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注》刘少坤,王立娟,董方旭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经典选注》

【作 者】刘少坤,王立娟,董方旭主编
【页 数】 416
【出版社】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19.06
【ISBN号】978-7-5682-7155-4
【价 格】40.00
【分 类】国学-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刘少坤,王立娟,董方旭主编. 国学经典选注.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9.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学经典选注》内容提要:

新时期,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摆在教师面前最为重要且紧迫的课题。本书按照“经史子集”四大模块进行编写,选注国学经典,力图系统而全面的勾勒国学之基本内容。在编写过程中,努力坚持三大原则:①正本清源,扭转当今“国学热”中的错误倾向,选取有利于当代社会安定、适合社会发展之优秀元素,进而为“新国民精神”“新文化传统”的形成添砖加瓦。②打破现在文、史、哲各自为政的现状,析出“经史子集”中最最核心、最最精华的部分,让每一节课都变成一部经典的小讲座。③努力做一个经典“导读者”,吸引更多的人回归文本,阅读更多传统国学经典,潜移默化,进而内化成他们的思想,最终逐渐影响整个社会。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识通选课的教材,亦可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

《国学经典选注》内容试读

绪论

国学是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基础上日渐形成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聚合,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文化价值。故“五四”以来,众多学者一直在想方设法阐释并设计国学在新时期的发展问题。

然而,近几十年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国学的发展已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学术界把国学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成为少数人研究的对象,而几乎不接地气,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将其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成了所谓的“国学产业热”,但所传授之国学有许多糟粕,如所谓的“女德”教育等,已经远远偏离国学的基本要义。因此,正本清源,全面、系统地阐述国学之基本要义,成为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书即以传统的“经”“史”“子”“集”为核心,以总结性的鸿著《四库全书》的框架体系为基本框架,以历代国学大师的论著为支撑而设计,从而构建出一部内容完善、条目清晰、资料翔实、兼具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国学教材,冀望对新时代之大学生,乃至整个民族有所裨益。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为拥有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而骄傲。但由于社会的日益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古代的文化有许多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需要的元素。因此,我们在诠释乃至弘扬“国学”之时,必须有意识地剔除其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元素以及其中的糟粕。

国学基本内涵

何谓国学?这是横豆在所有读者面前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国学,又称“汉

1」绪论费罗

学”或“中国学”,是以先秦典籍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涵盖经、史、子、集四大模块所建构起来的一整套庞大的文化学术思想体系。国学是中华民族国家软实力的基石,为我国学术思想的主流,亦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在被众多的海外学者所熟识和广泛应用。

“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胡适、章太炎等人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人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34年,章太炎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当时形成了很大影响。章太炎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即把《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小学类”从“经部”中分离出来,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诸多论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国学”等口号之响起,人们日渐对国学产生热情,国学在海内外得到关注与热捧。

从纵向来说,国学既包含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朴学和同时期的历史学、诸子学,也包含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等文学经典,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从横向来说,按照传统分类,它包含“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经,即经学,是从汉儒以来日渐确立的以儒学为核心的儒家经典。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设立五经博士。而唐代则设立十三经,并为之作注,自此,经学体系已经完备。到了清代,《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1773部、20427卷。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经学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

“史”,即历史著作,是古代士大夫希望通过对历史的认知,从历史中得到经验而创作的历史书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是“史”部的核心内容,而在史部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史学思想著作如《史通》《通典》等,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

国学经典选注【2

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史学著作是为知得失而作,因此在古代社会中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子”,即中国古代能够自成一家之言的百家学说。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诸子百家代表着中国古代某个阶段的多元思想,其辩证的思维对于古人来说非常宝贵

“集”,即文学作品,是由中国古代诗、文、词、曲等汇集而成的文学大观。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集部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在从政之余所作,不仅仅是美文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围绕着帝王将相之道而作,而词曲乃属小道。文体有高下,故古人所言不能尽信也,读者亦当在欣赏阅读过程中有所警觉。

值得注意的是,经学必须是儒家经典,而“儒分八家”,一些影响较小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并未列入。因此,子部亦有“儒家”一家之言。而我们现在认为的“小说类”(不含明清章回体小说),却划在了子部。当然,这里的“小说部”与今天我们理解的“小说”有一定差异。除了章回小说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

