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中药志》安国中药志编纂委员会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安国中药志》

【作 者】安国中药志编纂委员会编
【页 数】 354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2020.12
【ISBN号】978-7-202-15159-4
【价 格】280.00
【分 类】中药志-河北
【参考文献】 安国中药志编纂委员会编. 安国中药志.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20.12.

图书目录:

《安国中药志》内容提要:

本书原名《祁州中药志》,1987年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次新版对原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全书共分药史、本草、验方三篇。药史篇着重介绍和总结了安国药业各个时期的状况,有药市的起源与发展、安国药业全盛时期概况、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国药业、解放后的安国药业、今日药都等。本草篇介绍了野生、家种药用植物及动、矿物药材栽培技术、药材形状及质量等内容,分根茎类、全草类、果实种子类、花类、皮类、枝叶类、动物矿物及其他类。验方篇搜集整理了著名老中医祖传秘方、单方、验方,分传染病类、内科类、儿科类、妇科类、外科类、五官科类。书……

《安国中药志》内容试读

安国药业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药王庙的建立开始,至今己历经千年。在这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兴起与发展、全盛到衰落、恢复与振兴几个阶段。由庙会(药市)的药物交流,带动了药材加工,推进了药材种植,促进了药业的全面发展。为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祖国医药遗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篇试就安国药业的历史情况按发展阶段作一概括总结。

一、药市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976~1619年)

(一)从药王庙的建立到庙会的形成

1.关于药王的传说和药王庙的建立安国药市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药王“显灵”的传说和药王庙的建立

安国县城南关有一座药王庙,此庙富丽堂皇,雄伟壮观,汇集了宋、元、明、清各代的建筑特色,别具一格。据清朝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重修皮王神阁碑记》载:“庙宇之建,肇于宋,扩于明,而当庙宇未建之先旧有皮王神阁一座”。“皮王神阁”俗呼为皮场王庙。相传建于东汉建武年间,距今已有1900余年。从东汉到北宋,在这900多年的历史中皮场王一直被当地百姓尊为“本州土神”而祭祀,然而庙宇规模并没有大的变化,祭祀范围也只限祁州本地,对皮场王的尊称也未升级为“药王”。可是

一到北宋,皮场王突然“发迹”,受到了宋室王朝的重视,不仅封侯、封王,而且庙宇也随之拓址新建。这究竞是什么原因呢?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祁州志》记载:“王系本州土神,自宋迄今,以医显灵,有疾者祷之即愈。相传先朝有宋秦王得疾,诸医莫疗,一医后至进药数丸立愈,问其姓名,对曰:祁州南门外人也,遣使即其地,始知为神,诏立庙祀之。”在安国一带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说是宋朝皇帝的女儿身患重病,经当时的许多名医诊治都无济于事,于是朝廷便到处张贴皇榜,寻医治病,有一个祁州的俚医欣然揭榜而至,断定公主的病是停积食物,胃口闭塞。他便让公主吃了自制的药丸,而后扬长而去。公主服药后很快就痊愈了,皇帝为酬谢此人,便差人急忙到祁州寻访,俚医误认为公主病情恶化,自己罪责难逃,便在祁州南关皮场庙前的一棵枣树上自缢身死。后来皇家探明了缢死之人就是给公主治病的医生,便赐封药王,并在此处设墓立庙。墓碑就是用缢死的那棵大枣树做成的,正面刻有“敕封明灵昭惠显祐王之墓”十一个大字。

上述记载和传说,虽不能作为皮场庙拓址新建的确切证据,但可以从中看到记载和传说中有几个共同点:都是给宋朝当权者治病;都是到祁州南门外找人;又都是因此而立庙。在分析了这些传说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北宋时,可能真有一个祁州人治好过宋室秦王或公主的病,宋廷到祁州南门外找不到这个治病的人,或不能确定

·3·

是谁,而这里正好有一座皮场庙,于是便假托为神,并大事宣扬祁州土神显灵治病之说。因为出自皇家之口,很快便昭著于世,“本州土神”也一跃变成了“药王”。于是,在原皮场庙的右南侧拓址新建。

