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十五讲》龚鹏程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十五讲》

【作 者】龚鹏程著
【丛书名】龚鹏程作品集
【页 数】 448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2019.02
【ISBN号】978-7-5207-0763-3
【价 格】98.00
【分 类】国学-研究
【参考文献】 龚鹏程著. 国学十五讲.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9.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学十五讲》内容提要:

《国学十五讲》不想再重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形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正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异化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

《国学十五讲》内容试读

第上讲

体气:感诸历物

不以形体为崇拜对象不以人体为审美对象不以心体为二元对立

知觉体验与气类感通

一不以形体为崇拜对象

谈中国人的文化,先从中国人对人的理解说起。

在所谓的“青铜时代”,也约略就是我国夏商周时期,其实青

铜之制作,亦遍及近东、巴尔干、爱琴海等处。但同样是被称为青铜时代,中国却最具特色。特色之一,是中国的青铜制作技术最好;其次是几乎绝不见人像雕塑或造型。

怎么理解这种差异呢?中国人的身体思维跟其他文明不同吗?

-001-

阀竖+五清

人生天地之间,渐成万物之灵,越来越觉得自己特殊,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因此各民族都不由自主地发展出“人的自尊”思想。我国上古即讲天地人“三才”,老子后来也有“天大地大人亦大”之说,“天地之间,人为最尊”一类讲法,不可胜数。其他民族其实也相仿佛。希伯来民族说上帝以他的形象造人,即为其中之一例。

但由这样的例子,我们却不难看出:我国讲人的尊贵,主要是从才德能力上说,希伯来则首先由形体上说。这就是针对人的思维有所不同。因这个思维不同,两大文明的身体思维遂也不同。

古印度文明亦极看重人的体相。因此婆罗门之智能,就很强调相人之术。如《佛本行集经》卷三中云:“(珍宝婆罗门)能教一切毗陀之论,四种毗陀皆悉收尽。又阐陀论、字论、声论,及可笑论、咒术之论、受记之论、世间相论、世间祭祀咒愿之论。”所谓“世间相论”,与婆罗门五法中的“善于大人相法”,都是相术。可见相法是婆罗门极为重要的才能。

不仅如此,婆罗门还注重相貌容色,认为好的相貌必定由修行善法而来。如优婆耆婆这位婆罗门,在路途中看见佛陀“姿容挺特,

诸根寂定,圆光一寻,犹若金山”,便问佛陀:“本事何师?行何道法?以致斯尊。”(《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五)佛典中叙及婆罗门时,也常说该婆罗门“颜貌端正,人所乐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一)。婆罗门法中,对诞生的小孩,如果“仪容端正,人所乐观”,就取名为“孙陀罗难陀”;如果形貌不扬,“具

十八种丑陋之相,父母见已,极生不乐,名曰恶相”(《根本说一切

-002

第一讲体气:感猪万物

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八)。小孩恶相,则不教授他婆罗门之学,不让他成为婆罗门。

但一般所说的相貌端正,还不是婆罗门相法中最为人所看重

的“大人之相”。什么是大人相呢?《四分律》卷三一云:“我曾闻有作如是说:古昔有王,最初出世,名大人,众所举。”《中阿含·三十二相经》也说,诸比丘在讲堂集坐,共同讨论三十二相时,

一致认为“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处真谛不虚”。此所谓大人,即圣贤。其相于世甚为难遇,所以甚奇甚特。由此看来,婆罗门五法中所谓的“善于大人相法”,不同于“世间相论”。大人相应该是婆罗门在芸芸众生中为了找寻理想的圣贤而标举的理

想相貌。

婆罗门大人相法的内容,现在已无法知道全貌。但是根据汉译佛典的记载,仍可以略窥一二,即三十二相说。

汉译的阿含部、律部、本缘部等佛典中,多处记载婆罗门的

三十二相说。其中凡涉及佛陀诞生时的相貌,也都记录了被招来看

相的婆罗门相师,如《增一阿含经》云“召诸师婆罗门道士”(卷

十三)、“彼城中有婆罗门名日摩醯提利,善明外道经术”(卷四),《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云“有道人名曰阿夷,年百余岁,耆旧多识,

明晓相法”,《方广大庄严经》卷三云“时有五通神仙名阿斯陀,见菩萨生时有无量稀奇之瑞”。同时,对于此说的来源,也一致指出是源于古婆罗门的经典,如《增一阿含经》云“梵志书”、“婆罗门经籍”、“我等经籍”,《南传大藏·长部》云“我等神典”,《四分律》

