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本 中国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历史读本 中国历史》

【作 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
【页 数】 386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0
【ISBN号】978-7-208-16595-3
【分 类】中国历史-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编. 历史读本 中国历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历史读本 中国历史》内容提要:

《中外历史读本》之中国史部分以时间为经,以历史名词为纬,分十个单元串联起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其中古代部分包括从中华文明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近代部分包括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书旨在通过对于中国历史上关键历史名词的解释,以点带线,聚线成面,勾连起中国历史发展的绵延画卷,从而让读者对于中国历史的概貌有着准确清晰的了解。

《历史读本 中国历史》内容试读

第一部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第一部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旧石器时代的化石和遗址

从第三纪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对中国史前自然环境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青藏高原隆起,形成西高东低的自然地貌基本格局。而青藏高原的形成,引起了西风激流的动力运动,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被带到黄河中下游一带沉积下来,在中国北方形成黄土高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还引起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阴山、燕山、秦岭、南岭等山系的强烈上升,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最终形成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其中秦岭山脉的不断抬升,最终造成了中国南北气候差异的基本格局。而东部季风区由于环境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从旧石器时代起,就是史前古人类和古文化遗存最主要的分布区。

直立人,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早期人类。1985一1988年,考古学家在重庆巫山庙宇镇龙坪村龙洞坡,发掘出一块古人类的左下颌骨和一枚人类上门齿的化石,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经古地磁及氨基酸测年,其地层年代距今约204万至201万年。如果这一测年准确无误的话,“巫山人”将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人类。除了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90万至80万年前的湖北郧县人、安徽和县人,80万至50万年左右的陕西蓝田人等直立人化石之外,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是中国境内最为著名的直立人化石,距今75万至20万年。此外,黄河中游的山西西侯度遗址和太行山北端的河北小长梁遗址,是非常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从距今20万年前后开始,人类演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早期智人阶段。同直立人相比,早期智人的手更为灵巧,脑容量更大,猿的特征正逐渐减退,人的特征却日益增加。中国境内早期智人遗址地点,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较重要的发现有:辽宁营口金牛山人遗址(距今28万年左右)、陕西大荔人遗址(距今20万至18万年左

3

历史读本(中国史)

右)、山西襄汾丁村人遗址、华北地区的许家窑人遗址、湖北长阳人遗址、广东曲江马坝人遗址等。

到了距今6万至5万年前后,地质年代进入到晚更新世晚期,人类也进化到了晚期智人(新人)阶段,这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文化晚期。此时的中国境内,旧石器文化分布范围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大,北起漠河南到云贵,东自山东西至青藏,包括海南和台湾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有古人类遗存发现。出土晚期智人化石的地点,也增加到40余处之多,其中有完整头骨者,就包括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贵州穿洞人和陕西黄龙人、北京山顶洞人、内蒙古河套人等多处。此外,还有一些重要人类生活遗存陆续被发现,比如在太行山脉北端、燕山山脉沿线及周边地区,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山西朔县峙峪遗址、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以及山西西南的下川遗址等。

“满天星斗”

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0年,东亚大陆进入以农业的产生、动物的驯养、陶器的制作和磨制石器的使用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由于东亚大陆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差异显著。为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不同地区的人群在工具组合、器物形制、经济类型、聚落形态等诸多方面,都发展出鲜明的地方性特点。

公元前5000多年,广大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陆续形成了八大区域文化:以豫西、晋南、关中为重心的黄河中游中原文化区,以山东为重心的黄河下游东方文化区,以甘青地区为重心的黄河上游西部文化区,以辽河流域燕山南北地带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以两湖平原为重心的长江中游中南文化区,以太湖地区为重心的长江下游东南文化区,以成都平原为重心的长江上游西南文化区,以两广地区为重心的南方文化区。

八大文化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都由多个自成序列的考古学文化构成,显示出多样性的文化面貌。其中距今5000年前后的辽西红山文化、东南良褚文化、中南石家河文化等,都先后出现文明萌芽的考古学证据。这显示出中华古代文明是多元起源的,考古学家称之为“满天星斗”。在此基础上,距今4600至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

