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跨越》黄学禄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史的跨越》

【作 者】黄学禄著
【页 数】 627
【出版社】 郑州:大象出版社 , 2020.03
【ISBN号】978-7-5711-0560-0
【价 格】68.00
【分 类】中国历史-近现代
【参考文献】 黄学禄著. 历史的跨越. 郑州:大象出版社, 2020.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历史的跨越》内容提要: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为屈辱的时期,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但是中国也经历了洗礼,实现了几步大的跨越,实现了民族崛起与复兴。该书以历史的眼光还原历史,让广大读者认识民族历史,感受民族之殇,从而更加坚定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决心和信心。该书分“山河破碎”“天翻地覆”“神州崛起”三部分,详尽描述了中华民族170多年风云沧桑,细数了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的艰难与辉煌,透过各个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向世人宣示这个跨越是从屈辱到崛起的跨越,是历史性跨越,是世纪性跨越,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中国体制的跨越。

《历史的跨越》内容试读

上篇

山河破碑

002历史的跨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遭受的苦难和屈辱及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历史又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现实,折射未来。

1840年6月28日,英国首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以来遭受苦难和屈辱的开端。从那时起,西方列强纷纷效仿英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对华战争。清政府在一再退让妥协中,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大片领土和主权一次又一次被列强侵犯,中国的大量财富一次又一次被列强掠夺。有人统计,晚清70余年间,中国被迫签订了1145个条约和章程。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不平等条约“就是我们的卖身契”,国家的领土和主权被这一个个“卖身契”葬送了。堪称“国耻日”的日子一个接着一个,到底哪一天作为这个沉重的纪念日,其实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真正从心底唤起国民强烈的耻辱意识,激发国人炙热的爱国情怀。

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战前的中国是一个领土和主权都完整的国家。战后,国土沦丧,关税要与外国协商才能确定;外国人在华犯法,中国无权过问;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自由地在中国的江面上巡行,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

上篇山河破碎003

司法等主权部分丧失。也就是说,一方面,清政府可以在未被割让的领土上对本国人民行使着各种权力,维持着形式上的独立;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独立权、管辖权等权力的丧失,中国已不是一个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一个过去被西方诸国钦美不已的东方大国已沉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历史的苦难,是一个民族品格的试金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记住它,能催人奋进,自强不息;忘记它,令人麻木,再陷衰落。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反思历史,就是反思自己。由民族耻辱带来的国民性的反思,应当首先从知耻开始。

饱受苦难的中华儿女忘不了民族的屈辱历史,忘不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累累罪行。中华民族的功过是非和休戚荣辱已随着历史长河中高高低低的波浪,汇成了一曲徐缓苦涩远播天涯的悲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去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人生,也引导着无数的仁人志士透过种种劫难的表象去寻求真正的历史真实和民族之魂,以纪念过去和启示未来。

知耻者近乎勇。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今天的中华民族就如同那只“蜷伏下来的狮子”,永远不会让那段屈辱的历史重演。

一、城盟遗恨

1793年9月17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83岁的生日。这一天,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举行盛大庆典。前来祝贺的有各国使臣和王公大臣。

英国国王派使臣马嘎尔尼勋爵,带领包括机械师、测绘员在内的700余人的庞大使团前来祝贺。

此时的大清王朝,处于“康乾盛世”的后期,正在走由盛而衰的下坡路,进入了“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落阶段。整个政权机构因循守旧、闭目塞听,对严峻的世界形势懵然无知,毫无生气。皇室骄奢淫逸,豪门挥金如土,官场贪污腐化,地主官吏巧取豪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整个社会与民族都处在一种死气沉沉的暮气衰景之中。“天朝上国”的神话,更使许多人陶醉其中,盲目自大,安于现状。

上篇山河破碎005

1808年,嘉庆皇帝曾在谕旨中自吹说:“天朝臣服中外,夷夏咸宾,蕞尔夷邦(指英国),何得与中国并论。”直到鸦片战争前期,道光皇帝仍然说“天朝年丰财阜,国课充盈,本不借各国夷船区区之货物以资赋税”,而一再实行长期的闭关政策。所谓“闭关政策”,是清政府当时推行的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的对内对外政策。清朝自入关以来就沿袭此项政策:一方面严格限制人民出海贸易或侨居国外,严格限制中国的粮食、铁器、硫黄、丝绸、茶叶和书籍等货物出口:另一方面则严格限制来华外国人的活动,防范外国人与中国人接触。

清政府把自己锁在“天朝上国”的圈子里,盲目自大,顽固守旧,从不肯睁眼看看世界局势的变化,形成一股虚骄保守、拒绝进步的顽固势力。这不仅不能挡住西方的侵略,更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越来越落后于西方。马克思就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

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而与清王朝日趋衰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国家经过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蒸汽机已得到广泛的使用,一条条铁路迅速修建,一艘艘轮船在汽笛嘶鸣声中驶往世界各地。1835年,英国以拥有900万纱锭、年产102万吨铁和3000万吨煤的雄厚经济实力做后盾,成为全球无以匹敌的最强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超级大国。此时的英国已远远超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早期殖民国家,成为称雄一时的“海上霸主”。

19世纪20年代的法国,工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三四十年代,它的煤、铁和棉、毛织品的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了开辟新的市场,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