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性论》丁长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科学人性论》

【作 者】丁长河著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130-6254-1
【价 格】38.00
【分 类】人性论
【参考文献】 丁长河著. 科学人性论.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9.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科学人性论》内容提要:

“科学人性论”以科学尤其是研究复杂问题的当代系统科学为理论依据,通过揭示万物共性来揭示一般人性,并将“保留工具”和“艺术(想象力)的出现”分别看作人与动物以及智人与猿人的关键区别。作为一个符合“马赫思维经济原则”的理论,“科学人性论”还衍生出一系列思维成果:合理解决了“美和艺术是什么”的难题,并提出了基于人性的艺术原理;厘清了最基本的文化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内容;指出了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症结所在。此外,“科学人性论”还衍生出值得求证的系统稳态规律等理论构想。

《科学人性论》内容试读

前提篇

逻辑起点

存在·现象

本质·需要

画家方法论

传统的理论不可能解决遗留至今的传统难题;思想的创新当从构成思想的逻辑起,点开始。在澄清“科学人性论”前提的过程中,本篇将提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些许新解释,并推出新的方法论。

科学小性论

如宇宙大爆炸理论、进化论、量子理论、系统论、信息论、协同学等;并不包括那些尚未证明或证伪的诸如超弦、超膜、平行宇宙等理论或假说。

一个论证如果能以演绎论证的形式表达出来是最理想的,因为这种论证可以确保此论证的结论是真的。科学人性论的逻辑起点用演绎法表述如下。

前提一:科学可以揭示物性。前提二:人是物。

结论:因此,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人性。

在一个好的演绎论证中,正确的前提保证了正确的结论。科学虽非万能,但它是唯一帮助我们认识物质世界性质的学科。事实上,科学已经为我们揭示了“其大无外”的宇宙性质和“其小无内”的基本粒子性质;过去400年科学发展的惊人成就证明,科学是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虽然科学没有给予我们关于人性的答案,但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是由最基本的物质演化而来的高等动物;而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又以自然科学为依据,为我们证明了所谓高等动物的“心”和“感知”以及“精神现象”,不过是物质理化状态的“感应”经由低等生物的“感性”、高等动物的知性”发展而来,是物质固有属性及其递弱代偿现象。。这样看来,我们的逻辑起点或基本思路没有错。但问题是,既然人是物,为什么科学没有揭示此物的性质?

尽管现在的科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包括哲学),然而从准确、可验证性并能达到普遍公认的角度讲,“科学”一词通常指的就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尤其是19世

①王东岳.物演通论:卷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前提篇

纪后的自然科学,其特点就是“分”一分科与分析,学科分为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物理学按空间尺度分为量子物理学、经典物理学、宇宙物理学;物质分为分子,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分为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进一步分为夸克和轻子。显然,把物细化分类进行研究的自然科学不能直接揭示人性,因为人是以往全部自然历史的产物,是迄今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最复杂的物。诚如美国当代哲学家沃什博恩(Washburn)所言:“由于每个科学家只研究大自然的极小片段,所以没有人能看清大自然的整体,没有人被训练来探索大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的模式,而这才是真正值得拥有的知识。”·正因为人是以往全部自然历史的产物,以上演绎法结论才有“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人性”的表述;而最终揭示人性的任务只能交由高度综合其他科学的学科—哲学来完成。

科学曾经是哲学一个分支,古希腊甚至到牛顿时代的科学名称即“自然哲学”(如牛顿划时代的科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所以西方有“哲学是科学之母”的说法。有趣的是,经过几百年的独立发展,当代科学又越来越具有哲学意味,出现了综合性、跨学科,试图揭示整个自然和生命属性与规律的科学一系统科学。然而,当代系统科学即便具有了哲学意味,它仍然没能揭示人性;离揭示人性问题仅一步之遥的当代系统科学,最终成为帮助“科学人性论”解决关键问题的理论基础。

与自然科学研究某个特定领域的规律或性质相反,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或性质;也可以说,哲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是其他学科的总和。哲学给出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人的本质或性质就包含其中。既然人性问题的研究属于哲学范畴,根据本书后续论证

①沃什博恩.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400

5

科学小性论

的需要,接下来的澄清就应当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存在及其本质。

存在·现象

存在(Being)一直是2500年来西方哲学中心的和主导的概念。按《哲学大辞典》的解释,“存在”有两种含义:

①源出拉丁语esse。与“思维”“意识”相对,是物质的同义语。指客观世界、物质、自然、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等独立于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亦译“有”。源出拉丁语esse或ens(拉丁语又源出希腊语toon或einai)。与“无”相对。是对无的否定。意指世界上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①

第二种含义尤其是“意指世界上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表述,实际上已经在存在与现象之间画上了等号。这正是本书所需要的或者说是笔者所理解的存在。这种理解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离开了人的感知和意识,我们是不能谈及或探讨存在的,而人所感知和意识到的一切无非是现象。然而,在传统的西方哲学(本体论)里,存在与现象是不能画等号的,比如,在柏拉图和黑格尔的哲学中就存在感性的世界和理性的世界。西方哲学中表象与概念的矛盾由此而来。感性的表象的世界属于现象,那么,理性的概念的世界又属于什么呢?这实际上关涉到我们如何理解“现象”这个概念。

人们通常只把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到的、看见的、听到的当作现

①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