4

第一部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期,地理位置居中、融汇凝聚周围文化的中原地区初步成为东亚大陆史前文化的核心区域,推动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演化进程。

大禹治水

上古传说尧舜执政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次极大的洪水,《尧典》记载为“汤汤洪水”,“浩浩滔天”。帝尧曾命鲧治水,9年而无功,被“殛于羽山”;帝舜再命禹为司空继续治水。大禹亲执耒耜,四处探察,采用疏导的方式治水,13年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定了洪水。在治水过程中,大禹按照自然地理形势划分了九州,奠定疆土,并按照各地的土壤、物产、田地等级和经济繁荣程度,制定各州的贡赋。

《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对大禹治水做了详细的记载,传世文献的《国语》《左传》《史记·夏本纪》也有相关的记录;这一故事也得到了出土文献的印证,例如西周中期青铜器豳公盨,器底铭文10行98字,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也提到“舜听政三年,山陵不序,水潦不湝,乃立禹为司工”,而大禹决河之阻,东注之海,天下九州“始可处也”。这说明从西周到战国,人们都传说着大禹的故事,铭记他的功绩。自然科学家通过对古气象、古地质等方面的材料研究,认为在距今4000年前后,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受到气候变冷所引发的洪水事件,在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准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史前考古遗址中都普遍发现了异常的洪水地质记录。大禹治水很可能就是在这一自然环境大变迁背景下发生的历史事件。

要完成大禹治水“决九川距四海”的伟业,需要大地域的协同,调配人力、粮食和其他物资,很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在治水技术、保障机制和社会组织方面,催生了治水所需要的社会机制,促使向早期广域王朝国家的转变。

尧舜禹禅让

尧舜禹禅让,是有关上古君权传递的传说。传说上古帝尧号令诸侯,他年纪大

历史读本(中国史)

了,下令举荐继承人。四岳等诸侯先后举荐了鲧、尧的儿子丹朱等人,尧都认为他们德行不够:四岳又举荐以“孝”闻名的舜。尧对舜进行了多次考察,包括让其进入暴雨山林,以考察舜的定力;让舜担任迎宾官员,考察他的行政能力;甚至把女儿嫁给舜,以观察舜的私德。经过多次考察,帝尧对舜十分满意,最终将诸侯的最高领导权委托给舜。帝尧去世后,舜即继任成为诸侯的最高首领。在帝舜执政期间,通过治水了解到大禹的能力和德行,于是在帝舜年老的时候,也如同尧一样,将诸侯的最高领导权委托给大禹。帝舜去世之后,大禹即继任成为诸侯的最高领导人。

这一禅让故事,记载在《尚书·虞夏书》中,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相关内容也是根据《尚书》改写的。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文献《唐虞之道》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也都记载了尧舜禹禅让的内容。《唐虞之道》说“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并给禅让下了定义:“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认为所谓“禅让”就是尊贤,让贤明者居上位。《容成氏》甚至说,上古皆以禅让为制度,尧有九子而不传,舜有七子而不以其子为后。这都说明在战国中期已经广泛流传这样的传说,并有学者把“禅让”作为统治者尊贤治国的最高表现。

尧舜禹时期是否真正实行过这样将最高领导权让贤与能的制度?许多学者认为禅让传说反映了古代王位世袭制建立前以“不授其子而授贤”为特点的君长推举制度,“广泛流传的禅让传说很可能的确保留了远古时代曾经实行过的君长推选制的史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尧舜禹故事反映的是邦族联盟最高权力的推选,而非族群内部君长的产生过程。有学者因此推测这一故事有可能暗示当时是华夏和东夷集团轮流执政的状况。《韩非子·说疑》又有“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的说法,令人对于上古邦族联盟权力的交接是否以和平的方式,产生怀疑。甚至有学者提出,尧舜禹传说中,把受禅者说成是有贤德的平民,这种说法只有在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才能产生,并非上古史实的真实反映。

发现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地处洛阳盆地东部,伊河、洛河两河相夹。现存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