-003-

国学+五清

云“诸婆罗门书谶记所载”,《普曜经》云“如我相法”等等。是知

三十二相说确实源于古婆罗门吠陀之学。

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立、足下生轮、足指纤长、足周正直、足

跟踝后两边平满、足两踝脯、身毛上向、手足网缦似鹰、手足柔软、肌皮软细不着尘水、毛色绀青右旋、鹿踹肠、阴马藏、上下圆

相称、手摩膝、身金色、两手两足两肩及颈七处隆满、上身大如狮子、额如狮、脊背平直、两肩间满、四十齿、牙平、齿间无隙、齿白、齿通味、声悦耳、广长舌、眼睫如牛、眼色绀青、顶有肉髻、眉间生白毛。这是《中阿含·三十二相经》所述之相。于今视之,固觉其怪异无伦,然却是古印度佛教徒理想之形相,盖亦为当时之婆罗门所能欣赏崇仰之形相也。

古希腊亦甚重视人相问题。亚里士多德《体相学》说:“过去的体相学家分别依据三种方式来观察体相;有些人从动物的类出发

进行体相观察,假定各种动物所具有的某种外形和心性。他们先议

定动物有某种类型的身体,然后假设凡具有与此相似的身体者,也会具有相似的灵魂。另外某些人虽也采用这种方法,但不是从整个动物,而是只从人自身的类出发,依照某种族来区分,认为凡在外观和禀赋方面不同的人(如埃及人、色雷斯人和期库塞人),在心性表征上也同样相异。再一些人却从显明的性格特征中归纳出各种

不同的心性,如易怒者、胆怯者、好色者,以及各种其他表征者。”可见体相学在希腊也是源远流长的。

亚里士多德对以上各项观察体相之法均不以为然,因此他参考

-004-

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

相士们的说法再予改造,云:“体相学,就正如它的名字所说明的,

涉及的是心性中的自然禀赋,以及作为相士研究的那些表征的变化

产物的后天习性…相士不外是通过被相者的运动、外形、肤色、面部的习惯表情、毛发、皮肤的光滑度、声音、肌肉,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和总体特征来作体相观察。”

依他的观察,软毛发者胆小、硬毛发者勇猛。若肚腹周围毛发浓密,则是多嘴多舌之征。而动作缓慢,表明性情温驯;动作快速,则表明性情热烈。至于声音方面,低沉浑厚标示着勇猛,尖细乏力意味着怯懦。雄性较雌性更加高大强壮,四肢更加健壮光滑,各种德性也更加优良。感觉迟钝者的表征,是脖颈与腿脚一带肥胖、僵硬、密实,髋部滚圆,肩胛上方厚实,额头宽大圆胖,眼神黯淡呆滞,小腿及踝骨周围厚实、肥胖、滚圆,颚骨阔大肥厚,腰

身肥胖,腿长,脖厚,脸部肥胖且长。赌徒与舞者双臂皆短。心胸狭窄之人,四肢短小滚圆、干燥,小眼睛,小脸盘,像科林斯人或琉卡底人。由肚脐至胸脯比由胸脯到脖颈更长者能吃,胃口很好。

皮肤太黑者胆小,埃及人、埃塞俄比亚人就是这样。皮肤太白者也胆小,譬如妇人。肤色居中者趋于勇猛。黄褐色毛发者有胆量,譬

如狮子。火红色毛发者狡猾,譬如狐狸。身体不匀称者是邪恶的,

雌性就带有这种特性…

亚里士多德的相人术,明显带有性别、种族之歧见。但无论如

何,由其叙述可知希腊相术之大凡。相法殆亦为时所重,故亚里士多德专门写了《体相学》一书以为斯学张目。该书开宗明义说道:

-005-

国学十五清

“身体与灵魂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同一种类的动物中,必是有如外形则有如是心性。”故其体相学重在由形体观察心性状态,与婆罗门相人术有类似之处。

相对于古印度古希腊,中国古代相人术却是不发达的。目前

所知最早的相术书是《汉书·艺文志》形法类所记载的《相人书》

二十四卷,但已亡佚。据班固说,形法这一门学问是观察形象度数的,“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也就是跟相地、相宫室、相六畜、相器用等属于同一类事。如此看待相人术,其地位便与婆罗门和古希腊殊不能相比。当时班固所记有《宫宅地形》二十卷、《相宝剑刀》二十卷、《相六畜》三十八卷。相畜物者,其重要性似乎亦在相人之上。今出土文物中相狗相马之简帛甚多,独不见相人者(马王堆有相马经、银雀山有相狗方、双古堆有汉简相狗经、新出居延汉简有相宝剑刀经),亦可见秦汉间所重者在相物而不在相人。

由汉至隋,相书仅存三种。《旧唐书·经籍志》则不载相书。

因此,相人术及书渐盛,时代甚晚,是宋朝以后的事,非古人所重,且或许还与受佛教影响有关呢!

相术存在,当然比相书要早,但最早的相术记录,也只到《左

传》文公元年(前626年)。以此术闻名者,最早为孔子同时代人,郑国的姑布子卿。但荀子《非相篇》说:“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