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英)毛姆著;林步升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人性的枷锁》

【作 者】(英)毛姆著;林步升译
【页 数】 769
【出版社】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 2019.09
【ISBN号】978-7-5411-5323-5
【价 格】78.00
【分 类】长篇小说-英国-现代
【参考文献】 (英)毛姆著;林步升译. 人性的枷锁.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人性的枷锁》内容提要:

菲利普自小失去双亲,天生一只脚畸形,寄养在伯父家。天生畸形又寄人篱下,幼小的菲利普敏感又自卑。他在学校经常遭人嘲笑欺负,即使他勤奋祷告,仍然无法摆脱残缺的命运。菲利普明白,他的未来必须靠自己奋斗。不久,他决定离开学校,为自己而活。然而,他人性的试炼才刚刚开始。亲情、爱情、艺术、理想,他在迷茫之中兜兜转转,在重重枷锁中一次次飞蛾扑火冲撞,却又背水一战,终于在千帆阅尽后,寻得了平静的港湾…… 毛姆自小便有口吃的毛病,父母相继离世后,还很年少的他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幼年的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本书是他坎坷童年的深入写照,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过去种种所带给他的不快,运用哲学、艺术与宗教等观点探讨人生的意义。

《人性的枷锁》内容试读

导读

枷锁的一百度黑

邓鸿树’

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角曾说:“一本精彩的好书能让读者恨不得成为作者的好友,每天都能与他通电话。”这位主角是现代美国文学最有个性的辍学生,成绩不好,却爱读书,尤其喜爱的经典小说,就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不过,他却不会想跟毛姆攀交情,因为,“毛姆不是我会想打电话给他的那种人”。

这番话显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的黑色幽默。《人性的枷锁》为二十世纪英国成长小说的名作,其探寻人性丑陋面的写作动机,领先《麦田里的守望者》近半个世纪。塞林格与毛姆可谓意气相投:毛姆晚期作品《刀锋》让塞林格首次认识到吠檀多的哲理,深刻影响了塞林格的人生观。这些作品“文如其人”,主角与作者皆怀抱近乎自虐的反社会情结。同一类人太投缘,在彼此身上看见自己不好的一面,难怪有时会不想跟对方讲话。

《人性的枷锁》出版于一九一五年,为毛姆扬名世界的代表作。故事记述了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孤儿菲利普一连串梦想幻灭的成

L:台东大学英美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001

长过程。绝望之际,“越挫越勇”,要如何活下去?人生意义何在?菲利普历经霸凌、情欲、背叛、贫困、自虐虐人等试炼,被宿命压倒在地后才终于醒悟:答案就在于挣脱“人性的枷锁”。

毛姆为二十世纪初期广受欢迎的英国作家,文笔平易,题材辛辣,勇于处理同期作家避讳的反道德议题。《人性的枷锁》揭露“年轻艺术家”的真貌,比詹姆斯·乔伊斯的同期作品《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更加大胆直接。要认识毛姆与其时代的故事,就要读《人性的枷锁》。

毛姆的盛名在二十世纪中叶达到高峰。现代英国文学反乌托邦的代表作家乔治·奥威尔曾于信中透露:“影响我最深远的现代作家,就是毛姆,他有办法以既直接又朴实的手法说故事,令我非常崇拜。”小说《城市与中柱》(The City and the Pillar)的作者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也曾表示:“说真的,我们这个年代的作家,面对毛姆的作品很难装作漠不关心。他无所不在。”

·苦闷的沸点·

《人性的枷锁》是一本苦闷的自传小说,从构思到出版花了毛姆近二十年,崎岖的过程,反映了毛姆同样苦闷的人生。

毛姆生于巴黎,童年坎坷。他父亲为英国驻巴黎使馆的律师。毛姆八岁丧母,十岁丧父;母亲之死对毛姆打击甚大,他日后表示,内心的伤痛“五十年都无法全然抚平”。

毛姆从小说法语,在英国使馆的附属教会学英语。牧师以英国报纸的警政新闻为教材,规定毛姆每天朗诵,惊悚的刑案报道在他心中留下极大阴影。父亲过世后,毛姆随即被送往英国,由叔叔

002

抚养长大。他个性孤僻,在寄宿学校饱受欺凌,极度不适应。

菲利普双亲过世后,人生就此改观;忍受霸凌的成长过程,使他的行事作风异于常人,“看事情也采取特殊观点”。他心想:“要是我不轻浮的话,早就上吊自杀了。”毛姆处世做人显露的同样的“纨绔”风,其实涉及复杂的心理因素。

一八九○年,十六岁的毛姆辍学,前往德国海德堡游学,初尝自由的滋味。十八岁返国后,因向往独立生活,前往伦敦学医。如何做人生的主人、追寻身心解放,成为他日后一贯的写作题材。

毛姆学医原本是为了远离刻薄的叔叔,对医科其实缺乏兴趣。不过,医学教育却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观,让他学到影响一辈子的观念:所谓“正常”仅是一种理念,与“不正常”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毛姆的医学观促使他日后于《人性的枷锁》中对背离正常的极端情绪有深入的着墨。

一八九七年,毛姆二十三岁,发表首部小说;同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前往西班牙立志写作。两年后,《人性的枷锁》初稿完成。不过,因文笔不够成熟,被多家出版社退稿。历此挫折,毛姆持续精进写作,发挥说故事的才华。一九○八年,他已发表八部小说,并有四部戏剧同时在伦敦上演,三十四岁便成为家喻户晓的青年才俊。

