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魏镜,史丽丽|(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

【作 者】魏镜,史丽丽
【丛书名】北京协和医学院心理医学科教材
【页 数】 181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679-1314-1
【分 类】医药卫生人员-人际关系学
【参考文献】 魏镜,史丽丽. 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9.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内容提要:

根据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展多年的临床医患沟通技能课程实践,以高年级医学生、实习医生、各科临床医生为主要教学对象,编写本教材,为医患沟通技能提供训练内容和方法。本书以医患关系模式、医患沟通的通用技能和实际运用为主要框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将临床医患沟通分解为不同环节进行学习,并对学习方法和要点进行阐述,方便教师和教学对象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以实践技能为核心,基本结构中穿插案例,针对不同的临床情境进行介绍和举例,操作性强,突出技能训练的实践性,便于教学操作和指导学习。

《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内容试读

第一篇

总论及概念

第一篇总论及概急3

第一章医学实践和医患关系模式

近百余年来,自然科学技术发生了爆炸式进步,医学技术水平也随之日新月异。从X

线的发现令人可以直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到CT、三维重建,再到MRI:从麻醉药的发明使

得手术成为非痛苦过程到心脏移植、体外循环、人工膜肺,再到微创手术、手术机器人:从抗生素的发现、合成到各种化学药物治疗,再到现今正在探索发展的基因治疗;从人工

关节到3D打印技术等。这一切进展可谓令人惊叹!民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应该说医学

医疗工作者们功不可没。然而,医学技术的进步似乎并没有换来医患关系满意度的同等进步,反而在不同国家均可见各种形式的医患关系紧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医疗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显然,任何医疗主体都不可能单纯靠医学技术去行医。直观的原因包括:①绝大部分疾病都不是简单的生物学还原论问题,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学要求我们去整体认识每个患者和他的疾病:②医学的意义是用医学科学去为“人”服务,因而医学必须是人性的、有温度的:③医学技术无论如何进步,终还有很多无法治疗的临床问题,而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凡人必有一死”“医生能治病,不能治命”的终极事实更是不可能通过医学进步得到解决。医疗也只能“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

在任何时代和情况下,医学都是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所以医学模式也就包括医学认知模型(medical model)和医学行为模式(medical pattern)。前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这两者之间是有着高度相关的。迄今为止,存在过三种典型的医学模式:古代朴素的整体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朴素的整体医学模式下,“医生治疗、自然治愈”(Medicus curat,natura sanat)、和谐被看作健康的前提。疾病出现于自然状况的不和谐(例如冒犯了人格化的自然一“神”,例如没有顺应某个自然规律,例如某种体液或者素质的失调)。医生帮助患者恢复与自然状况的平衡(例如通过祝祷,例如帮助患者顺天应人,例如调节患者的体液或素质平衡)而恢复健康。在这样的模式下,医生倾听患者的叙述和了解患者的整体生活对于了解“失调”

十分重要。医生又引领患者共同面对更大的敬畏(自然)。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始于西方,中世纪起生物、解剖和化学等知识越来越多进人医学,对实体的解剖使得脏器变得可视,显

微镜使病原体变得可视,X线使活体的关节变得可视,直至当前的分子生物学使某个基因

的缺陷变得可视,“人”越来越成为“机器模型”,疾病被看作故障,通过药物和手术可以修复故障,医生成了技术人员,患者成了需要被修复的躯体,患者自述和生活史不再是诊断和解释疾病发生原因的重要依据,医生完全掌握了医疗的话语权和处置权。生物医学暗含着机械论、还原论,在认识论上是有局限的。人们迅速地在认识了这一点之后,才提出

