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协和2017观点》向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协和2017观点》

【作 者】向阳著
【丛书名】中国医学临床百家
【页 数】 176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7.12
【ISBN号】978-7-5189-3259-7
【价 格】98.00
【分 类】绒毛膜瘤-研究
【参考文献】 向阳著.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协和2017观点.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7.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协和2017观点》内容提要:

在妇产科疾病中,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是妇产科疾病中的常见病。本书作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研究,从发病、诊治和预后方面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这一年中的临床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对靠前外大型会议上的近期新报告和近期新研究进行了客观分析,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临床参考书。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协和2017观点》内容试读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

特点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

是起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一类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葡萄胎和

绒毛膜癌,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之间差别较大,环境

和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其发病率调查受诸

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查阅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时,应考虑到以下

混杂因素的影响。

(1)所有类型的GTD都发生于前次妊娠之后,尽管有时候

未必是由末次妊娠引起的

在描述GTD发病率时,最理想的情况是采用总妊娠数作为

分母,包括流产(自然流产、人工流产)、异位妊娠、活产、死产、死胎,理论上应纳入所有已知和未知的妊娠。然而,由于实

际应用中总妊娠数难以估计,多数GTD的流行病学研究采用其

他“总数”作为分母(如常用特定医院的分娩数或活产数),造成

002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协和90/7观点

过高估计GTD的发病率。

(2)GTD诊断例数同样受多因素的影响

%

诊断时间上,在WHO Scientific Group提出诊断建议之前,

流行病学研究使用多种其他诊断来描述葡萄胎,例如“破坏性

胎块”“侵蚀性胎块”“转化性胎块”“水泡样变性”等,导致

难以在各研究间进行比较。近些年,临床与实验室诊断的新技

术(如DNA流式细胞术、原位杂交、PCR等)帮助提高了估

计GTD发病例数的准确性,这些技术可以把部分过去被诊断为

GTD的病例明确归为早期流产,但尚未被广泛应用。对于所有

类型的GTD,其滋养细胞组织在遗传学上都有别于母体(即患

者),还会包含来自父系的遗传物质。但不同类型的GTD仍有

差别,例如完全性葡萄胎(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CHM)多为孤雄二倍体,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

PHM)多为双雄三倍体。新近研究使用上述技术区分两者,并区

分PHM与普通三倍体妊娠,使得CHM、PHM等诊断例数比过

去的资料更为确切。少见类型的GTD,例如胎盘部位滋养细胞

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al trophoblastic tumor.,ETT)等更是在近些年才

被认识,PSTT以往曾被认为是良性疾病,因此应慎重比较新老

资料。

诊断方法上,与多数恶性肿瘤不同,GTD的随访和治疗更

依赖疾病的生物学表现,而非病理诊断。有时单纯基于持续升高

百临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特点003

或上升的血清阝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即可做出诊断且开始治疗,这其中可能包含部分误诊病例。不论纳人或排除缺少病理诊断的病例,都可能对流行病学资料的完整性产生影响。近年引入的影

像学新技术,如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影像(MR)、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PET-CT等,帮助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

确性。

(3)其他因素

基于医院内资料的研究倾向高估了发病率,因为某些地区有

家庭分娩的习惯,与家庭分娩无并发症的妊娠相比,住院分娩中

肿瘤或其他有异常的妊娠更为多见。对于区域转诊中心而言更为

如此,因为这些较大医院主要收治各地转诊患者,所以GTD患

者相对集中,会造成高估发病率、恶变率的现象。而来自医疗保

障比较欠缺的社区资料则可能漏报GTD病例,而造成发病率的

低估。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病率调查结果

根据不同年代国外文献对各地区葡萄胎和绒毛膜癌发病率情况的报道,世界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亚洲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日本等)的葡萄胎和绒毛膜癌发病率均高于

西方国家。有自然流产史、葡萄胎病史可增加CHM或PHM的

危险。其他文献也报道非白种人西班牙裔、美洲印第安人和爱

斯基摩人中的GTD发病率较高。过去认为在东南亚国家中约每

004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协和9017观点

300~500次妊娠中有一次葡萄胎,每4000~5000次妊娠中有

一次绒毛膜癌;在欧美国家则每2000~2500次妊娠中有一次葡

萄胎,每30000~50000次妊娠中有一次绒毛膜癌。

如前所述,解读不同地区间的发病率差异时,应当考虑到估

计发病率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其中,由于绒毛膜癌相比GTD更

为罕见,在统计过程中的混杂因素影响更为明显。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数据都强烈支持东方国家(尤其是南亚国家)女性