按《祁州志》记载的这个传说推断,庙宇拓址新建的时间约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到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徽宗追封为“灵贶侯”,后改封公。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度宗赵禥加封为“明灵昭惠显祐王”,并制文曰:“医之所难疗者,神能疗之,肇迹东京,显灵河北,厥贶甚大…盖御灾捍患神也。”后又经元、明、清历代王朝修饰和扩建,庙宇规模越来越大,药王的影响也越来越广,药王的传闻也越来越多。这些传闻有的是宣扬药王如何于梦寐之中给人治病的;有的是赞扬药王医术如何高明的。庙中有一块明朝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祁州知府冯嶍撰写的碑文,他把药王说得活灵活现:“…如我宪违合,梦神手治,觉即痊愈。如祁生贺鉴,正德丙子正旦,奉香一拜,堂忽有声日:秀才跃过龙门。是岁果登乡焉…。”药王在宋朝时就治好了宋室秦王的病,明朝时又治好了宪宗朱见深的病。不仅如此,还保祐秀才“跃过龙门”青云直上。这种玄妙的宣传在迷信思想极度严重的封建社会里影响之深是可想而知的。难怪明祁州知州童潮在一首赞诗中写道:“刀圭遗宋主,庙食岁应深:异迹归王爵,灵氛起昼阴:古今医国手,生死活人心;礼祷纷如蚁,常闻箫鼓音。”

从庙宇拓址新建以后,又不断出现药王“寿民天扎,配古歧黄”的传说,原来的皮场庙便逐渐地被人们改称为药王庙,庙中的神也就随之成了药王。这就是安国药王庙的演变过程。到清朝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刘墉为此庙题写了“药王庙”三个大字为庙额。

2.关于药王的姓名安国药王庙内的药王究竟是何人?这是多年来社会科学工作者、医药界等人士争论不休,始终未有定论的问题。因为年代久远,资料不全,加之药王庙的建立是由迷信促成,而且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演变,所以很难确定药王是何名何姓。不过,历史史料、调查材料和一些传说中还是提供了不少线索。有的说是神农、有的说是张森、有的说是邳彤。现就这些不同的说法作一阐述和分析。

神农之说。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祁州人卜中节撰写的《重修皮王神阁碑记》中写道:“皮王浑名也。…考州之志,此处旧为交易皮场,又察大殿之左侧有古碑,此处旧有神农庙,凡四方远近士农、工商祈医屡应。昔在宋封侯封公,又封昭惠显祐王…”依此之说,药王应为古神农。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公元1940年10月伪河北省公署秘书处情报室编《安国药王庙事迹》一文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说者谓似神农,但以衣冠论,神农应赤身,时代然也。虽不赤身,亦须着平天冠,披周天子之服,方合理耳。”然而,“正殿供奉者属武将威仪,两旁站象亦属武者。以此考证决非神农。其神农之说似不可信。”

还有一种说法:药王庙是仿照宋代临安(今杭州)皮场土地祠而建,庙中之神是古神农。其依据是什么呢?据查宋代钱塘(今杭州)人吴自牧所作《梦梁录》(浙江

。4·

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一书,南宋时,临安确有一座皮场庙。书中记道:“神在东京显仁坊,名曰皮场土地祠,政和年间赠庙额,封王爵,中兴,随朝到杭,累加封号曰明灵昭惠慈佑王…其神乃古神农…。”据此,似乎安国药王庙即神农庙,药王也就是神农了。但是,有三点置疑之处:一是建庙原因不同,安国的药王庙是因为有一个祁州人给宋室王亲治好了病才“诏立庙祀之”,临安的皮场土地祠是为祭祀传说中的古神农而建;二是建庙时间不同,安国药王庙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建,皮场土地祠是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高宗赵构定都临安以后才建的,两庙建立时间相差150多年;三是封号不同,安国药王封号是“明灵昭惠显祐王”,而临安的皮场土地封号为“明灵昭惠慈佑王”。假如是仿建的话,决不会出现“显”“慈”二字之误,所以“仿建”一说是不符合事实的。

张森之说。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895年)编《祁州乡土志》提出了药王是张森的说法。志中写道:“考夷坚志、西湖游览志及俞氏樾丛书。皮场王姓张名森,相州汤阴人,生为疡医,有方书一册。绀珠闲录、燕翼贻谋录、汴京遗迹志、文献通考皆以为皮场土地。”

经查《如梦录》一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孔宪易校注),也有相似的记载:“相传,有神张森,相州汤阴人。县故有皮场镇,萃河北皮鞹、蒸溃、产蝎、螫人辄死。张森时为场库吏,素谨事神农氏,祷神杀蝎。镇民德之,遂立祠。凡疹疾疡疮,有祷辄应汉建武间守臣以闻,遂崇奉之。傍邑皆立庙。宋时,建庙于汴京显仁坊。”

再是193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郑合成曾到安国进行了三个多星期的调查,写了一篇6万多字的《安国药市调查》。为了弄清药王姓名的问题,他查阅了《绀珠闲录》和《西湖游览志》的有关记载,内容与上述说法完全相同。他认为:“据此,我对于药王的结论是:药王庙是皮场庙之误,正殿像乃是张森。”