4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

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第一节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科教授恩格尔(Engel)在《Science》发文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将疾病看作是生物学因素(遗传、生物化学等)、心理因素(情绪、人格、行为等)和社会因素(文化、家庭、社会经济、医疗体系等)复杂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并达成理性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必须考虑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所设计的应对疾病破坏作用的互补性系统即医生角色和医疗系统。(“To provide a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disease and arriving at rational treatments and patterns of health care,a medical modelmus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atient,the social contest in which he lives,and thecomplementary system devised by society to deal with the disruptive effects of illness,that is,thephysician role and the health care system.”)医生对患者这个人的关注又回到了医学活动的重心,不仅在于对患者的人性关怀,也在于对患者整体的临床诊治全面性。

第二节医学中的人际互动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指主体之间互动的社会属性。医患关系属于社会领域一种特定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它也具有明显的主体间性。患者作为疾病主体去求医,医生作为医疗主体来治病,他们在这种互相为对方需要的互为性的基础上联系了起来。

医患行为关系的主体间性需要双方均承认对方是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活动的人,双方就必须互相尊重。医生要尊重患者,尊重患者的各种生活和社会需求,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的权利、对隐私保密的权利以及监督医疗、提出要求和建议并获得答复和回应的权利患者同样应该尊重医生的人格、付出、利他、工作专业性,也尊重医生的生活和社会需求。“医生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非。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

我们又必须看到医生和患者均有其自身心理和规则系统,均有其除了医疗活动之外的需求。参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医生这个群体中很多人是将高层次需求置于低层次需求之前的,他们践行着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诺言,追求着造福人民健康的职业和人生价值及意义。并且也正因如此,医生才能在与医学知识和技能相对弱势的患者的互动中,实现在需求层次上的让利和互补。试想,如果一个因本身就经济拮据或者因患病而安全需求受到威胁的患者面对的是一个将自身经济和安全需要放在其事业自我实现需求之前的医生,那两者之间的矛盾隐患必将是很大的。综上所述,作者以为首先应当尊重和支持医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同样有满足上述各层次需要的权利,但如果医疗行为中相对强势的医生和相对弱势的患者在某些基本需求上出现了冲突,医生宜选择首先让步

医疗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医患双方的互动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主体间性也不是固定在一个点上,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空间及时间的变化和发展在不断更换着其

第一篇总论及概急5

具体的内容。医患行为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主体间性在信息交流、行为互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对疾病诊治不断调整和深化的过程。医生自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甚至推动着患者是更多敞开心扉谈论自己还是越发退缩封闭自己。对这一动态过程处理得好,医患行为关系就能得到良性的运转。反之,就会出现某些不必要的障碍,甚至会造成医患之间的嫌隙甚至纠纷

医生需要在充分了解自己、了解患者、了解实践中双方具体切实的需求、了解影响互动的因素之后,才能在面对困难的医患关系或者冲突时按照自己的医学知识、伦理选择,努力清晰、审慎地作出决定。要做到这些,需要耐心、专注和持续的培训。

第三节医患关系的两个层次

著名的医患关系研究者巴林特(Michael Balint)曾经写道:“处于医学核心地位的是医生与患者之间人的关系”,“临床医疗中使用最频繁的药物是医生本身”。医生和患者之间值得信任的有助益的关系构成了所有医学治疗的基础。每位医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她自身比某种药物对患者更有益处。把医生自己作为一种药物的观念和处理是与患者打交道中的重要任务。

医生是唯一常规而频繁地与人的内在冲突、患病恐惧和无限的治疗需求打交道的人。这些冲突、恐惧和需求,作为躯体或精神疾病的结果或原因,给所有年龄段、社会阶层和民族的人增加了负担。但因这一点我们就能想象,比起缺乏人情味、公事公办、仪表不洁的医生来,那些善于理解和与别人产生共情、举止自信但亲和、愿意提供深人浅出并且易懂信息的医生会有着更好的医患关系和治疗结局。

医患关系具体地说,包含两个层次的关系,分别是两个社会人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行医职业中的求助者与施助者、照料者与被照料者、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职业关系。这两层关系在医患互动中都非常重要。好的医患关系离不开医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态度,更离不开与一个社会人建立良好关系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节医患关系的模式转变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医患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必然受到相应的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一般交往模式的影响。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使得中国的医患关系模式更为复杂多元,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发展性地认识