GTD的发病率更高。

在我国,国际著名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专家宋鸿钊首先于1981年以我国23个省市的人群为基础,对葡萄胎发病率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共调查202万余妇女。结果显示,葡萄胎在人群中发生率为29010万妇女,若以妊娠统计,平均发病率为0.78%。各地区中,浙江(1.39%)、广东(1.37%)、福建(1.03%)等沿海省份的葡萄胎发病率高于北方及内陆省份,如山西(0.29%)和内蒙古(0.31%)。

为了了解GTD发病率的新近变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

妇产医院石一复等联合国内浙江、江苏、福建、安徽、江西、

山西和河南7省143家医院对1991一2000年间我国GTD再

次进行大规模调查,结果总妊娠数为3674654例次,GTD共

14222例。计算GTD发病率为3.87%,其中葡萄胎占64.6%(发

病率2.5%),侵蚀性葡萄胎占24.3%(发病率0.9%),绒毛膜癌

占10.7%(发病率0.4%),PSTT占0.4%(发病率0.02%)。

百临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特点005

该研究以医院为基础,纳入各单位住院分娩数(剖宫产」其他手术产、死胎、死产和自然分娩)、中期妊娠引产、各种流产(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先兆流产、完全流产、不完全流产、难免流产、反复自然流产、习惯性流产、感染性流产)、各种异位妊娠等凡在医院门诊或住院处理的妊娠病例,有别于以往国内外以分娩数、活产数或人群调查所得资料,其调查结果具有可信

性和代表性。根据该研究的结果,每千次妊娠GTD发生例数排

序为:福建7.48、江西7.32、安徽5.74、河南3.80、浙江3.66、

江苏2.96、山西2.65。福建、江西的GTD发生率高,与宋鸿钊

教授的调查结果一致。各年度每千次妊娠GTD发生例数分别为

4.31(1991年)、4.56(1992年)、4.18(1993年)、3.87(1994年)、

3.82(1995年)、3.72(1996年)、3.30(1997年)、3.81(1998年)、

3.71(1999年)、3.49(2000年)。

2.影响发病率的相关因素

(1)地理和人种差异

如前所述,葡萄胎的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很大的地理差异,但部分原因是前文提及的方法学差异所致。例如,来自亚洲

和拉丁美洲的研究多是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而北美洲和欧洲的

研究多为人群研究。

有采用多人种组成的人群研究,以期观察人种因素对GTD

发病率的影响。美国1970一1977年的研究显示:黑种人妇女中

006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协和9017观点

葡萄胎发病率只有非黑种人妇女的一半。夏威夷的葡萄胎研究显示:葡萄胎发生率(以妊娠计),高加索人为80%,菲律宾裔为

17.5%,日本裔为16.5%,夏威夷裔为7.7%,然而,夏威夷本

地的亚洲妇女与日本出生妇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现有证据支持人种差异与葡萄胎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但尚无法明确阐释其

机制。

(2)时间趋势

关于葡萄胎发生率随调查年代而变化的趋势报道并不多见,

6

而且结果存在矛盾。美国两项涵盖1940一1964年的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报道葡萄胎的发生率在二战期间下降,随后又上升至战前水平。1950一1965年以色列的犹太妇女中葡萄胎的发生率持

续升高。荷兰1994一2013年间一项研究调查显示:CHM发病率

从2005年的0.46/1000次分娩上升到2013年的0.74/1000次分娩,

PHM发病率则从1994一2002年间显著升高,而2003年后又显

著下降。

在亚洲,韩国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显示GTD发生率自

1971一1975年间的40.2/1000次分娩下降至1991一1995年间的

2.3/1000次分娩和2001一2005年间的1.9/1000次分娩。泰国的单中心研究显示1994一2003年和2004一2013年间葡萄胎发生率分别为1.70/1000次分娩和1.71/1000次分娩,然而非葡萄胎滋养细胞肿瘤的转诊例数自12例(4.4%)升高至23例(14.4%)。在日本,1974一1982年,以人群计的葡萄胎发生率从10.2/10万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