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义五论》焦佩锋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史主义五论》

【作 者】焦佩锋作
【页 数】 301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22.02
【ISBN号】978-7-100-20308-1
【价 格】98.00
【分 类】历史主义-研究-德国
【参考文献】 焦佩锋作. 历史主义五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2.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历史主义五论》内容提要:

德国的历史主义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项现实运动。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直接挑战的是启蒙的理性主义权威,间接挑战的是西方的自然法传统;作为一项现实运动,它直接迎合的是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情结和国家主义目的论,间接影响了德国纳粹主义运动的兴起。因此,就渊源而论,历史主义滋养于欧洲,而成型于德国;就论域而言,它遍及哲学、史学、文学和政治等多个领域,这使得对与其相关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纳粹主义的探讨变得可能。源于上述理解,本书试图以历史主义与历史科学的基本关联为基础,以德国历史主义为重点样本,就与历史主义相关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纳粹主义等问题进行分别论述,以求全面而准确地呈现近现代西方历史思想史发展的基本格局。本书的结论是:西方近当代的历史主义并未超出唯物史观的问题范围和理论架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依然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历史主义五论》内容试读

导言作为问题的历史主义

在《唯物史观与历史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和《唯物史观与当代历史主义》(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两部著作中,我们从思

想史和哲学史的角度对近当代的历史主义及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做了大

致的梳理,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我们发现:

一方面,只有在西方历史思想史的脉络和谱系中,我们才能看清历史主义的理论诉求与现实目的,实际上,这也是廓清历史主义诸多杂乱性内涵的必要工作。基于这项工作,我们也才能够看清“作为问题的历史主义”在近代历史哲学由历史本体论转向历史认识论、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向批判的历史哲学之中所起到的某些积极作用。当然,作为一种观念论和方法论,历史主义也实质地参与了历史科学的构建,从而为职业化的历史学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历史主义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基于历史为现实进行辩护的理论立场,这种立场不仅体现在史学领域,而且渗透于哲学、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为讨论哲学领域的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政治领域的国家主义和纳粹主义、文化领域的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提供了有益视角。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对近当代西方历史思想史的梳理有点偏重于历史哲学和历史科学,而对历史主义的衍生形式和相关思潮未进行重点关注和充分梳理,此乃之前研究的一种局限性所在。

为弥补上述不足,本著作试图以问题为导向,对历史主义进行专论

2

性研究。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以历史主义所透显的历史意识为指引,以历史主义与历史科学的基本关联为基础,分别对其所关涉的自然主义、更

相对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等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以求全面

主义

呈现历史主义问题的跨学科特征。当然,既然是问题式研究,我们也就不做章节勾连,而是直接进行铺陈,以便使对历史主义问题的剖析更为鲜明和立体。具体是:

在“历史主义与历史科学”专论,我们的考虑是,作为一项对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记载,历史学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对于神话、诗歌、音乐、建筑、战争、英雄的记载都属于历史记忆的基本形式。经中世纪基督教的浸淫之后,历史成了彰显上帝荣光和人自身命运的一种载体,但是,历史学真正获得科学化的面孔和身份则是近代科学主义的产物,18世纪意大利的维柯所谓的《新科学》(1725年初版)便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维柯向我们表明,历史是人的活动,作为一门“新科学”,历史学所要做的就是对人类的行为和活动进行记载并加以理解。此后,经过了启蒙运动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强化之后,19世纪的实证主义思潮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便是,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记载,而是包含着对人的活动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提炼与阐发。在此过程中,德国历史主义实质上从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上强化了这一思潮。和之前朴素的历史意识和泛神论的历史观念相比,历史主义更注重历史的本体论维度。在德国历史主义这里,一切事物都是历史事物,一切问题都是历史问题,它特别强调特殊性、个体性,甚至一次性历史事件的价值相对主义意义。因而,历史科学的萌芽和发展要早于历史主义,历史主义只不过从观念论层面强化了历史科学,此乃历史主义对于历史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历史主义与自然主义”专论,我们意在表明,认识历史主义问题需要参照西方古老的自然法和自然主义传统。在建立起对历史的敬畏之前,人类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对自然充满敬畏感,所谓的自然神论其实就是这种敬畏感被神圣化的结果,基督教所宣扬的“万有论”便是

这种结果的典型象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等人的思想

3

中得到印证。然而,从格劳秀斯、普芬道夫、霍布斯、洛克、萨维尼等人开始,一种所谓的现代政治或民族国家的自然权利或天赋人权,及其带来的历史观念的兴起,导致了西方古典的自然法传统或自然正义的衰

落。①由此开始,西方的历史叙述开始由“天道”转向“人道”,而人道

之开启同时意味着历史事业的真正开启,这才有维柯将历史作为一门新

问题

科学之说,也才有马克思后来所谓的“历史就是人的活动”之说,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对历史的兴趣显然不只是一种类形而上学的观念

论置换,而是要从人的活动本身出发去科学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过去的历史的关系,这种将自然史与人类史进行综合处理的方法显然超越了西方过去的自然法及其近世的历史法传统。

