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陈代湘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概论》

【作 者】陈代湘主编
【页 数】 353
【出版社】 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 2017.09
【ISBN号】978-7-5687-0140-2
【分 类】国学-概论
【参考文献】 陈代湘主编. 国学概论. 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7.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学概论》内容提要:

本书除绪论外,分经学、史学、子学、文学、佛学、道教六编,从各科学术发展史、主要典籍、重要学术流派和代表人物、治学方法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国学基本知识做了简要而系统的介绍。本书对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帮助读者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高个人修养具有良好作用,既可用于大学各学科国学课程教学,又可供大众备览。

《国学概论》内容试读

绪论

国学概念的内涵及其逻辑起点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就使用了该词:“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①这里的“国学”是指教育机构,即国家设立的学校。班固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六书。”②“国子”指当时的贵族子弟,他们八岁人学,学习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所谓“六书”,类似于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大戴礼记·保傅篇》也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八岁人小学,学习内容包括认字、读书以及日常行为规则:十五岁束发时开始学习大学之道。何谓“大学之道”?《大学》一文讲得很明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朱熹所说:“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③

1886年,康有为撰写《教学通议》,谈到“国学”时,仍然是指国家的教育机构。“国学”作为学术概念,是受到日本的影响而在近代出现的。1887年,黄遵宪《日本国志》提到,日本“近世有倡为国学者”。1902年秋,梁启超在日本谋创《国学报》,曾函商于黄遵宪。年底,梁启超发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长文,谈到国学与新学的关系:“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吾不此之惧也。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必使吾国学别添活气,吾敢断言也。但今日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于祖国,则当转输之任者,必邃于国学,然后能收其效。”④几乎与此同时,国粹思潮兴起,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等人为代表的国粹派,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他们在撰文时广泛使用“国学”一词。那么,作为学术概念的“国学”,其内涵是什么?

黄遵宪等人所谓“国学”,指“中国固有之学”⑤,即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邓实在

①《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9月影印版,第793页。

②《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97年11月版,第442页。

③朱熹:《大学章句序》。

④《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619页。

⑤黄遵宪语。见丁文江等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

。1…

国学概论

《国学讲习记》中解释“国学”内涵曰:“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章太炎《国故论衡》将国学等同于国故。国故即本国文献的意思。又有人把国学等同于国粹。胡适认为国学只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包括“国粹”,也包括“国渣”。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历史文化。季羡林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包括国内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

一般来说,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学术。传统的经、史、子、集等学术系统是“国学”的主体内容,从学术流派来看,国学是以儒、道、佛(释)为核心的诸子百家及其历史发展的学术。

“国学”与“国技”(如科技、武术、中医等)和“国艺”(如琴、棋、书、画等)】既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区别。“国学”处于“学”或“道”的层次,而“国技”和“国艺”则是在“技”和“艺”的层次上。“学”和“道”是“体”,“技”和“艺”是“用”。“国学”是“国技”和“国艺”的思想和文化基础,而“国技”和“国艺”则是“国学”的丰富表现。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人对“技”“艺”与“道”的关系的理解。

我们称“国学”,外国人则叫“汉学”(Sinolog罗)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即中国研究,亦称“中国学”)。国粹派称“国故”“国粹”等。称“国故”“国粹”有很大的保守性,给人以故步自封的印象;而“汉学”或“中国学”又是一个没有主体立场,缺乏文化情感的学术名称。“国学”则寄寓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和精神气质,融入了言说者的主体情怀和道德理想,永远不是外国人眼中他者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国学”又有一种与时偕行的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吐故纳新,保持强盛的生机活力,因此,“国学”的概念被广泛采用。

学术视野中的“国学”的逻辑起点,从时间上看,是1894年甲午战争;而从学理上看,西学的冲击则是直接原因。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蕞尔小国”日本,在当时的社会和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

二百兆以后始。”梁启超是当时站在时代思想最高峰、思维极其敏锐的学者,他的这个论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学习,理论上,魏源大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实践中,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挟军政权势办洋务。然而,甲午之前,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是在“技”的层面上看待西学的。如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薛福成说,“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等等。这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之“道”相当自信,视西学为“器数之学”。在他们看来,中国长于形而上之“道”,而西人只长于形而下之“器”。因此,中国只需学习西方器数技艺,在学术上中国是圆满自足,无须向西人学习的。不料,甲午一役,中国惨败,割地赔款,而且是败于向不起眼的小国日本,这对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是非常大的。于是,国人自信顿失,转

