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读》王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导读》

【作 者】王敏主编
【页 数】 176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7.01
【ISBN号】978-7-5361-5824-5
【价 格】30.00
【分 类】国学-研究
【参考文献】 王敏主编. 国学导读.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学导读》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仁爱、正义、尚礼、明智、诚信、忠恕、孝敬、廉洁、知耻、勇敢。

《国学导读》内容试读

第一章仁

一、导读

《说文解字》中解释:仁,亲爱。字形采用“人、二”会义。古文写法的“仁”,字形采用“千、心”会意。“仁”的古文异体字,字形采用“尸”作偏旁。“仁”的相关词语有:仁心、仁爱、仁术、仁智、仁政、仁良、仁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仁”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一种观念,其产生远远早于孔子所处的时代。尽管“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中心,孔子是第一人。在论语中,提及“仁”字者,有109次。孔子创立了“仁”的学说,并将“仁”的最基本含义确定为“爱人”。《中庸》日:“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亦日:“仁也者,人也。”此种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待人之道,其基本内容就是相亲、相敬、相爱。孔子对“仁”的著名定义一“爱人”,正是由此而来。

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爱的本义是亲爱,喜爱;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爱的定义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别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而在现代解释中,爱则是指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抑或是指人主动或自觉地以某种方式去珍重、呵护或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某种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爱的基础是尊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得到。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的“爱人”分两个层次,“爱人”的低层次目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高层次的“爱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要做到“爱人”,首先要有“爱亲”之心,孔子认为“爱亲”须以“孝悌”之道为起点,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所以在儒家看来,“仁”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又超越这种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爱。孔子将“仁人”推为人格理想,将“为仁”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进取方向,以“仁”为尺度进行道德评价,把“仁”作为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和最高准则。为了行“仁”,孔子进而提出“忠恕”的原则,作为“仁爱”的基础。“忠恕”之道,是把儒家“仁”的道德理想追求化作具体而实际的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实行“忠恕”而体现“爱人”的原则,从而达到人

1

国学导读

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宽容,实现仁爱和谐的社会境界。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二者的爱的来源、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儒家“仁爱”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其博大精深和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永恒生命力,对于当今之中国及其当今之世界,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家庭和谐建设

儒家“仁”的思想,在家庭中强调“孝悌”“敬长”道德观,要求人们遵守人类社会五伦秩序,即父子有情,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亲缘关系中讲究亲情、互尊互爱、父慈子孝的人性和仁爱之心。“敬其所尊,爱其所亲”这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家庭与亲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给予了一个很好的解答。

2.社会人际交往

在现实生活中,对金钱的崇拜,对个人享受的追求,使人们不仅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失去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而且在亲缘关系中也失去了亲情、人性和仁爱之心,使得我们的社会显得是那么的冷漠无情。儒家的仁爱思想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儒家的仁爱思想要求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切勿硬推给他人,这样很容易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心胸宽阔、宽恕待人。除此之外,要抛弃

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思想。另外,“仁”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自己要自立、自达;另一方面还要立人、达人,即要有助人共进的胸怀。《论语·颜渊》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告诫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亲友仁爱,更要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仁爱。《孟子·梁惠王上》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出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我们不仅要对自家的老人、小孩施以仁爱,更应该对社会中的每一位老人、小孩都施以仁爱。由此可见,儒学为当代的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为人处世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也为我们如何生活指明了方向。

3.世界和平相处

没有人类友爱,世界的和平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而全世界各个民族如此的不同,要想达到人类友爱和平,就必须培养人类的同类感,提倡人类友爱这一普世价值观。张世英先生曾说过:“仁者爱人,就是体现人所具有的同类感。”可见,儒家的“仁爱”思想为我们致力于全人类的福祉提供了思想源泉。

4.环境保护问题

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提倡爱人,同时也包含着爱物、爱自然的思想。《春秋繁露·仁义法》载:“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这就是说,要做

2

到仁爱,光爱人是不够的,还要爱鸟兽昆虫等,要爱大自然。新时期,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儒家关于爱物、爱大自然等仁爱思想的新的诠释。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大生命观,与当代的生态学完全一致,表现出热爱生命、泛爱万物的强烈情感。在当今全球变暖、中国生态环境整体继续恶化的情况下,依照儒家天人体的思想,汲取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起一种实用性强的生态哲学,是我们能够

走出现今的发展困境,走向生态发展之路的优秀思想资源。

崇尚仁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远古时代的三

皇五帝,即是仁爱精神的化身。春秋战国时期,仁爱思想更是被发扬光大,孔子、孟子等一代贤人赋予了“仁”丰富的内涵。到了现代,仁爱思想仍意蕴丰富、意义深刻,它是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一剂良方。现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侵蚀等诸多原因,当代大学生道德出现了危机,尤其是“仁爱之心”的缺失,导致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败德行为频发,大学生仁爱现状实在令人担忧,这就使我们有必要继续发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育人功能

本章从《大学》《论语》《孟子》中节选50句,通过读音、字义、翻译和理解,意在引导大家理解对待“仁爱”的态度、“仁爱”的价值内涵、“仁爱”的表现方式、“仁爱”的实践价值。