一九一一年,毛姆三十七岁,写作生涯最成功之际,心境忽然大变,心中溢满痛苦的回忆,不断浮现的往事,成为其极大的心理负担。他接受友人建议,借告白式写作以疏解压力。他从剧场暂时引退,重拾二十三岁未完成的写作计划,闭关四年完成《人性的枷锁》,一解苦闷。

003

·挣脱真理的枷锁·

毛姆于自传散文集《总结》(The Summing Up)一书中写道:“人类太自私,拒绝承认人生本无意义。”他认为,社会营造“真、善、美”三大价值,让人生看似有所追求,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假象。耳顺之年的感言,点出《人性的枷锁》一百二十二章的脉络:菲利普成长、幻灭、觉醒的过程,就是逃离“真、善、美”三大束缚的蜕变。

菲利普就读教会的寄宿学校期间,每天读经,向天祈求治愈足部内翻的毛病。可是,无论如何虔诚祈求,都得不到回应。而在海德堡,菲利普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青,促使他反省本身的信仰与教育。他发觉,信仰因人而异,但“无论信仰为何,灵魂都有可能获得救赎”。

为了活出自己的人生,他前往伦敦,体验为五斗米折腰的上班生活;一段时间后,又动身前往巴黎学画。他却没料到,自由所换来的,却是人生另一种枷锁。

·美感的桎梏·

毛姆喜爱艺术,对绘画很有研究,也是当代艺术的收藏家。早年完成的《人性的枷锁》初稿,原题为《斯蒂芬·凯瑞的艺术脾性》(The Artistic Temperament of Stephen Carey)。《人性的枷锁》借由菲利普习画失败的过程,探讨人生美丑的问题。

毛姆创作《人性的枷锁》的年代,印象派是新兴的当代画派,马奈、莫奈等叛离传统的画风饱受卫道士批评。小说里,画室中一

004

位名叫普莱斯的女学徒,有一天带菲利普前往专门收藏当代艺术品的博物馆参观,让他十分震撼。因此,菲利普在伦敦会计事务所工作期间,常到国家艺廊钻研古典绘画,他深信艺术为美德的升华。印象派颠覆美感视角的激进做法,彻底改变了菲利普对美学的看法。

印象派虽从不同视角勾勒世界,“却如同十八世纪英国的肖像画家,没怎么考量人物灵魂的意念”。正当菲利普苦于无法画出“灵魂”之际,同学普莱斯因梦碎而自杀,激发他思索艺术与人生的本质问题。

办完同学的后事,菲利普到蒙帕纳斯歌舞剧场散心,在舞池旁他顿然领悟:“强烈的欲望本身,反倒剥夺了一切乐趣。”他猛然发现,艺术家创作的动力反而让人生“沦为艺术的附庸”:“这些艺术家不知道自己受制于这股力量,仅仅受到本能的驱使与蒙蔽,人生就白白从指尖溜走了。”

艺术家若错过人生,就错失了人性的真实样貌。普莱斯为艺术奉献,却徒劳无功。

·情欲的枷锁·

菲利普历经海德堡游学与巴黎学画的试炼,摆脱宗教与美学的束缚,彻底脱胎换骨。回到伦敦后,“他抹去美德与陋习的分野,抛开既有的善恶法则,有意找到自己人生的圭桌”。

菲利普的反思带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物种竞逐求生的壮阔氛围深深打动了他,而其中的伦理法则似乎也与他的秉性不谋而合。”菲利普发觉,善与恶是社会为演化所创造出的观念;若要活

005

出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就“应该从罪愆的偏见中解放出来”。

然而,菲利普仍无法理解人生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显然是《人性的枷锁》最关键的议题,全书以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描述各种人物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人性的枷锁》从第五十五章起,借由菲利普与侍女米尔德里德的畸恋,刻画解放人性所致的悲剧。

米尔德里德长相奇特,谈吐粗俗,待人傲慢无礼,令菲利普又恨又爱,有时“真想赏她两记耳光”。米尔德里德宛如菲利普另

一个残缺的自我:

菲利普看到她的平胸窄臀就感到作呕,也厌恶她那俗不可耐的发型。他打从心底痛恨自己,居然会爱上这种女人。

但事实摆在眼前,菲利普就是束手无策。他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中学时期,受到大个头男孩的霸凌。尽管双方力量悬殊,他依旧拼命抵抗,直到筋疲力尽,再也无法招架…最后只能任人宰割,就算死了也不足为奇。

米尔德里德激发了菲利普的矛盾情绪,唤醒他深层的苦闷回忆,迫使他清楚地看见人性的赤裸相貌: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的相斥相吸。

菲利普情欲所衍生的自我羞辱,仿佛是痛苦回忆的集体报复。米尔德里德是他欲追求的一切,也是他欲挣脱的一切。这段遭遇印证了理性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于《伦理学》中所指出的“人性的枷锁”:情感乃人性的枷锁,迫使人臣服于命运。菲利普受到米尔德里德的玩弄与欺骗,陷入情欲的深渊,仿佛染上无法戒除的毒瘾。他惊觉自己“受到本能与情绪的掌控,无力改变局面”。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