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英)泰萨·巴拉顿主编;高旭滨等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母婴关系创伤疗愈》

【作 者】(英)泰萨·巴拉顿主编;高旭滨等译
【页 数】 303
【出版社】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2014.08
【ISBN号】978-7-5100-8080-7
【价 格】45.00
【分 类】婴幼儿心理学-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英)泰萨·巴拉顿主编;高旭滨等译.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2014.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内容提要:

本书是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研究人员根据长期累积的研究和社会工作实践的成果写成,汇集了心理动力学、亲附理论和神经科学对母婴关系研究的主要贡献,对心理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婴儿养护专业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本书是严肃的科学著作,但主题是大多数人关注更愿意了解的孩子早期养育问题,涉及的内容和文字表达通俗易懂。所以,这是一本既适合专业人员参考的著作,也是一本愿意成为“合格”父母的通俗读物。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内容试读

Chapter

精神创伤与亲附模式:

基因和环境因素的代际传递解释

英格-马丁·比勒陀利乌斯(Inge-Martine Pretorius)】胡华译

年年

本章回顾了天性一教养争论观点以及分子遗传学关于对基

因一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的最新研究进展,也讨论了整合遗传学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必要性。

基因和环境的关系一向错综复杂。关于天性一教养和大脑一思维二

分法的陈旧观念已经被广泛存在的天性与教养、躯体与心理协同作用关

系所取代。为了提出天性一教养学说,20世纪两大心理学理论(习得理论

和精神分析)都承认与父母相处的经历对个体的个性、价值观以及适应不

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理论仍坚持强调生物学遗传特点

会限制社会化和环境影响所带来的一些改变(Fr©ud,1920)。20世纪下半叶,行为遗传学的定性研究冲击着强调抚养及早期家庭经验作用的经典

社会化理论(Scar,1992)。人类基因组工程成功所带来的兴奋以及对

分子遗传学可以揭示某个引起特殊行为或心理障碍的突变基因的希望,都在不断冲击着环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然而,表观遗传学显示,环境可以

引导有机体在基因表达中的遗传改变,然后社会环境在最终的显型中体现

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分子遗传学还发现了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过程中,基因一环境相互作用中更加复杂微妙的调节因子和中介因子。个

体对事件或创伤的主观认知作为一个潜在的重要额外因素影响着从基因到

①行为遗传学的定性研究使用准实验(类似实验)设计,如家庭、双胞胎、收养研究,以及综合这些方法,试图将行为学表型的差异分解为遗传和环境组成的差异。

004丨母婴关系创伤疗愈

行为的过程。因此,心理具象过程不仅仅是环境与基因作用的结果,而且

可能是在这些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中介因子。

本章回顾了天性一教养争论观点以及分子遗传学对基因一环境相互

作用的理解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了加强对心理、基因、环境在创伤经历对

个体的影响和结果中所起的作用的理解,本章也讨论了整合遗传学研究与

精神分析理论的必要性。

基因一环境的相互作用

天性一教养学说起源于两兄弟:进化论之父达尔文和人类行为遗传学之父高尔顿。当达尔文致力于遗传特征的调查时①,高尔顿也在研究人类行为的遗传②。精神分析在20世纪前半叶对人类行为和精神生活的了解发生了变革(Kandel,.1999)。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对无意识过程、幼儿性欲、精神决定论和人类动机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弗洛伊德

指出,强有力的无意识动机可以驱动并最终决定人类行为,但这些动机依

然停留在无意识程度上。通过分析这些无意识动机、幻想、梦境及防御机制,个体可以更加意识到这种强大力量的存在,不再受它们的支配,从而

在自我决策中获得更大的自由。

尽管精神分析理论在20世纪下半叶仍不断发展,但除了解释儿童发

①达尔文研究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他认为所有的物种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共同的祖先经过自然选择的过程进化而来的。他的进化理论为生命的多样性提供了一种逻辑的解释。

②高尔顿研究人类行为的差异。他试图将行为的差异分解为遗传(天性因素)和环境(教养因素)组成方面的差异。

Chapter 1 005

展方面的进步,鲜有真知灼见。精神分析理论在描述思维上仍然最具一致

性和智慧。它的力量来源于它可以从个人体验和主观观念形成的角度去研

究人的思维过程。然而,由于主观过程无法进行实证调查,使得这种力量

也成为它的一个缺点。结果使得精神分析理论在20世纪后期并没有像心理

学其他领域一样发展。

在婴儿精神健康领域,安娜·弗洛伊德认为环境在童年早期具

有重要影响,并首度提出了具有说服ㄌ的证据。在伦敦汉普斯特德

(Hampstead)战争护理中心工作时期,她所研究的“二战”期间家庭破

裂所带来的创伤性影响,揭示了父母与子女早期关系的重要性(Frud&

Burlingham,1942,1974)。Spitz(1945)和之后的Bowlby(1951)对她的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们的工作成果宣告了环境化理论时代的到来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尽管在那段时间里重要的遗传学研究

已经展开,但其在主流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影响仍然较小。

行为和精神病遗传学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环境论”开始衰落。利用更好的双生子研究设计和更多可用的收养数据,

科学家们找到了在大多数精神病理学中遗传的重要作用的有力证据。20世

纪80年代末,基因变异导致个体精神障碍倾向的这种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

(Rutter et al.,1990a,1990b,2006)。这种接纳连同精神病遗传学中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在那十余年中(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

代早期)环境影响作用被否定。尽管大量的遗传学实验检测出遗传基因对行为影响的范围,但仍不能明确到底是哪种基因在基因影响中起作用。结果,新分子遗传技术最初带来的极大兴奋,即期望从病原学上发现并解释特异行为和精神障碍的个体基因突变(Kidd,1991)却以失败告终,这使

人们试图解释基因角色的理想破灭了。

006丨母婴关系创伤疗愈

20世纪90年代早期发生的五大概念变革开创了现在的纪元(从20世

纪90年代早期到现在)(Rutter et al..,2006)。第一,正常和大多数病理

发展的遗传效应反映的是很多基因的功能,每一种基因都产生一小部分

作用,这一概念逐渐取代单一基础原因的简化概念(Lykken,2006)。第

二,越来越多批评实证行为遗传学和极端生物决定论的声音开始出现。第三,检测环境中介作用的研究方法重新确立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第

四,基因一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论再次得到关注。第五,表观遗传机制①(见下文)开始被阐明。以上五点使人们意识到遗传效应主要依靠基因表

达(基因的功能),而这种表达是被包括环境特点在内的很多因素影响的

Jaenisch Bird,2003)

现在的观点认为,基因与环境在人的行为形成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

联系。大量关于双生子、领养子及家庭的研究(使用定量遗传学检测方法)】

明确地显示了基因在表现特殊行为倾向个体差异上的影响(Plomin,1994;

McGuf伍n et al..,2001)。虽然量化基因研究还存在局限和人们对它的偏见,

但毫无疑问地,基因实质上影响着所有形式的人类行为。然而,根据Rutter

(2002:996)所说,基因的影响“强大且普遍,却很少具有决定作用”。

过去20年的证据显示,社会环境可以缓和适应行为和病态行为中基

因表达的影响(Reiss&Leve,2007)。第一项证据来源于与遗传相关的双生子及领养子的研究,研究显示只有在收养、抚养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亲生父母的精神病理学特点才会提示其子代的精神病理学特点(Cadoret

&Cain,1981)。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揭示是否有一个或多个基因参与其

①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在基因表达方面的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并不伴有DNA序列

的改变。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