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学院系列规划教材 局部解剖学》马超,刘克,曹承刚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协和医学院系列规划教材 局部解剖学》

【作 者】马超,刘克,曹承刚作
【丛书名】协和医学院系列规划教材
【页 数】 420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21.08
【ISBN号】978-7-5679-1742-2
【价 格】109.00
【分 类】局部解剖学-医学院校-教材
【参考文献】 马超,刘克,曹承刚作. 协和医学院系列规划教材 局部解剖学.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1.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协和医学院系列规划教材 局部解剖学》内容提要:

本书是“协和医学院系列规划教材”之一,汲取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前辈多年经验沉淀之精华,学习、参考国内外最新解剖学教材内容,在结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各科疾病基础知识和临床病例分析的基础上,以马超教授为首、30多位基础和临床各科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编撰完成。临床结合要点和病例分析是本教材的一大亮点和创新之处。本教材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面向临床的解剖教学改革”最新成果。

《协和医学院系列规划教材 局部解剖学》内容试读

绪论

一、概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体各系统、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结构与功能联系的学科。随着显微镜和新技术的应用,人体解剖学已发展为涵盖了显微解剖学(microsiopic anatomy入、组织学(histology),以及研究出生前发育的胚胎学(embryology)的综合学科。根据不同的需要,其还衍生出诸如比较解剖学(comparative anatomy入、临床解剖学(clinical anatomy)等多个分支学科。作为医学教育基础课之一,人体解剖学通常分为按人体各系统描述的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和按人体各部位描述的局部解剖学(topographic anatomy),二者也是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解剖学课程。

二、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解剖学源于远古先人的狩猎活动,通过对动物的宰割,古人不仅熟练地掌握动物解剖操作技术,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动物解剖结构认知。

被称作医圣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集多年对动物解剖打下的坚实解剖学基础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淀,发表了著名的外科专著《头颅创伤》。书中详细描述了头部损伤患者相关的解剖结构、手术方法及缝合技术,可称为最早的解剖学与临床结合的典范。其后的另一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天文物理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对50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亚里士多德是生物学分类的开创者,也是解剖学的学科命名者,著有《论解剖操作》,对解剖学发展贡献巨大。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进行过人体解剖,仅以动物解剖为据,故其著作中含有大量谬误,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享誉中外的医学宝典《黄帝内经》即已问世。这部经典巨著集中国古代医学经验之大成,开创了中医理论之先河,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书中对人体结构和人体解剖学的描述尤为精彩:“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尸可解剖而视之…”可见在西方学者尚迷茫于动物解剖时,中国的医学家已经对人体解剖做了详尽的记载。

希腊的解剖学家盖伦(Galen)著有《医经》,较系统描述了心脏的结构,对血液循环和神经分布的生理功能均有记载和论述。尽管盖伦的论著较其前辈有了不少进步,但仍无法突破动物解剖的禁锢。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集艺术、科学、哲学音乐和生物医学诸家头衔于一身。他智力超群、学识渊博,加之勤奋努力,一生留下大量传世之作和未解之谜。其中不乏精美的人体解剖和外科(妇产科)手术图谱,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开创了解剖和医学图谱的先河。达·芬奇的解剖图虽然精美,但图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使人对他是否亲自做过人体解剖产生怀疑。

与盖伦同一时期,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他不仅能做骨科手术,据说还能做复杂的开颅手术,堪称中国外科医生的鼻祖。其在解剖和手术领域均具有较高造诣。至北宋年间

局部解剖学

(1041一1048年,吴简和宋景对50余具尸体进行解剖并绘制出《欧希范五脏图》,对人体内脏做了详尽的描述,同时还对不少内脏器官的病理改变有生动的记载。到崇宁年间(1102一1106年),著名医家杨介亲自解剖尸体,精心绘制出《存真图》,无论是结构精准度还是历史影响均远胜《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去伪存真,纠正了前人论著中的很多错误,是当时应用最广泛的人体解剖学专著,超前欧洲近400年

比利时解剖学家安德烈亚斯·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是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开创者。出生于医学世家的维萨里,在学生时期就精读了盖伦的解剖学著作。尽管盖伦的名气很大,维萨里却从未盲从,为了纠正盖伦的错误,他不顾宗教和习俗的束缚,不惜到坟场挖掘尸体进行解剖,终于在1543年发表了巨作《论人体构造》。此书图文并茂,汇集300多幅精准、生动的插图,揭示了人体结构的奥秘。从此解剖学成为医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无独有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也在同一年发表。这两部不朽巨作的诞生开启了人类科学史的新纪元。

西班牙名医迈克尔·塞尔维特(Michael Servetus)早在巴黎求学期间就成为维萨里的同学和志同道合的助手,他睿智而具有超凡的洞察力,且埋头苦干。在青年时期就成为医术精湛的名医,同时进行研究工作,著名的人体小循环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由于宣传小循环而触犯了教会,塞尔维特竞然被惨无人道地烤死在火刑架上,但他至死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宁愿为科学献出宝贵的生命。

