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性论史》徐复观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人性论史》

【作 者】徐复观著
【丛书名】台湾国学丛书
【页 数】 547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2020.06
【ISBN号】978-7-5108-8865-6
【价 格】68.00
【参考文献】 徐复观著. 中国人性论史.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20.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人性论史》内容提要: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是作者以特定问题为中心,研治中国哲学史的一本代表作。本书以“性”为经,采用归纳法,完整考察了周初以迄战国诸子中的相关论述。作者认为,人性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且人性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动力。

《中国人性论史》内容试读

第一章生与性

中国人性论史的一个方法上的问题

单说一个“性”字,只训诂“性”字的字义,这是语言学上的问题。我所要叙述的“人性论史”,是叙述在中国文化史中,各家各派,对人的生命的根源、道德的根源的基本看法,这是思想史上的问题。若不先把语言学的观点和思想史的观点,稍加厘清,则在讨

论中便无法避免不需要的混乱。

几十年来,中国有些治思想史的人,主张采用“以语言学的观点,解释一个思想史的问题的方法”。①其根据系来自西方少数人以为“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②的一偏之论,以与我国乾嘉学派末

流相结托。关于哲学与语言的关系,亦即是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乃

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这里不进一步去涉入到此一问题。

①傅斯年著《性命古训辨证》引语页一。但傅氏的话,说得太笼统。

②同上。

2|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我现在所要指出的是,采用这种方法的人,常常是把思想史中的重要词汇,顺着训诂的途径,找出它的原形原音,以得出它的原始

意义;再由这种原始意义去解释历史中某一思想的内容。傅斯年的《性命古训辨证》,因为他当时在学术界中所占的权力性的地位,@正可以作为这一派的典范著作。但夷考其实,这不仅忽略了由原义

到某一思想成立时,其内容已有时间的发展演变;更忽略了同一个

名词,在同一个时代,也常由不同的思想而赋予以不同的内容。尤其重要的,此一方法,忽略了语言学本身的一项重大事实,即是语原的本身,也并不能表示它当时所应包含的全部意义,乃至重要意义。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说:

当处理语言上的问题时,决不可忘记,人仅系部分地是理

性的生物;及普遍的人的要素,大部分是不合理的,是非论理性的。古拉丁的格言说“物的名称,是由比较有力的性质所规定的”(Fit denominatio a potiori);这不必完全与事实相合。大概这句话应改变为“物的名称,应当由比较有力的性质来加以规定”(Fiatdenominatio a potiori);(这种改变),应当以之告诫或推荐给选用新

名词的任何人。然而,我们所能证明的名称的起源,实际是怎样呢?

这些名称,是像上面所引的格言样的规定出来的吗?因之,我们在探究语源时,能够臆断地认为名称是最初表示事物中可以看出的最

重要的要素吗?这只是旧式语言学者的意见。例如试看塞易斯《比

较语言学原理》的三○一页吧,他说:“一切名称,都是关于某事物

①傅氏当时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更实际操北京大学文学院人事进退之权。他们又是当时现实政治中的一个势力深厚的力量,因而影响到整个教育行政。

第一章生与性丨3

能够知道的全知识的总括”@

叶斯柏森氏引了许多语源并不能表示事物的全部内容,乃至也

不能表示重要内容的例证之后,更综括地说:

为表示并不容易表示的事物,而采用绕圈子的方法,这是人类

全般的特性。所以,当没有把某一名称的起源,或选择某一名称的

理由、诱因等,完全忘掉以前,实际上,即不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名称;即是,它不能完成语言学上的任务,这是常有的事。②

像叶斯柏森氏上面所说的情形,用到我国文字方面,特为显著。例如不把《说文》上“为,母猴也”的语原忘掉,不把“而,颊毛也”的语原忘掉,便不能使“为”字、”而”字,好好地完成它们在语言上的任务;这种例子真是指不胜屈的。

目前许多治国学的人,一面承乾嘉学风之流弊,一面附会西方

语言学的一知半解,常常把一个在思想史中保有丰富内容的名词,

还原牵附为语原的原始性质。因为我国文字的特性,上述方法,便

常得出更坏的结果。

第一,我国文字虽亦标音,但究以标意—象形、指事、会意

①日译叶斯柏森《人类与语言》(Mankind,Nation and Individual:from a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页二九八至二九九。

②同上页三O一。

4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为主。对于无形可象,无事可指之虚字及抽象名词,势必乞灵于假

借。今日所能看到的最早文字一甲骨文,便有很多不作本字用而作假借字或引申义之用。因此,有的假借字或其引申义,并非一定是发生于使用之后,而系发生于造字之时。这样一来,在字原本身