在“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专论,我们意在表明,在历史主义这里,

一切事物都具有无可替代性,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因而,尽管历史学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化方法为自己正名,但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毕竟存在某种不同。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其研究的是相对固定、可以累积甚至是反复出现的自然现象,因而,按照近代科学主义原则,所谓科学的东西一定意味着有规律可循,对于相对稳定的科学事实,我们可以借助特定的实验条件进行比对和验证,但是,历史学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原因是,一方面,历史事件往往不会重复发生,使这些历史事件得以可能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也不会重复出现;另一方面,史学家在选取历史事实并进行历史叙述时,往往难以避免自身的主观色彩或者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因而,正如西方学者所言:“绝不可能有一种科学的历史学。科学的方法是禁止历史家使用的。他不可能逐步积累起自己的知识,不可能从某种真实的类似到更真实的类似,并在最后达到事实本身;因为事实、事件在发生时就消失了,我们

①参见〔美)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1页。

4

展开并完成自己的研究,所使用的只是来自观察者的各种证据和目击者的不同陈述,也就是说,我们研究时使用的是见解(thoy)而不是事实

(fact)。”①正是因为存在这种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困扰,在这一专论,我试

图对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复杂关系做些探讨。

在“历史主义与纳粹主义”专论,我们的考虑是,历史主义毕竟是德国反抗启蒙运动的产物,讨论历史主义必须顾及德国历史,尤其要注意到其对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相继崛起的思想铺垫意义。熟悉历史主义谱系的人都知道,德国历史主义在诞生之初其实就是为了对外矫正法国启蒙运动的纯粹理性主义趋势,对内激活并强化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所以,尽管若干历史主义者们有普遍主义情怀,也信奉历史的客观主义立场,但是,在催生德意志第二帝国降生这件事情上,从早期的兰克、赫尔德、黑格尔到后期的“普鲁士历史学派”,没有一个德国哲学家和史学家愿意避讳自己的国家主义立场,尤其是在“普鲁士历史学派”这里,历史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为“小德意志方案”进行政治辩护,因而,当德意志第二帝国变成现实之后,这一学派可谓志得意满。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成了战败国,基于《凡尔赛和约》而新生的魏玛共和国让很多德意志思想家大失所望甚至惶惶不安,原因是,“他们把共和国新国体看作是战争失败的结果,德国人得到的这种新国体并不是什么人斗争得来的,只有少数几个人想要它”®。更为关键的是,《凡尔赛和约》通过领土划拨、巨额赔款、裁减军队等诸多严苛限制使德国人的民族感情受到了伤害,因而这份和约并没有为和平铺路,反而在德意志催生了一种屈辱、隐忍和复仇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态。与此相伴,“一战”之后,德国本土的通货膨胀极为严重,食品供应和民众就业严重不足,政治生活极不平稳,各种反抗和暴动此起彼伏,在此风

①〔英〕奥克肖特著,〔英〕奥沙利文编:《历史是什么》,王加丰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一33页。

②〔德〕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一从古老帝国到第二共和国》,波恩nter

Nationes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潮中,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右翼”分子逐渐抬头并最终终结了魏玛共和

5

国,此后,纳粹分子逐渐独揽大权并于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而,通过这段历史(尤其是基于历史意识对德意志民族情感和社会心理的梳理),我们意在表明,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第三

帝国的思想底色,历史主义对于这种思想奠基起到了某种推波助澜作用,

这是讨论历史主义问题时所必须重视的一个角度。

在“历史主义与保守主义”专论,我们主要是想表明,在反启蒙的意义上,历史主义最初与英法的保守主义思潮属于同一门类。实际上,

主义

在启蒙的开端处,反启蒙的各类潮流就在欧洲蔓延,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基点,保守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此一谱系中,英国的埃德蒙·伯克(也被译作“埃德蒙·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法国的德·迈斯特对法国大革命反宗教性质的省察,德国的赫尔德、费希特、黑格尔以及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主义展开了持续性批判,这无不从整体上

反映出启蒙主义逻辑的历史局限性。当然,保守主义和历史主义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其共同点在于反理性主义和批判法国大革命的暴力逻辑和激进政治,历史主义尤其是要反对这些东西对历史和传统的破坏作用;其差异性在于,保守主义思潮沿袭的是“向后看”的逻辑,而历史主义思潮既涵盖了保守主义又不单纯地等同于保守主义,历史是历史主义得以可能的本体论前提,这个历史既指向过去,也指向未来,因为历史主义不仅注重个体性,还强调发展原则,它反对对历史进行片段式和局部性理解。

总体而言,我们的考虑是:(1)将历史主义与历史科学放在一起讨论,是为了给全书奠定一个基本的分析基础,因为无论怎么讲,历史主义是历史学的命脉,没有这个观念论和方法论作支撑,历史学的合法性将会成为问题。(2)将历史主义与自然主义进行关联,我们试图呈现西方思想史由神道转向人道、由自然转向人事以及对其进行反向综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3)将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放在一起讨论,是为了从哲学层面对历史主义的现实效用加以探讨,无疑,我们并不否认历史

6

主义的积极意义,但是,在使历史得以可能的那个本体论前提未被质疑和消解之前,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关系并未在历史主义谱系内部得到重

视和清理。(4)将历史主义与纳粹主义放在一起讨论,是为了凸显历史

主义

主义的现实政治效用。从一种日常化的历史意识出发,我们敬畏历史似

乎无可厚非,但是,当人类的政治活动被冠以历史目的论或者拒斥历史合理性之后,其所造成的灾难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充分警惕。(5)将历史主义与保守主义放在一起讨论,是为了凸显二者对欧洲自由主义的遏制和批判,进而彰显现代性自身的复杂性及其对近代欧洲思想史的某种扬弃意义。

以上是对本书逻辑和内容的基本交代,限于个人研究水平,书中对上述想法的陈述与论证可能也是错漏百出,敬请学界各位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焦佩锋

2022年1月于大有庄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