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管理》杨洪港,肖杏花,何小波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管理》

【作 者】杨洪港,肖杏花,何小波主编
【页 数】 216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19.12
【ISBN号】978-7-206-16650-1
【价 格】45.00
【分 类】小学语文课-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杨洪港,肖杏花,何小波主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管理.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9.12.

图书目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管理》内容提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管理》内容试读

第一章小学语文新课程概述

001

第一章小学语文新课程概述

第一节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秉承以下四条教学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和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原先限于认知领域的“语文能力”很难全面地概括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因此“语文素养”的概念诞生了。

在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最基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语文素养是

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最基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在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和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和实用,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的矛盾张力中寻求到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

00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管理

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使学生适应在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小学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塑造热爱祖国和华夏文明,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品格,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此外,要加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和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小学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育人功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和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还应体现小学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应用,加强语文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其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以适应社会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语文,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和能力,并养成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

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人改造客观世界和人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小学语文新课程概述

003

而只有懂得世界的美,并能够创造美的人,才能成为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掌握审美的方式,对于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和促进他们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美育具有多手段、多渠道性。让学生投入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惬意;让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可以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丑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具有美的精神和体魄,这些都是美育的途径。然而,文艺美更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理解和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诚如毛泽东在评论社会生活美和文艺美时指出的,“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这样从文艺美入手去进行美育,美育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就上了一个台阶,就可以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小学语文课时充分、内容广博,又集中体现了文艺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美育就成了小学阶段美育的优先手段和途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审美对象的存在是审美意识产生的前提。“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等,马克思的这些话告诉我们审美对象能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意识必须以审美对象的存在为前提。语文文本是自然和社会生活文字形式的审美反映,是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综合体现,所以语文文本必然是优化的审美对象。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就必然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这些都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对象。由此看来,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美育的过程,美育必须时时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才能散发它出独特的光芒。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创造和追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小学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导引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和教师的指导,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创造性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是指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并加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锻炼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学生热烈地讨论问题,有助于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使学生乐学、会学和善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发挥最大的效果。

00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管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它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通过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构建知识,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发展。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能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要能通过探究性学习,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探究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探究性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在多向质疑思辨的基础上,形成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全面落实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之获得阅读感悟和体验,做出对阅读文章的鉴赏和评价;要适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和进行探究,解决情景中的问题;要利用课文中隐含的深层次意义,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要围绕文本的解读,创设角色互动活动,让学生在角色互动中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

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小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阅读表达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应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兴趣,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使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

第一章小学语文新课程概述005

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应根据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参照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有序、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构建有序、开放的课程体系,应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策略和心态,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为了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的状况,教师要特别重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鼓励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和采纳他人的意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认真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此外,教师要努力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实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有序、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简介(一)教学目标的功能

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指引着教学的方向,支配着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且能反作用于教学活动,一旦教学目标制定,就会反过来影响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产生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导向功能、指引功能、反馈功能和激励功能。

00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管理

1.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教学目标把教学活动导向一定的方向的功能,它是教学活动的可靠依据,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能使教学活动具有目的性,避免了教学活动陷入盲目的状态,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使教学活动向着有意义的方向展开,提高了教学效率。

2.指引功能

指引功能是指引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功能。在制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特点和层次,选择实现该目标的恰当的教学策略。例如,某一课的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的掌握或学习的结果,就应采用接受学习和讲授教学的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3.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工具,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对教学活动具有反馈功能。首先,在教学检测和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评判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目标也是对于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和课程评价等重要的评价标准之

4.激励功能

当一个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内部需求相契合时,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内部需求和兴趣相一致,或难度适中时,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学生就会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努力,能够起到明显的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所以课堂教学目标是新课程得以实施的关键,是检验教师是否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标准,也是检验教师是否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实践的一个标准。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教学的规范化。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的方向,使教师对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教师可以清楚地检查教学内容的范围,使教学内容覆盖认知、情感和方法等方面。第二,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目的与归宿,使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第三,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行为,使学生明确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第四,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与沟通,有助于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第五,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