所能表示的意义,更多一层障碍,更受到一层限制。

第二,字的假借转注,常以声音为其枢纽;所以训诂学的中心问题,乃系声韵问题。但我们的语言,系属于孤立语系;由声音所能表示之区别性,因此大受限制;音同而义异的字,在我国特别多。“近代的广东语,不同音的只有八百乃至九百;北平语则只有四百

二十左右。…‘'音的字,含有三十八个不同的意义。”①古代也

不可能是一音一义的。所以今日由古音以求古义,尤其是想由古音

以求通假之义,若无多数文献作归纳性的证明,便大多数不出于臆

测的程度。近年来流行一批“摆测字摊式”的训诂学者,即系由此而来。

第三,因上述两种原因,不能不影响到文法的结构上;所以我国文字,常有词位而难决定其词性;一字的词性,须看它在语句中

的关系位置而定。不难由此可以了解,孤立地决定一个字的意义,

是非常危险的事。

清阮元《揅经室集》中有《性命古训》一文,用训诂字义的方法,欲复“性命”一词的原有字义,由此原有字义以批难宋儒,其固陋可笑,固不待言。傅斯年氏作《性命古训辨证》,以为阮氏训站

字义之方法“足为后人治思想史者所仪型”;②遂沿阮氏之方法,而

①A.C.Moorhouse著《文字之历史》(Writing and the Alphabet)日译本页五九。

②傅氏《性命古训辨证》引言页一。

第一章生与性|5

更推进一步,以为“性”字出于“生”字,遂以“生”字之本义为古代“性”字之本义;更倡言“独立之性字,为先秦遗文所无;先秦遗文中,皆用生字为之”;①“《孟子》书之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吕氏春秋》乃战国时最晚之书。《吕》书中无生、性二字之分,则战国时无此二字之分,明矣。其分之者汉儒所作为也。”③傅氏所用的方法,不仅是在追寻当下某字的原音原形,以得其原义;并进而追寻某字之所自出的母字,以母字的原义为孳乳字的原义。文字之所以由简而繁,乃出于因事物、观念之由简而繁。由傅氏的方法,则在中国思想史中,只能有许氏《说文解字》叙中所说的“苍颉之初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的“文”,才有实际的意义;至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的“字”字,皆没有意义。这在语言学上,也未免太缺乏“史”的意识了。

“性”字乃由“生”字孳乳而来,因之,“性”字较“生”字为后出,与“姓”字皆由“生”字孳乳而来的情形无异。“性”字之含义,若与“生”字无密切之关连,则“性”字不会以“生”字为母字。但“性”字之含义,若与“生”字之本义没有区别,则“生”字亦不会孳乳出“性”字。并且必先有“生”字用作“性”字,然后乃渐渐孳乳出“性”字:有如《臣辰卣》、《善鼎》、《兮甲盘》、《史颂鼎》等金文中之“百生”,即典籍中之所谓“百姓”,①是先有“生”字作“姓”字用,然后乃产生“姓”的专字。按照我国文字在演进情况中之通例,有时“生”字可用作“性”字,有时“性”字亦可

①傅氏《性命古训辨证》上卷页一。

②同上页三五。

③同上页三九。

④同上页三一四。

6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用作“生”字,此须视其上下文之关连而始能决定其意义。并且诸

子百家中,也有把“性”字作“生”字解释的。但这是来自某家思想上的规定,而决不是来自“性”字字原的规定。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生,古性字,书传往往互用。《周礼·大司徒》‘辨五土之物生’,杜子春读生为性。《左传·昭公八年》,‘民力雕尽,怨蓄并作,莫保其性’。言莫保其生也。…”此即在演变初期,母字与孳乳字互用之例。然虽有此互用之例,但断不可因此而将其独立之意义加

以蒙混。

“生”之本义为“象草木生出土上”,①故作动词用则为自无出有之出生,作名词用则为出生以后之生命。许氏《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按以阴阳释性情,乃起于汉初。许氏对“性”字的解释,乃以汉儒之说为依据,固非“性”字之本义;而对“从心,生声”,亦无进一步之说明。谨按,由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关“性”字早期的典籍加以归纳,“性”之原义,应指人生而即有之欲望、能力等而言,有如今日所说之“本能”。其所以从心者,“心”字出现甚早,古人多从知觉感觉来说心;人的欲望、能力,多通过知觉感觉而始见,亦即须通过心而始见,所以“性”字便从心。

其所以从生者,既系标声,同时亦即标义;此种欲望等等作用,乃生而即有,且具备于人的生命之中;在生命之中,人自觉有此种作用,非由后起,于是即称此生而即有的作用为性;所以“性”字应为形声兼会意字。此当为“性”字之本义。知此本义,则不仅可以了解《尚书·召诰》的“节性”,只能是“节性”,而不能如傅氏之改作“节生”;亦即周初已有“性”字。并且也可以了解春秋时代中

①许氏《说文》六下生部。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