国学精神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传统哲学极为复杂,但利用归纳思维的方法进行分类,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贵中倡和”“刚健有为”四种。“天人合一”更多的是思考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厚德载物”则观照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贵中倡和”思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刚健有为”思考的是人自身的发展问题。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讲究人与宇宙、人与自然要“合一”,这个思想虽然充斥着一些谶纬的东西,但比我们现在所言的“和谐”要更高一层。“和谐”只是强调不冲突、

3|绪论

不矛盾,二者要和平共处,而“合一”则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融为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孕育于我国古代文化。老子《道德经》中谈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就是遵从、顺从、依照之意。老子认为,人做事要顺应天地自然,顺应宇宙之间存在的客观规律。《庄子·达生》中有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提出“三才”,将天、地、人并列,认为天之道“始万物”,地之道“生万物”,人之道“成万物”。《礼记·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要发扬“诚”的德性。这些先秦经典中,存在着普遍的天人关系的论述。到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儒学基础上,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倡导“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进一步构建了“天人合一”体系。他认为,宇宙自然是一个周密的整体,人则需要顺势而为,而不能逆天而行: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核心的要素之一,进而对人们的饮食、穿着、住宅、行路以及思想文化都进行了深刻渗透,最终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但现实中存在很多尖锐的矛盾,比如老虎、狮子会吃掉水牛、羚羊等,而水牛羚羊又会破坏草地。于是聪明的古人发明了“阴阳五行”与《周易》辩证思维、相生相克的学说来解释这些现象,并希望通过它来达到相对的“平衡”与“合一”。

(一)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我们的先人没有把宇宙世界的诞生归因于释迦牟尼、耶稣,而是通过观察客观世界,把世界看成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孳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同时,也是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等发展的基础。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阴阳依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伴随事物终身,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国学经典选注【4

(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天干地支与阴阳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阳天干:甲、丙、戊、庚、壬。阴天干:乙、丁、己、辛、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阳地支:子、寅、辰、午、申、戌。阴地支:丑、卯、已、未、酉、亥。(三)五行与干支相配原理金:庚、辛;金:申、酉。木:甲、乙;木:寅、卯。水:壬、癸;水:子、亥。火:丙、丁;火:午、已。

土:戊、己;土:戌、辰、未、丑(四)五行与起名

人的思想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意识形态无时不在人的头脑里打上烙印。而

5|绪论

人的思想是与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紧密相关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使人们把一生中的荣辱祸福系于五行生克,所以在起名时,力求阴阳调和、刚柔相济,认为这样可以在一生中逢凶化吉、一帆风顺。这大概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以五行理论为根据来起名的缘故吧

以五行理论命名始于秦汉时代。当时,主要是把商殷的干支命名法与五行观点配合而命名。在周秦时代,人们除了有“名”外,还要取“字”,因此主要是以天干配五行,取出“名”和“字”来。如楚公子名壬夫,字子辛,即以水配金,则水生于金,刚柔相济。

到了宋代,以五行理论命名更为风行,然而,那时却不重视八字的欠缺,只取五行相生之义来序辈。

宋代应用五行相生命名法如下:木生火:父名属木,则子名应属火。火生土:父名属火,则子名应属土。土生金:父名属土,则子名应属金。金生水:父名属金,则子名应属水。水生木:父名属水,则子名应属木。

二、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关注的是一个合格的人怎样与社会相处的问题。“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坤卦·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品德像大地一样宽广厚实,能容养万物。《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国语·晋语六》:“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指厚德载物,雅量容人,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到了宋代张载,在《西铭》篇中把亚圣先师的思想总结为“民胞物与”,体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高明认知。

提倡“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集孝、悌、忠、义、礼、信、诚等诸多道德于一身,几乎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这也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乐善好施:要有道义感,见义勇为;要有道德操守,讲诚信;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见利思义;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儒家所推崇的“孔颜乐处”就倡导人在道德实践中体会真正的充实和富足。儒家思想

国学经典选注【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