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赵玲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作 者】赵玲编
【页 数】 331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2012.06
【ISBN号】978-7-5426-3811-3
【价 格】48.00
【分 类】佛像-造像-研究-印度
【参考文献】 赵玲编. 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2.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稿鉴于秣菟罗佛像在佛教造像历史中的重要性,围绕秣菟罗早期佛像的风格特征,对秣菟罗佛像起源说,佛像在秣菟罗地区接受的历史原因,以及秣菟罗佛像介于犍陀罗和阿马拉瓦蒂两大流派的同时发展中向笈多样式的演进,和向中亚、中国等地的逐步推进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

《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内容试读

印度,最让人惊叹的莫过于宗教的多元化。这里起源了佛教、印度教、者那教、锡克教。印度北部城市秣菟罗(Mathura),更在印度宗教史上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这里不仅是传说中黑天神克里希那(Krishna)的诞生地,也是婆罗门教的前身薄伽梵派(Bhagavata)和耆那教(Jainism)的发源地;从佛陀在世时开始,这里就是佛教的重要据点,佛陀曾游经此地宣教。印度民间至今流传着关于佛陀与当地土著神药叉(Yaksa)的传奇故事,就在此发生。秣菟罗与佛教关系的最为有力证明还是这里繁荣的佛教艺术。

秣菟罗的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公元前6世纪佛陀时代,秣菟罗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苏罗森那(Surasena)国的都城,随后经历了孔雀王朝、巽伽王朝,至公元1世纪塞种人(Scythian)①成立贵霜王朝,秣菟罗成为贵霜帝国的冬都。从贵霜王朝开始,佛教在秣菟罗经历了孔雀和巽伽朝的无佛像时代趋于成熟,并与原始信仰结合,开创了佛教造像活动。大量有纪年或无纪年的单尊佛陀像、“菩萨”像、三尊佛像、浮雕佛像等形态的佛教造像遗存在此出土。与秣

①斯基泰人(Scy1 hians.),又译西古提人、西徐亚人或赛西亚人、塞西亚人。中国《史记》、《汉书》称之为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是史载最早之游牧民族。

2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菟罗几乎同时,在贵霜西北部键陀罗和南部阿玛拉瓦蒂也开始了佛陀人格表现的阶段。这个时期在印度佛教史上是继象征物时代之后的又

一次高峰,是佛教艺术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佛教造像兴起并在贵霜王朝繁荣了长达两个多世纪之久,为满足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需求,秣菟罗的作坊日以继夜地制作佛像。然而,随着贵霜王朝的分裂,佛教造像艺术逐渐走向衰落,也孕育着笈多黄金时期的来临。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的历史时期,大致与贵霜王朝的时间段相吻合。本文将对贵霜朝秣菟罗的佛教造像进行分析和研究,评估其历史意义和地位。

第一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佛教造像在贵霜王朝前后出现,并形成了三大佛教造像流派,包括印度中部秣菟罗流派、西北部楗陀罗流派和南部阿玛拉瓦蒂流派。这

三大流派在同一历史时期创制了佛像,实现了佛教艺术的大变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长期以来,这三大流派的佛教造像孰先孰后,以及如何相互影响促进佛教艺术发展,作为佛像起源时期的关键问题,争议至今。受到中国佛教艺术在佛像起源不久之后发展的启发,有必要对秣菟罗佛像起源点进行探讨。

20世纪90年代,阮荣春先生提出了“佛教南传系统”的观点,指出中国南方早期佛教艺术是受秣菟罗风格的影响,佛教及佛教艺术最早由滇缅道从印度传人中国。这一观点,使得印度秣菟罗流派的佛教造像在佛像起源阶段的重要性开始受到重视。近年来,中国南方考古陆续出土佛像的秣式因素,再次为佛教造像的起源点和佛教艺术的传播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而对佛像起源点的深人探讨,也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具有直接启示,中国佛教艺术的开始,与古印度的这些早期佛教艺术密不可分。

基于考察秣菟罗佛像与中国佛像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印度早期佛教造像的情况,我们组成了相当规模的考察团,对印度进行了早期佛

6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斯里兰卡学者库马拉斯瓦米于1927年发表了题为《佛像的起源》①的论文,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探讨秣菟罗佛像的本土起源,为秣菟罗佛像的独立制作进行了辩护。他认为,印度的达罗毗茶人具有药叉与那迦蛇王的造像崇拜,这种对单个神祇的偶像崇拜早已相当兴盛。中印度的秣菟罗与键陀罗几乎同时,但又是在药叉像的基础上完全独立地创造出了佛像。他还专门撰写了著作《药叉》②,为佛像的土著渊源提供了充分的证据。也就是说,在偶像崇拜兴盛的秣菟罗,随着释迦遗物和遗迹崇拜的流行和发展,自然地产生了佛像礼拜的要求。沃格尔(J.Ph.Vogel)的《秣菟罗雕刻》③也为秣菟罗的雕刻研究作出了贡献。荷兰的婉萝亥冉德立芙(J.E.van Lohuizen de

Leeuw)于1949年出版了《斯基泰时期》①,试图建立考古年代与艺术风格的联系,支持佛像的秣菟罗起源说。莎尔玛(R.C.Sharma)l984年的研究成果⑤基本因袭了库马拉斯瓦米和德立芙女士的观点,认为有偶像传统的秣菟罗具备佛像产生的条件,并依据迦腻色迦初年佛像的考古证据推定,佛像在公元】世纪就已经产生于秣菟罗,早于键陀罗至少半个世纪的观点。

对秣菟罗地区的关注度固然不多,但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和很有价值的观点。支持佛像的秣菟罗起源论的学者,都认为秣菟罗佛像的印度本土起源,否认对键陀罗模仿的可能。秣菟罗佛教信仰早在药叉的偶像崇拜时期,应该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在最初的阶段,这种宗教还没有形成属于本宗派雕刻艺术的崇拜形式。佛教雕刻的表现无疑只可能是佛教徒诉诸一种符合本宗教意识形态的视觉表达。而同样在秣菟罗繁荣过的着那教雕刻也理应如此。据此,我们可以猜想当时的秣菟罗具有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复杂状态,而原始的达罗毗茶

1A.K.Coomaraswamy.The Origin of the Buddha Image,The Art Bulletin,1927.pp.287-329.

2A.K.Coomaraswamy,Yakshas,Washington,1928,1931.

J.Ph.Vogel,L.a Sculpture de Mathura,Paris,1930.

④[荷]婉萝亥冉德立芙(J.E.VanI,ohuizen de I,.eeuw)著,许建英、贾建飞译,《斯基泰时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 R.C.Sharma,Buddist Art of Mathura,Delhi,198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