤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度脱水

⑥皮肤病变:如广泛性皮炎

⑦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原发性低热感染治疗后低热

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

生理性低热

四、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表1-1-2)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

表1-1-2发热的分度

分度

标准

分度

标准

低热

37.3-38℃

高热

39.1-41℃

中等度热

38.1-39℃

超高热

41℃以上

3m■

协和听课笔记—诊断学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常有疲乏无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如疟疾、上升

肺炎、败血症

方式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天内达高峰,如结核

(2)高热期: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散热>产热,多汗、皮肤潮湿,体温可骤降或渐降。

骤降:体温在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略低于下降

正常,如疟疾

方式渐降: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

主治语录:高热可以导致意识改变;小儿高热易出现惊

厥;胃肠功能异常;消瘦;口腔炎症;降温时饮水不足可引起脱水,重者可发生休克。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热型及临床意义,见表1-1-3。

表1-1-3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

临床特点

常见疾病

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寒高热期波动范围不超过1℃

4

第一篇常见症状

续表

热型

临床特点

常见疾病

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

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正常水平以上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

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

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

一次

波状热

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

布氏菌病

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癌性发热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②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六、伴随症状

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5图

协和听课笔记一诊断学

2.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3.肝脾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菌病等。

4.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5.结膜充血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等。

6.皮疹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等。

主治语录:原因不明发热(FU0)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

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

诊的一组疾病。目前FU0的病因主要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

病、结缔组织及其他疾病,仍有10%左右的病因尚无法明确。

睡■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