据此,皮场庙内的皮王无疑就是张森了,而药王庙是皮场庙演变而来,张森也就成了当然的药王了。

我们认为,把张森作为庙宇拓址新建之前皮场庙内的皮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庙宇拓址新建之后,再把张森尊为药王就不太合乎情理了。这要从皮场庙演变成药王庙的根本原因上来分析判断,前庙演变成后庙并不等于后庙沿习前庙,事实上后庙建立的原因与前庙是不同的。关于庙宇拓址新建的原因,前文已经提到,如果排除迷信因素,宋朝当权者所以要立庙,是因为有一个祁州人给他(她)们治好了病,他们所要“祭祀”的是这个治病的祁州人。基此原因,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后庙的王事实上已经“改朝换代”了,硬要把前庙的张森搬到后庙里称王,恐怕不那么确切。

邳彤之说。药王是邳彤的说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邳彤是怎样一个人呢?此说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后汉书》邳彤传记载。邳彤字伟君,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他原是王莽的部下,为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西)卒正,后归汉光武帝刘秀,曾于信都、和成、堂阳、中山、邯郸等地与王郎大战。不仅战功显赫,而且为国而不顾家,是光武皇帝

·5·

的二十八员大将之一。被封为灵寿侯,官至太常少府,后来汉明帝刘庄为了追感前世功臣,将其图像画于南宫云台。

邳彤既然是一员武将,又怎么成了药王庙的药王呢?经查阅现有的资料,原来,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所修的《祁州志》上。志中有这样两段记载:“汉邳彤王墓,在南门外。”“汉邳彤王庙,俗呼为皮场王庙。即药王也,在邑南关。”又查药王庙内的碑记,最早出现邳彤之说的是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由进士沈鸣琦撰写的一篇碑文:“祁之崇祀药王也…惟存碑碣均未详其巅末,识者憾焉,考之邑乘:王为光武时二十八将之一,邳姓彤名,邑南关有王之故墓在,遂祀焉。”之后直至民国初年,又有不少碑、匾是颂扬邳形的。在正殿两旁,有清光绪年间山西药商悬挂的一副对联,文曰:“从白水真人而游,业恢炎汉,绩懋邯郸,伟烈彪垂二十八将;钟黄歧济世之道,术衍灵枢,惠遗商旅,仁风广被十三州。”这不但赞扬了邳彤扶汉保国的战功,而且还推崇了邳彤医术的高明,可见邳彤之说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上面叙述了邳彤之说形成的过程,下面再探讨分析一下邳彤之说形成的原因。在整个清朝统治的200多年间,正是安国药业的全盛时期。全国各地药商云集祁州,对药王的朝拜活动日趋隆重。在迷信盛行的社会背景下,药王庙内的药王没有真名实姓怎么能吸引与回答客商呢?这就迫使祁州的官吏士绅必须树起一个使人相信的药王形象。可是清朝以前又没有药王是谁的记载,立谁为王呢,这个问题很可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阶段,最后才把邳彤搬了出来。因为邳彤是汉朝大将,祁州南关又有邳彤墓,且给宋秦王治病之人又自称是祁州南门外人,宋廷既然找不到那个人,岂不是邳彤显灵了么?所以说,邳彤成为药王,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邳彤既成了药王的形象,就必须让人们信服。立邳为王之人是深知邳彤戎马生涯,史书又无他行医的记载,于是便迎合当时社会的迷信潮流,利用了北宋年间出自御口的“死人”给“活人”治病的传说,反过来以“活人”给“死人”立说。因此,在安国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些邳彤生前医术如何高明,如何为平民百姓治病的传说和故事。“药王摘匾”的传说就是一例:邳彤生前经常给人治病,并且看一个好一个,被人们誉为“神医”。他为官时,有一个同僚得了当时很难治好的“对口疮”,经邳彤治疗,很快便好了。同僚深为感激,给邳彤门上挂了一块“药王邳彤”的大匾。不料后来邳彤的姑妈头上长了一个小疙瘩,他却怎么也治不好,结果却被一个村医治好了。邳彤深感自己医术不高,称不上药王,便把匾摘了下来,并经常扮成村医,走村串户,集方采药,医术越来越精,死后葬于祁州南门外,被人们尊为药王。

为了抬高邳彤的地位,扩大他的影响,清朝嘉庆年间还在墓亭两侧增修了名医殿,配塑了十大名医的形象,增塑了两匹战马,以示邳彤之威武。以上叙述了药王为邳形之说的来历及其原因,那么,这个说法能否确立呢,回答有二:

第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邳彤成为药王是人为的附会,不可置信。第二,邳彤作为安国药王的形象已有200多年历史,几代相传,沿袭至今,药王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