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道统论》刘振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人性道统论》

【作 者】刘振著
【丛书名】民族宗教学研究博士文库
【页 数】 409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17.12
【ISBN号】978-7-5188-0521-1
【价 格】52.00
【分 类】人性-研究
【参考文献】 刘振著. 人性道统论.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7.12.

图书目录:

《人性道统论》内容提要:

刘振对裂痕的产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人们通常认为人性是某种共同的东西,但共同的只是构成人性的元素,而这些元素之间如何组合配比-人性结构,却从一开始就不同了,并且随着人性史的演进,人性越来越个人化,其间的区别就更加复杂精细了。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裂痕,又都可以归结到人们想当然的单一人性观念和人性结构的日趋个体化之间。人类交往越是方便,想当然的观念就会越发想当然。

《人性道统论》内容试读

导论仪式人性论

1

导论仪式人性论

第一节哲学作为一种艺术

牟钟鉴教授以其深湛的宗教学研究以及对于时代发展的洞察,提出了建立“民族宗教学”的学科建设设想并对这一课题做出了有力的开拓,本书试图从“人性”的角度来考察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揭示二者与人性之间深刻的联系。本文认为,哲学应该作为一种艺术,为人刻画面目,这种面目,就是人性。

一、究物与究人

梁启超曾将二十四史喻为二十四姓之家谱,有一点至少是明白的,在各种文明中,总是只有少数人得到了记录,比如中国历史上的世家,二十四史很像一部世家史,民众则是“晦暗”的,没有面目的。当我们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时候,历史的创造者却没有面目。这样的历史,是真正的历史么?今天我们很多关于古代历史的观念,如家谱,经研究发现,很多内容是经过人为编造的,似乎没有真正的史料价值。很多学者在问,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同样的,以社会为“物”的社会学,也在不断地发问,什么是社会学?孟德斯鸠曾提出应将社会视为一件“物”,

2

人性道统论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它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道德、规范、习俗以及社会结构都可以像物理和化学现象那样接受调查研究。此后的学者如孔德和涂尔干对“社会事实”的关注和研究,都可以追溯到孟德斯鸠将社会视为“物”的观点。①但是,社会真的是一个“物”么?一时间,很多学科,文学、哲学、宗教学都在问相似的问题。也许我们更应该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哲学、艺术为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研究“物”,而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的价值;其次,科学是抽象的普遍的,而人文是具体的个别的;第三,科学是实证的,哲学是反思的。②这样的观点难以服人,毕竟很多哲学家就是要将哲学科学化;其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身都带有一定的人文性,不宜做过于刚强的区分;再者,这种观点所说的人文学科,也仍然是将人作为物的,而没有将人作为人来研究,其目的在于人的价值,人的意义,而非对人的刻画。这种观点还将哲学定义为一门特殊的人文学科,是旨在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的人学,是以反思的方式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的理性把握。这只是以人为对象,但生存意义、价值及其实现,实际上仍然是“物”,而非“人本身”。人本身是什么样子,并不是由其所认定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来确定的。在这种研究中,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仍将是“晦暗”的,没有“面目”的。

在所有学科门类中,艺术也许是特殊的。艺术本应是刻画面

①〔美〕乔纳森·特纳、勒奥纳德·毕福勒、查尔斯·鲍尔斯著,侯均生等译:《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②汪信砚:《什么是哲学?一从人文学科的视角看》,《哲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导论仪式人性论

3

目的,然而历史上我们关于民众之面目的作品非常有限,而且多出自艺术家之手。如果以当代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而言,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刻画自己的面目。古之学者为己,不就是刻画自己的面目么?

总之,“究物”的研究方式无法真正来“究人”,而究人如物,正是各种学科对其研究对象产生疑问的真正原因。人都是有面目的,而各种学科研究的人却是没有面目的,没有面目的人,就像物一样被研究着。没有面目,意味着无法辨识,那么无论是社会科学或者是人文学科,其对研究对象的疑惑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而本书认为,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必须以“有面目的人”为基本单位进行研究,哲学、宗教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莫不如此。在某种意义上,上述学科必须首先是一种艺术,一种刻画面目的艺术。

二、刻画的章法

要刻画,就要有章法。山有脉络,水有源流,此中国画所渭章法。。刻画需要三种要素。一为天地,人之所“活”。盘古开天辟地,化为山川日月,所做的就是这种工作。其实,天地,也可称之为纲纪,如《白虎通》所确立的三纲六纪,就为其下两千年的中国设定了“天地”,任何人也离不开这天地而生存。孟子性善,荀子性恶,其区别,正是由于纲纪造成的。孟子的时代,纲纪陵替,人性善乃有可为;荀子之时,新的纲纪将要形成,人性必须依于纲纪,不依则为恶。近代以来,这方天地被打破了,西方闯进了

①黄宾虹:《黄宾虹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355页。

4

人性道统论

这方天地,于是一时大儒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彷徨,革命者如孙中山、毛泽东等前赴后继,都是要重新为这民族建立一方稳固的天地。

