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的视角》郝兴伟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学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的视角》

【作 者】郝兴伟编著
【页 数】 416
【出版社】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2018.02
【ISBN号】978-7-5607-6039-1
【价 格】40.00
【分 类】电子计算机-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郝兴伟编著. 大学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的视角.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8.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大学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的视角》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高等学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 介绍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的概念等, 讲解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计算机操作系统等, 并以Windows7为例, 介绍操作系统的应用与基本配置, 介绍办公、多媒体处理等软件,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等网络内容。

《大学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的视角》内容试读

第1章导论

飞本章导读

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起,人类社会就进入了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社会形态的改变带来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和人类思雏的变化。今天,随着互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智能时代。在当今社会,学科交又、学科融合越来越紧密,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生硬的界限正在被打破,计算机和各个学科的融合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计算机应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一样,成为

一门基础学科,成为人类科技发展、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科学和技术已逐渐成为和文学修养、艺术修养一样的一种科学修养,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本章从宏观上介绍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主要特征,以及信息社会中人的能力需求与信息素养。从传统地推动人类进步的自然科学特征出发,介绍计算机技术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人类思维的角度出发,介绍人类思维的基本形态及特征。本章介绍计算机技术在问题求解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介绍计算思雏的概念、表现和方法学,并给出了自己的研究和观点。本章分析计算思维在学科交叉、知识创新、问题求解及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还给出了一幅简略的计算机学科科学知识图谱,从而为本课程知识结构设计的理解和后续章节的学习给出了一个指引。

知识要点

1.1:信息社会,数据,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社会的特征,能力素质,信息素养,信息意识,知识社会。

1.2:感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顿悟),概念,判断,命题,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思维规律。

1.3:计算数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知识图谱,计算科学,计算思维,抽象,分解,简约,递归,算法,程序,仿真,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

1.4:学科融合,交叉学科,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社会计算。

1.5:图灵奖,诺贝尔奖,微积分,经典力学,原子论,电磁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理论创新,应用创新。

·1·

大学计算机—计算机应用的视角

1.1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

在社会学中,社会学家通常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成5个阶段,即古代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古代社会通常是从人类出现算起,在距今700万~500万年之间。原始社会则大约始于5万年前,即原始人狩猎捕鱼的初始时期。农业社会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是一种以农牧业为主的开垦荒地、种植谷物的农业经济,人类社会基本上是一种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进人18世纪中叶,欧洲开始了一轮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①)。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1765年,英国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从此,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出现了现代纺织、轻工、钢铁、汽车、化工和建筑等主要产业,劳动分工专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产生了相应的教育、医疗、保险、服务等现代社会机构与制度,人类社会迈人工业现代社会。20世纪,人类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后的1946年,电子计算机问世,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生物克隆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又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自动化和信息化,这也预示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1.1.1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1946年,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多用途计算机埃尼亚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

大学诞生。1947年12月16日,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推动了以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种不同于工业社会特征的新社会。1964年,日本人梅棹忠夫第一次使用了“信息社会”这一概念。

关于信息社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几种比较典型的说法:信息社会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以信息产品为标志的社会:信息社会是指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并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的社会。

在信息社会的表述中,信息社会又称为“信息化社会”。那么,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化呢?在很多情况下,数据、信息和信号三个概念容易令人混淆和迷惑。这给问题的描

①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通常认为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一般将这一时期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50年代),又称“蒸汽时代”。1870年前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的发明不断出现,特别是电力和电器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传统的以蒸汽动力为代表的工业生产被电力设备所改造、取代,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一20世纪40年代)。

。2·

第1章导论

述带来了麻烦。在这里,我们对它们的含义做一个简单的区分。其实,这是3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数据(Data)是用来承载或记录信息的、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符号,可以是字母、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内容。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的解读,即将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Information)是加工后的数据,是数据所承载的含义。信息通过数据来表达,对接收者有价值。如文字本身可看作数据,而文字表达的含义则是信息。对于信号(Signal),则是通信系统中的概念,属于物理层的概念,是指数据在媒体中的传播形式,如数字信号、模拟信号等。

从含义上讲,信息是一个抽象名词,而“信息化”则具有动名词的性质。它不仅描述了信息本身,而且强调了一种信息的产生、表示、存储、传递、加工和利用的过程,如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信息社会正是人类脱离工业化社会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的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在许多时候,信息社会也常常被称为“知识社会”,但两个概念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信息社会的概念建立在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而知识社会的核心是知识和创新。知识社会包括更加广泛的社会、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信息社会仅仅是实现知识社会的手段。在知识社会里,每个人都应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又推动着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全球化,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1.1.2信息社会的特征

信息社会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初期,信息社会主要指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

术。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的较为流行的说法是“3C”社会(通信化、计算机化

和自动控制化)、3A社会(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到了20世纪90年

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信息社会的说法又加上了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特征。不管技术如何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描述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1.经济领域的特征

在信息社会,信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物质、能源一起构成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信息部门产值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普遍实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而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能量转换工具的改造,使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使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处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在信息社会,智能工具的广泛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物

·3.