首先,患者和医生作为特定身份群体是如何形成的?患者,患者,就是患有疾病的人。从自然规律来说,每个生物体都有生老病死的自然演变过程,人类自然也是。在人的生命历程都包括出生、成长、患病、死亡,患病是一个必然事件,因而患者这一群体是天然形成的。小到感冒、近视,大到重大创伤、恶性肿瘤都是疾病,而相应的人都可以自称或被称为患者。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一个重要的进步是团体的形成和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助。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或狩猎或稼穑,自然会逐渐出现一部分人来负责照顾群体中的

6协和实用临床医患沟通技能

老弱病残,照顾“患者”,虽然在不同时代他们的名字不一样,但都可算是这里要谈的“医生”。

在蒙昧时代,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是非常原始的,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恐惧是各个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面对各种病痛,超自然迷信可能占据着很大部分,人类对疾病的理解也很可能是诸如鬼神不洁等,因而巫师和巫术在这里扮演着医生的角色。在我国4200年前的龙山文化考古中发现了一副身形巨大的骸骨,在其头部有三个规则的圆形空洞,推测是原始的颅骨钻孔术。很难想象龙山文化时代人们已经能知道有颅高压并通过钻孔去降低颅高压从而缓解头痛这样的现代医学理念和方法,较合理的推测是巫师们认为有鬼神附体,想通过钻孔释放出不洁的“鬼怪”而治病。这样的巫师祝祷在中国实际一直存在着,在中医药作为正统医疗和主要医疗手段存在的封建时代,鬼神之说作为补充医疗也是深入人心的。实际上哪怕在今天,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仍可以找到这些迷信的、“跳大神儿”的人。很多人对于长寿乡、抗癌秘方的趋之若鹜不也还有着这种迷信的影子吗?

在这样的医患关系格局里,医学中很多是迷信,执行医学的“医生”们便是操着各种神秘力量的人,代表着只能服从、不能窥视的神权。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类文明进步。关于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说有很好的暗喻。《史记补·三皇本纪》记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据《黄帝内经》等,人们将医学的开创及伟大归功于炎、黄二帝名下。尽管我们相信医学一定是千千万万人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发展和积累起来的,但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之初,将医学功绩归于黄帝,可见医生在先民心目中之崇高、神圣、神秘、权威和不可冒犯。在封建士人的眼中,医学也是一门悬壶济世的学问。据传为范仲淹所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概反映了医生的地位。

在这里,医学是高高在上者的大学问,医生的权威更是掩映在高大的皇权、父权之下的。在神权、皇权、父权中,医生在绝大部分的医患关系中占据着强权、物质资源和知识的主导地位。

近代西医传入中国后,现早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医学手段。现代西方医学高速发展出现于启蒙运动、自然科学研究兴盛的背景下,是在破除了西方教会神权对自然科学的禁锢后才实现的。在这一文化和哲学背景中,医学的执行者们与患者是对等的权力背景,都是普通市民。虽然因其为人民解除疾苦的工作性质、医生的教育、收入以及相对的社会地位,医生还仍是拥有着普通民众的尊敬甚至畏惧。

但随着时代不断变更和社会文明发展,如今总的趋势是,医学的神秘、高大逐渐被揭去,医生从神权、皇权、父权逐级走下神坛。在工业消费的文化影响下,医生和患者之间还可能就成为服务提供者-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关系。而我们更提倡在邻人相爱的理念下,医生和患者之间结成伙伴式的模式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在社会人的层面上患者和医生是越来越趋于平等的关系,但在医生和患者这一对特定关系中,由于医生占据着医疗知识资源、医疗技术资源,患者因疾病而承受着躯体痛苦、内心需求,医患之间在医疗活动上仍是不尽对等的。既然有此不对等,医患关系的行为互动上在医生这一端便仍有可以选择大师风格或导师风格的自由。大师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