二、经典选读

1.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一《大学·止于至善》

【译文】

做人君的,要做到仁爱,做人臣的,要做到恭敬,做人子的,要做到孝道,做人父的,要做到慈祥,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诚信。

2.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大学·齐家治国》

【译文】

一个家族充满仁爱,就会影响整个国家兴起仁爱;一个家族充满礼让,就会影响整个国家兴起礼让;一个国君贪婪暴戾,就会导致全国人犯上作乱。其核心、关键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作:一句话就会坏了大事,一个人就能让国家安定。尧、舜带头在天下推行仁爱,老百姓就跟着实行仁爱;桀、纣带头在天下搞残暴,老百姓就跟着搞暴乱。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

【感悟评析】

希特勒一人将德国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和世界带来深重灾难。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在朝鲜战场,打败了刚刚横扫日本、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余威的、巅峰期的超级大国美国;也在珍宝岛打败了另一个超级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

3

国学导读

战胜国、鲸吞了日本关东军的苏联,这个曾经的“东亚病夫”一夜之间成了不畏死亡的巨人。他用他钢铁般的意志武装了曾经柔弱的任人宰割的中国人,他的人民出现了无数的黄继光、邱少云。是他,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是他,建立了新中国。现在,中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领导集体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充满仁爱。

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大学·齐家治国》

【译文】

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贝。”

4.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一《大学·齐家治国》

【译文】

迸,读为屏,古字通用。进,犹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会流放他们,驱逐这种妒贤嫉能的人到四夷的地方,不与他们同住于国中。这就是说:只有仁人能爱护人,才能惩罚恶人。

【感悟评析】

儒家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他们也是敢想敢做的。只是要求有颗“仁”爱的心,为社会的利益而敢于放逐那些妒贤嫉能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叫作“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可见只要为国家,为社会,持之正,执之严,他就是对社会和人们建大业的仁人。而容忍恶人就是不仁,儒家学说绝不是和稀泥的学说,绝不是没有原则的学说,他是要保证在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里来运行的学说。所以辨别人的善与恶,进而区别对待之,给我们营建一个和谐的良好的环境,所以必须要有能够爱人和能够恶人的仁君,而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仁”。

5.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一《大学·齐家治国》

【译文】

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

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一《论语·学而》

4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务的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感悟评析】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和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

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的道理。

孔子认为真正的孝不仅仅表现在行动上,更要表现在心中。当今社会日趋老龄化,子女对父母尽孝,不仅应体现在物质上,更应讲究“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常与老人交流,关注老人心理,尊重老人权利。

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论语·学而》

【译文】

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感悟评析】

孝悌、谨信、爱仁这些都是品德方面的修养。孔子让学生先做到这些,再来学习文化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无品德之人学文不能持久,就算是学到了文也只是祸害人间。所以孔子让自已的学生先学做人,再来学知识,学文化。现在有些学生遇到老师不问候,老师跟他说话也爱理不理;品德不端正,考试作弊,功利心强;对父母趾高气扬,这样的学生连做人的基本准则都没学好,又如何学好学问,就算是学到了知识,又能期望他对社会、对他人有多大贡献呢?

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一《论语·八佾》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礼仪吗?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懂音乐吗?”

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译文】

“里”是以…为邻的意思,“处”是“措置于”“安处于”之意。“知”读音为

5

国学导读

zh,通假于“智”,是聪明与智慧的意思。孔子说:“与仁者为邻,是一件美事。不选择与‘仁德’的人在一起的住处,怎能说是聪明呢?”

【感悟评析】

中国儒家非常懂得环境的重要性。如流传十分广泛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就是环境的问题。我们讲伦理道,讲人的美德,这一切都是需要环境的。人身上美善的东西,只有在适合其发展的环境中,才会显示出来。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美善的东西是培养不出来的。正如同学们都愿意与一个积极向上、各方面优秀的同学同室或者同桌。

1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一《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1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真正有‘仁’的修养的人,真能喜爱别人,也真能够讨厌别人。”

【感悟评析】

喜欢和讨厌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孔子说,喜欢和讨厌也有对有错。满足自己的私欲,取悦自己的私心,就喜欢,反之就讨厌,这是小人的情绪,不仅于国于民没有好处,而且也徒增自己的烦恼。仁者喜欢顺乎天理、顺乎自然的事物,讨厌逆天而行的事物,胸怀天下而不是只装着自己,其坦荡和豁达不是小人可比的。孔子讲好恶,也是在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私欲永远也不可能满足,越追求烦恼就越多,慢慢沦为物质的奴隶,只有克服私欲的控制,才能体会真正自由的世界和无比宽广的胸襟。

1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富和贵当然是人们所想要的,但不是行‘仁道’而得到了它,那么,也是不应当拥有它的;贫和贱当然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履行‘仁道’而得到了贫贱,那就是道的原因,是不能摆脱的。”

1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论语·雍也》

【译文】

“知”,音hi,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灵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