二为面目,人之所“形”。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皆赋予人以面目。无论是女娲精致地捏出来的,还是其用树枝沾了泥甩出来的,都是有面目的。南朝宋主刘裕曾收复秦汉故都长安,三秦父老诣门涕诉:“残民不露王化,于今百年,始睹衣冠。”①衣冠未必就能带来多少快乐,但那是一种标志,一种文化心理的归属感。可惜刘裕没有那样的雄心壮志,扬鞭南去做了半壁之主,却成就了魏孝文帝衣冠之梦。魏孝文帝是在为北方诸族找到出路,虽然北魏失败了,但其下诸朝,毕竟用其政策,获得“衣冠”,取得成功。“故宇文苟欲抗衡高氏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之政策外,必应别有精神上独立有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②又“北魏晚年六镇之乱,乃塞上鲜卑族对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拔氏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宇文泰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宇文泰当日所凭籍之人才地利远在高欢之下,若欲与高氏抗争,则惟有于随顺此鲜卑反动潮流大势之下,别采取一系统之汉族文化,以笼络其部下之汉族,而是种汉化又须有以异于高氏治下洛阳邺都及萧氏治下建康江陵承袭之汉魏晋之二系统…”③

衣冠者,面目也。刘裕未能恢复,而魏孝文帝却从面目的角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714页。

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寅恪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③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寅恪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127页。

导论仪式人性论

5

度解决了。刘裕要的是天地,魏孝文帝却要面目。刘裕与魏孝文帝,都深刻的影响了南北朝的走向。而北朝最终以面目取得了天地。其实二者都是造人者,但魏孝文帝可能触及了更深刻的东西。程颐讲“汉大纲正,唐万目举”,到了唐代,百派纵横,万目并举,大成之象。

三为路径,亦可称为尺度,即天地与面目的尺度配比,面目只能是在纲纪上刻画的,纲纪有如画家画出的轮廓,面目在这轮廓中渐渐清晰,以至于有神采流出。纲纪总是有限的,如“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三纲六纪也是有限的,然而这有限的声色,却可以表现出天地万物万般声色。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尺度,必然是一致的,华严宗讲求理事圆融,正是尺度的圆融。

具此三要素,才能刻画出完整的人。近代画家黄宾虹举出“浑厚华滋”四字概括中华笔墨,并由此论及民族性,所谓浑厚华滋,即厚重而光明之谓也。其言“画之章法,重在笔墨,章法屡改,笔墨不移,不移者精神,而屡改者面貌”①。在黄宾虹看来,有笔墨有章法,可以称为大家了。而笔墨章法,正可对应本书提出的“人性道统”。所谓人性,是指笔墨不移者:所谓道统,则是章法屡改者。人性所涉,即是天地与面目的配比尺度:道统所涉,即天地面目之变迁。

三、个人的传统

然而对中国人来说,面目似乎又是可怕的。《庄子·应帝王》末尾有“浑沌凿七窍而死”的故事,郭象注之曰“为者败之”,

①黄宾虹:《黄宾虹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6页。

6

人性道统论

这不知道吓坏了多少后人,让他们宁愿“浑沌”。几千年,竟然没有人要去看看有了“七窍”的浑沌是什么样子,美不美?其实,庄子也是在刻画面目,庄子也是在“造人”。

我们再深一层看,从古以来,各种哲学、宗教、艺术、政治,其实都在“造人”,在对其文化中的人的面目都进行着不自觉的刻画。历代哲学家就是真正的造人者。各种宗教,也都是在造人。所谓轴心时代,正是造人初步完成的时代。古之学者为己,每个哲学家都是以自身的尺度来测量宇宙人生,以自身的人性来吞吐万物。圣人小天下,只是自铸名山,但他们又将自身的天地、面目、路径明白地表达了出来,而其影响所及,其文化中所有人都以圣人的天地、面目、路径为榜样,来刻画自身的面目,这是可以想见的。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由于对自身面目缺少认识造成的。哲学为造人之学,西方哲学如此,中国哲学亦如此,在人性这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地位是相同的,中国哲学家与西方哲学家的作用是一样的。

孔子、老子所造者,即中华人物,而孟子、庄子所造者,必与孔老有一致的精神,而面貌不同;苏格拉底、柏拉图所造者,即西方人物,而笛卡尔、休谟所造者,同样与苏格拉底、柏拉图有一致的精神而面貌各异;每种文明,都有其自身的人性道统。①而哲学家个人的人性与其对人性的刻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孟子讲性善,而孟子本人的人性尺度是怎样的,其本人的人性尺度是否得到继承,更加值得我们探讨。哲学家处于其传统之中,

①沟口雄三指出,中国是一个自为的世界,具有“道统性”,与基督教世界的道统是对等的。见〔日〕沟口雄三著,郑静译:《中国的公与私》,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17页。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