英国医生和生理学家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精通外科和妇产科手术,是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科学家。他不仅医术高明,还从事比较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发表了《心血运动论》和《论动物的生殖》。他通过对心脏的运动以及心与静脉瓣膜功能的研究,明确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的理论,证实了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肌的收缩压,成为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宋慈是宋代著名法医学家,精通解剖学和刑侦学,著有《洗冤集录》,该书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宋慈破除封建习俗和虚伪的道学伦理观念束缚,坚持命案尸检不避性别,并特意指出“凡验妇人,不可羞避”,极大地促进了病理解剖学和法医学的发展。

中国清代名医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通过尸体解剖,纠正了许多古人对人体结构的错误认识,完善了中医的脏腑学说,由他创制的活血化瘀方剂效果良好,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进入20世纪,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EM入、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等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对解剖学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影像解剖学、数字解剖学和虚拟解剖学等新学科应运而生。新学科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与临床结合、为临床服务,也使古老的解剖学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人体解剖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为了正确认识和描述人体各部与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和运动状态,必须使用公认的统一标准和专业术语,以满足教学和学术交流的需要。作为医生,对患者检查记录和病例书写尤须使用统和专业的术语描述,以避免表述错误造成医疗事故。掌握人体解剖学基本概念和术语也是学习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

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向前平视,双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以此姿势为标准,对人体各部位和结构进行描述无论人体(或标本、模型)处于俯卧、仰卧或侧卧位,仍以标准解剖学姿势为准则(绪图-1)。

2

绪论

ujool

绪图-1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

(二)人体解剖学方位

以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为准则,进一步确立人体各部的解剖学方位(anatomical location)术语,具体如下。

1.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近颅者为上,近足者为下。如头为上、颈为下:同在头部,眼为上、鼻为下。在比较解剖学上常用颅侧(cranial)和尾侧(caudal)与上、下相对应。

2.前(anterior)和后(posterior)近腹侧者为前,近背侧者为后。与此相对应的腹侧(ventral)和背侧(dorsal)虽是比较解剖学术语,但常与前和后通用。

3.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离者为外侧。

4.内(internal)和外(external)是描述空腔器官位置关系的术语。近内腔者为内,远离者为外。须注意,内、外和内侧、外侧是含义不同的两类术语,使用对象和范围均不相同,应予区分。

5.浅(superficial)和深(profundal)是描述人体由表及里相对位置关系的术语。近皮肤表面者为浅,远离皮肤朝向人体中心者为深。对具体器官(脏器)而言,近表面者为浅,远离表面朝向器官中心者为深。

6.其他对四肢而言,与躯干相连或近躯干者为近端(侧)(proximal),远离者为远端(侧)(distal)。上肢的内、外侧常以前臂尺骨和桡骨的位置确定,尺侧(ulnar)为内,桡侧(radial)

3

局部解剖学

为外。下肢的内、外侧则以小腿胫骨和腓骨的位置确定,胫侧(tibial)为内,腓侧(bular)为外。

此外,还有左(left)和右(right)、垂直(vertical)和水平(horizontal),以及中央(central)等普通方位术语,也经常在人体解剖学描述中使用。

(三)人体解剖学轴和面

为了准确定位研究、描述人体结构及关节的运动状态,常选用相互垂直的3种轴和面,以便显示和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1.轴(axis】

(1)垂直轴(vertical axis):是上自颅侧,下至尾侧,与重力线平行、与地平面相垂直的轴。

(2)矢状轴(sagittal axis):是由前(腹侧)向后(背侧)走行的轴,与垂直轴相垂直。

(3)冠状轴(frontal axis):是由左向右走行、与水

矢状面

平面相平行的轴,与垂直轴和矢状轴均垂直。

以上各个轴的功能详见第二篇运动系统。

冠状面

2.面(plane)(绪图-2)

(1)矢状面(sagittal plane):又称正中面(medianplane),是依矢状轴方向、由前向后的纵切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若干切面。通过人体正中的切面为正中矢状面(median sagittal plane),可将人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半。

水平面

(2)冠状面(coronal plane):又称额状面(frontalplane),是依冠状轴方向、由左向右的切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若干纵切面。该切面与矢状面和水平面均垂直。

(3)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又称横切面(transverse section),是由上而下的与地平面平行的切面,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的若干切面。该平面与矢状面和冠状面均垂直。

对于器官切面的描述,有时还以与器官长轴平行的纵切面(longitudinal section)和与长轴相垂直的横切面(cross section),替代冠状面、矢状面和水

绪图-2人体解剖学平面示意

平面。

四、与临床结合的解剖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学好人体解剖学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认真进行尸体解剖操作,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入解剖学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正确使用解剖器械,熟悉和掌握解剖器械的种类、用途和使用方法,提高操作效率,为今后的临床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绪论

