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书写》张晓东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牺牲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书写》

【作 者】张晓东著
【页 数】 166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2012.05
【ISBN号】7-207-09392-9
【价 格】20.00
【分 类】故事片-电影评论-苏联
【参考文献】 张晓东著. 牺牲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书写.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2.05.

图书目录:

《牺牲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书写》内容提要: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前苏联享有世界声誉的电影导演, 世界电影史上重要的标志人物。本书以他拍摄的七部半故事片为基础, 力图揭示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丰厚的精神资源, 尤其是与俄罗斯文学精神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

《牺牲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书写》内容试读

序: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末世意识

序: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末世意识

地震、泥石流、海啸、核危机、玛雅预言…我们今日所看到的图景,曾经被大众认为是危言耸听。

有一个笑话:欧洲。有一个村庄着火了,救火人手不够,就派到这个村子流动演出的小丑去向邻村求救,小丑跑到邻村,慌慌张张地大喊,着火了,快去救火啊,可是众人回答他的只有哈哈大笑,因为这被看做他的滑稽表演预告。终于,悲剧发生了,这个村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在

子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父亲、著名诗人阿尔谢尼·塔尔

西方哲人时常用这个故事隐科夫斯基的怀里。

喻思想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现代性所孕育的科技至上主义与资本至上主义已然让那些目光如炬的旷野呼告变成滑稽剧:哲人、圣徒或者是诗人,很容易被人化装成小丑加以嘲弄。尽管如此,他们面对现代性社会人们遭遇的各种精神危机、信仰

1—

牺牲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书写

危机与道德危机,依然提出各种救治的方案,虽然知道自己的呼告会遭遇误解。

苏联导演(毫无疑问应当用这个称呼)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当然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他的电影中普遍存在的末世意识既是属于对俄罗斯精神传统的继承,也是他对现代性社会的深层体验与反思之必然结果。

在开始对他的电影进行探讨之前,笔者希望先去除几个对这位伟大导演的固有“见解”:首先,我们要去意识形态化,如果围绕“苏联当局政治压迫”做文章,我们将画牢自囿。其次,我们要去咖啡馆化,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与“小资情调”完全不兼容。第三,去魅,塔尔科夫斯基并不如同很多文艺青年所言是一尊神,只能放在电影“圣殿”里供人膜拜。

的确,塔尔科夫斯基被称为欧洲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之一(其他二人分别是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与意大利的费德里科·费里尼)。他生于1932年,父亲是著名诗人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但是这个诗人基本没有履行过父亲的职责。父

—2—

序: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末世意识

爱的缺失,日后在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他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电影学院导演系,师从电影大师米哈伊尔·罗姆①。毕业习作《压路机和小提琴》在纽约的大学生影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伊万的童年》是他毕业后的第

一部影片,也是他的成名作。1967年他拍摄了《安德烈·鲁布廖夫》,该片在1969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奖。后来,他又拍摄了《索拉里斯》、《镜子》、《潜行者》。1980年他被授予“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塔尔科夫斯基本人对此不以为然,将这项多少苏联艺术家梦寐以求的荣誉称为“御前侍卫”②,这正是尼古拉一世给普希金的官职)。1983年在意大利导演了《乡愁》。之后,在国外定居。他的“叛逃”在苏联国内引起轩然大波。1985年在瑞典导演了《牺牲》,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次年即因癌症病逝于巴黎。他的影片内涵深刻,表现人和大自然、社会、历史的关系以及人自身深层意识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在他的影片中,纪实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科幻和现实、哲理和抒情完美结合。他也是一个优秀的舞台剧导演,代表作有话剧《哈姆雷特》,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等。

伯格曼说:“初看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仿佛是个奇迹,幕然我发觉自己置身于一间房间门口,过去从未有人把这房间的钥匙给我。这房间我一直都渴望能进去一窥奥妙,而他却能在其中行动自如游刃有余。我感到鼓舞和激动,竟然有人将我长久以来不知如何表达的种种都展现出来。我认为塔尔科夫斯基是

①苏联著名导演,代表作有《列宁在十月》、《普通的法西斯》、《一年中的九天》等。

②塔尔科夫斯基在1980年1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我觉得他们要给我一套御前侍卫的军服。”当天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即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3