·2

绪论

而倾心膜拜西方,中学无用论弥漫开来。梁启超在撰于1896年的《〈西学书目表〉后序》

一文中描述当时的情况说:“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中日以后,盖益变矣。…吾尝见乎今之所论西学者矣。夷其语,夷其服,夷其举动,夷其议论。动日中国之弱,由于教之不善,经之无用也。推其意,直欲举中国文字,悉付之一炬。”言西学者,视中国传统学术为无用之学,恨不得把中国文字一把火烧了,可见当时中国传统学术的危厄处境。

国粹主义思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剧烈涌动的。当时的爱国有识之士提出保国必保学,保学为保国的主张。邓实在《国粹学报》上发表《拟设国粹学堂启》的文章,他说:“学亡之国,其国必亡。欲谋保国,必先保学。”把保学看成保国的前提和保证。许守微在《论国粹无阻于欧化》一文中说:“国有学,则虽亡而复兴;国无学,则一亡而永亡。何者?盖国有学则国亡而学不亡,学不亡则国犹可再造;国无学则国亡而学亡,学亡而国之亡遂终古矣。”这是从非常极端的意义上说,即使一个国家暂时灭亡了,只要其学术不亡,国家还可以再造复兴;如果学术也灭亡了,那么国家就彻底灭亡,永无复兴之日了。由此可见,在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看来,国学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与此同时,国学还是当时国内民主革命的精神动力,恰如章太炎所言:“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提出保国和保学的强烈双重诉求,都是从甲午开始的。梁启超在《爱国论》一文中说:“甲午以前,吾国之士夫,忧国难,谈国事者,几绝焉。自中东一役,我师败绩,割地偿款,创巨痛深,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甲午之前,忧国难,谈国事者,并不是没有,但甲午之后慷慨爱国之士渐多却是事实。国学也是一样,甲午之前,研究传统学术者大有人在,也不乏谈西学者,但那时人们很少在“学”的层面上感到传统文化处境的危急,对西学的看法也局限在“技”的层次。甲午之后,人们在“学”的层面上感受到严重的挑战,于是,就提出了“保学”的强烈要求。既然是在西学的威胁下提出保学的主张,保学就绝不是抱残守缺,它必须在正视西学、吸收西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术概念的“国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国学研究是在西学的刺激和制约下,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国学的研究范围及其分类

如上所述,国学是指经、史、子、集等学术系统以及以儒、道、佛(释)为核心的诸子百家及其历史发展的学术,国学研究就应该限定在这个范围内。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不是传统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国学”研究应该限定在“学”和“道”的层面,“技”和“艺”层面的内容应该由各门类具体学科进行专门研究,成为各门类具体的知识系统。“技”和“艺”层面的研究与“国学”研究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国学研究所必备的基础。对“技”和“艺”的研究,我们称为“国技”研究和“国艺”研究,而不能称

·3·

国学概论

“国学”研究。当然,这种“国技”和“国艺”研究可以达到“技进乎道”的层次。

国学的分类,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办学时的“孔门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来,随着书籍的增多和知识体系的扩大,汉代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都对国学典籍进行了分类。西晋荀勖著《中经新簿》,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

四部,次序为经、子、史、集,为后来的四部分类之始。《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划分部类。清代《四库全书》则沿用《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类法而略有变化。

章太炎在传统学术分类的基础上,专列“小学”,分为五类: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小学在传统分类中属经部。章氏重小学,认为文字、音韵、训诂是治国学的基础,故为独立一类。其实,小学仅为治学方法,不能与经、史、子、集并列。

本书分类基本沿用长期以来学术界通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借鉴章太炎先生观点,将集部提炼为“文学”。依据传统分类将“小学”列于经部,将目录、版本、校勘等文献学主要内容列于史部。《四库全书》将佛、道列入子部,并不合理,故本书将“佛学”和“道教”单独立类。

学习和研究国学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国学,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揭示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特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五千年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其顽强的生命力来自何处?它对当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何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探寻和总结的。

第二,传承学术,保持中国学术的独立性,保存和完善我国优秀的学术体系,继承中华优秀思想道德传统。

第三,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民族精神家园。近代以来,经过中西文化血与火的碰撞和洗礼,我们不得不承认,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丧失民族文化自信,迷失了民族精神家园。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首先就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重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重建民族精神家园。

第四,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文化品位。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修身养性和人格培养的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立身之本。同时,学习和研究国学,可以使我们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4

GUOXUE GAILUN

国学概论

第一编经学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