(一)常用的解剖器械

1.解剖刀(scalpel)是解剖操作中使用最多的器械。用于切开皮肤、筋膜,切断肌、腱、血管和神经等结构(绪图-3)。常见的使用方法如下:①抓持法,以拇指与中指、环指和小指共同抓持刀柄,示指按压在刀背上。此法用于行皮肤切口,手部操作稳定,亦可通过示指加压调控切口的深度。②执笔法,近似执笔方法,用拇指、示指和中指捏持刀柄的前部,运用手腕和手指的合力,灵活准确地修洁内脏器官和相关的血管、神经等结构。

绪图-3解剖刀使用方法示意

注:A、B.抓持法:C、D.执笔法

常用的解剖刀有大号(4号)和小号(3号)两种刀柄。与之匹配的刀片有圆刃和尖刃两类,可依解剖需要选择刀柄和刀片。

安装刀片时,左手持刀柄,右手用血管钳夹紧刀片,注意刀片尖端朝前,将刀片空隙插入刀柄前端的凹槽内,用力向后拉动,使刀片完全插入刀柄前端的沟槽内即可使用。拆卸刀片时,左手持刀,刀尖朝向前下方,右手持血管钳夹住刀片后方,轻撬开刀片后部使之离开刀槽,然后向前滑推,使刀片顺利取出。注意拆卸刀片时要选择无人处,卸下的废刀片应放入收集箱内,不可随意丢弃。

2.解剖镊(forcep)常用的中号镊(12.5cm)有无齿和有齿两种。无齿镊在解剖操作中使用较多,用于夹持血管、神经、肌、腱等结构,也可清除筋膜、结缔组织和脂肪等。有齿镊多用于切开皮肤和剔除皮下脂肪时夹持皮肤,或切断肌、腱时的夹持固定。解剖镊使用时多采用执笔法(绪图-4)。此外,还有眼科镊,精细灵巧,常用于眼、耳部解剖以及血管、神经分支的剥离。

3.解剖剪(scisso)种类较多,规格有长、短各种类型,另有直头、弯头、尖头、圆头和一尖

一圆等多种造型。常用的为尖头剪和圆头剪,用于分离组织,剪开或分离筋膜、肌、腱、血管和神经等。解剖剪的使用方法是将右手拇指和环指分别伸入剪柄的圆环内,中指自然放在圆环前方,示指按压在解剖剪轴(关节)处,既可稳定灵活地操作,又可把控方向和深度(绪图-5)。

5

局部解剖学

绪图-4解剖镊使用方法示意

绪图-5解剖剪使用方法示意

4.血管钳(vessel clamp)有直头和弯头两种,其长度和粗细变化较多。血管钳常用于分离结缔组织,游离和夹持血管、神经,在结扎血管、摘除器官时使用较多。其使用方法与解剖剪相似(绪图-6)。与血管钳相似的还有持针钳(needle forcep),用于夹持缝针,辅助缝合组织。

绪图6血管钳使用方法示意

5.其他解剖器械咬骨钳(rongeur)用于截断和去除骨质,肋骨剪(rib scissor)可剪断肋骨,钢弓锯(steel hacksaw)用于断离四肢骨和开颅,骨凿(bone-chisel)和骨锤(hammer)用于开颅取脑。这些器械只在解剖特定部位时使用,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二)局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1.皮肤解剖确定局部解剖部位后,参照人体解剖常用皮肤切口(绪图-7),先用刀柄末端在预定部位画出切口线,沿此线用圆刃解剖刀,使刀尖与皮肤呈60°~70°,由前向后或由内向外,切开皮肤全层。因人体各部皮肤厚薄、粗细和紧张度差异较大,切割力度和深度各异,以不损伤皮下结构为准。如臀部和背部皮肤较厚,切口较深:而面部,尤其眼脸的皮肤很薄,不宜深切。

皮肤切开后,用齿镊夹住并翻开切口处皮肤的边缘,用圆刃解剖刀与皮瓣呈45°游离皮肤,尽量让皮瓣内面干净、光洁,无脂肪组织残留,使皮下组织及位于其内的浅血管、神经完好保留于皮下原位。操作时要仔细,控制好刀刃的方向和力度,以免将皮瓣划破。游离好的皮瓣在解剖后应恢复原位,覆盖、保护重要的结构,必要时可在皮瓣边缘处打孔,用线绳将相邻皮瓣系在一起,既可保湿,又可保护深层结构。

2.浅筋膜解剖位于皮下的浅筋膜富含结缔组织和脂肪,其内有浅动脉、浅静脉和皮神经走行,某些部位还含有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结构。为方便寻找血管、神经,首先要熟悉该处血管、神经的走行和分布。在此基础上,用弯头血管钳沿血管、神经的走行方向,平行撑开浅筋膜,寻找血管、神经的主干,分别再向近、远端追踪,直至分离出各主要分支。须注意,不可在与血管、神经走行方向相垂直部位做切口,以免伤及主干。

在主要血管、神经显示清楚后,除需保留的较大浅静脉外,如四肢的浅静脉以及重要的皮神经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