牺牲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书写

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影,一如梦境。”然而笔者认为,塔尔科夫斯基“崭新的电影语言”并不在形式或技巧能引领一代风潮,例如法国导演特吕弗、戈达尔等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四百击》、《精疲力竭》等“新浪潮”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曾经有电影史将塔尔科夫斯基归于苏联电影的“新浪潮”,笔者则认为,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用新浪潮的电影美学范畴显然无法涵盖,苏联“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应当属于《雁南飞》的导演卡拉托佐夫、《士兵之歌》的导演丘赫莱依等人,但这些导演跟塔尔科夫斯基完全不是一类人。“新浪潮”的核心人物是法国电影教父、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他的理论在电影对日常生活的再现方面有着巨大的革新意义,以至于后来法国电影人总是得意地对好莱坞电影人说,美国电影都是梦,法国电影是生活。当然,塔尔科夫斯基与好莱坞更是南辕北辙。纯娱乐性的电影在他看来是精神污染。他这样评价斯皮尔伯格:

像斯皮尔伯格那样的导演,每次都能大量吸引观众,每部片子都能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但他不是艺术家,他的电影也不是艺术。如果我去拍那样的电影,我就没有了信仰,我会因恐惧而死。①

那么从纯粹的表现形式看呢?

法国新浪潮最大的贡献正是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他们抛弃了传统的电影手法(倒叙、反打镜头、背景放映法、划入划出、

D A.TapKoBcKnM,O npupone HOCTaIbrMn,B McKyCCTBO KHHO,No2,1989,c.

136.

-4

序: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末世意识“

叠画等等),打破了以往电影经常采用的戏剧演出概念,广泛使用短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和从人物背后拍摄画面,以及长时间的摇拍长镜头、空格镜头、摇晃颤动等技巧,以及在剪接手法上造成极大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的跳接…从“表现形式”来看,塔尔科夫斯基并不见得是世界上数一数

二的导演。诚然,他的电影并不

乏技巧,例如意识流、长镜头等等,但这并不是他的独创,事实上,当他在影坛出现时,还有人嘲笑他运用“西方已经过时的艺术手法”在创作。然而,时至今日,大部分关于塔尔科夫斯基的研究,都是围绕他的“电影语言”展开的。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里充满着种种令人惊异的意象,例如人的飞升、飘浮、教堂里的下雪、时空错位等等,于是,人们就把猜谜作为读解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主要方式,将隐喻作为塔尔科夫斯基精心设置的障碍,纷纷读解其“背后深层含义”,乐此不疲。经常有人问塔尔科夫斯基,他的电影里这个象征着什么,那个象征着什么,这让塔尔科夫斯基大为光火,甚至感到难堪,因为他最为反对的便是“象征”、“隐喻”。他用在电影当中的是对他来说自然而然的东西,并没有特意地去“象征”什么。塔尔科夫斯基反复强调过这一点,以《镜子》为例,1975年4月29日他在建筑学院作讲演时,有人问《镜子》是否有象征主义的东西,他回答说:

-5

牺牲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书写

没有!那些影像本身仿佛象征,但跟通常的象征不同,它们是不能破解的。影像仿佛把生活凝成一块,就连作者可能也说不明白,遑论观众。普希金“我的忧伤照人”,不是象征,而是形象。托尔斯泰笔下濒死的伊万·伊里奇,觉得自己仿佛关在狭窄的肠道内不得脱身。他的感觉如此真实生动,使别的东西湮没无踪,甚至影响到病人的言语。很久以前,中古时代的日本作家就反对诠释艺术中的象征。这很对!象征越少越好!象征是颓废主义的征兆。①

但是塔尔科夫斯基的确令人疑惑,也让人想解开这些疑惑。中国电影圈和文艺青年对塔尔科夫斯基并不陌生,因为其著作《雕刻时光》中文版②以及用这本书名命名的连锁咖啡馆的可观收益,可以说明塔尔科夫斯基可以成为“品位”的标志,这实际上是一种悲哀,对塔尔科夫斯基的理解,往往不得其要义。

导演杨超③在《凝视之美》中说:“塔氏的意义在于,通过深深的凝视一般的舒缓的长镜头,赋予‘看'这一行为新的个性和存在的意义,使观众重新成为‘看’的主体,恢复他们久已丧失的审视的尊严和体验的快乐。”

这样的“意义”似乎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偏好使用长镜头的导演,亦即现在绝大多数“艺术片”④的导演,也包括杨超本人在内。如果这就是塔尔科夫斯基的“意义”,那么电影史就要大

①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时光中的时光》,周成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0~491页。

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是转译的版本,俄文原书名3 aneaTneHHoe BpeM.9的译法还可以商榷,然而“雕刻时光”已然盛行,姑且用之。

③我国导演,作品《旅程》曾获2004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④毋庸讳言,时下很多“艺术片”只是玩弄形式,思想肤浅,矫揉造作。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