大学计算机一计算机应用的视角

质生产部门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加快了整个产业结构向服务业的转型,所以,信息社会将是

一个服务型经济的社会。

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各种生产设备将会被信息技术所改造,成为一种智能化的设备。信息社会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将建立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设备的基础之上。信息社会的私人服务和公众服务将或多或少地建立在智能化设备之上,电信、银行、物流、电视、医疗、商业、保险等服务将依赖于信息设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设备的广污普及,使政府、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重组,行为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手段快速发展。

当人类迈向信息社会时,新的就业方式开始形成,就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宏观层面讲,现在的社会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四大产业部门,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劳动力人口依次从农业部门流动到工业部门;在工业化后期,农业人口和工业人口又流向服务业部门;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方式,劳动力人口主要向信息部门集中。

传统雇佣方式受到挑战,全日制工作方式朝着弹性工作方式转变。信息劳动者的增长是社会形态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重要特征。

2.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特征

在信息社会,数字化的生产工具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广泛普及和应用。互联网成为重要的通信媒体,智能化的综合网络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等各种信息化的终端设备无处不在。各种电子设备和家庭电子类消费产品都具有上网能力,无线网络快速发展,人们随时随地均可获取信息。

人们的生活模式、文化模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加强,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大幅提高。城市化发展出现新的特点,高速发展的信息交换促使中心城市出现郊区化发展趋向,使城市从传统的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

3.社会观念领域的特征

在信息社会,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市场经营、科研教育、医疗保健、社会服务、生活娱乐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社会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社会道德观等也会产生影响和变革。在信息社会,人们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风尚,具有更积极地创造未来的意识倾向,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在默默地发生变化。

1.1.3个人素质与信息素养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劳动者有不同的能力要求,要求劳动者应具有不同的能力素质。能力素质可简称为“素质”。所谓“素质”,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在广义上还可包括技能和知识。素质是一个人“能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认知)和“会怎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

。4·

第1章导论

能力素质模型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中,如员工招聘、员工发展、工作调配、绩效评估和员工晋升等。能力素质模型包含知识、技能和素质3个大的类别。不同企业由于所从事的行业、特定的发展时期、业务重点、经营战略等的差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企业里,不同职务、不同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1.21世纪的能力结构

美国21世纪劳动委员会、美国教育技术CE0论坛、美国21世纪素质能力伙伴组织

等,都对信息社会人的能力素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人们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素质:

①基本学习技能。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算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世界领域内进行科学、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②终身学习能力。除了具备有效的听、说、读、写、算等基本学习技能外,还应具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③信息素养。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评价以及问题求解、信息创造和发布。

④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以及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等方面的创新型思维能力。

⑤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人际交往是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经验、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保证身心健康、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2.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指人们利用网络、各种软件工具来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信息创造的能力。基本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条件,以及适应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并更好地参与社会组织和其他与人交往的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来理解信息素养。

(1)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指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自觉和自发地识别、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与信息意识有密切的关系。一个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强的人,必然是一个拥有高度信息意识的人。

(2)信息知识

所谓“信息知识”,就是指人们为了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而应该掌握和具有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可包括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代表了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学科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掌握其中的主要概念和基础知识,可以为学习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上的储备。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领域实际问题或进行信息创造的能力,可以分成

。5·

大学计算机—计算机应用的视角

两个方面。一是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等的使用能力,包括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简单的编程环境和工具,特别是一些常用的软件工具包,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领域问题的能力。二是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能力,了解网络基本知识,熟悉互联网的使用,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分析、评价、加工、利用、创新和传播等。

(4)信息道德

信息素养不仅仅包括信息技术,还应该包括信息伦理道德、法律、文化等许多社会人文因素。加强互联网法律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等,做有知识、有责任感、有贡献的信息的消费者和创造者。

1.2人类思维与逻辑学

人类是一种高级动物,除了可以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进行感知,还可以通过大脑的思维对外部世界发生间接的反应。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人类感官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直接反应,反应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外部特征,属于感性认识。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是人的大脑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人类的一切行为和活动,如知识学习、问题求解、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等都与人的思维有关。思维不仅与具体内容有关,通常还表现出特定的形式,这就是逻辑。逻辑是抽象掉具体内容后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化,对于人类思维的训练至关重要。

1.2.1人类思维

思维(Thinking)是一项更加复杂的活动,是人的大脑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思维和感觉、知觉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我们经常遇到的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这是对自然现象的感觉、知觉。如果从雨的形成原因来看待下雨现象,建立因果关系,则就是思维。可见,在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

1.思维的特性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思维有着独特的性质。

①概括性。思维的前提是人们已经形成或掌握概念。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加以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并加以归纳。概括是思维活动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