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 第8辑》周武,乔兆红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学 第8辑》

【作 者】周武,乔兆红作
【页 数】 279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0.09
【ISBN号】978-7-208-16791-9
【价 格】68.00
【分 类】中国学-文集
【参考文献】 周武,乔兆红作. 中国学 第8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学 第8辑》内容提要:

本书是世界中国学论坛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主编的一部论文合集,由上海社科院教授周武、乔兆红选编完成。本辑共分为特稿、对话、历史人文、当代聚焦、中国与世界、新视界、海外中国观察、文献与书评八个板块,收录中外学者的文章22篇,全稿字数约有25万。

《中国学 第8辑》内容试读

特稿Features

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文明

方松华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of Chinese road goes beyond demonstrating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ts ultimate goal i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As the great thinker Zhang

Zai said,"to ordain conscience for Heaven and Earth;to secure life and fortune for the people;to continue lost teachings for past sages;to establish peace for all future generations".Since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hinese have embarked on a uniqu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development path with remarkable achievements.In the meantime,the construction of corevalues is also a major topic in China.It is not only about the ultimate care of the people,but alsoonce again explores "Where is China going".

Keywords:

Chinese Road,Chinese Value,Chinese Civilization

Author:

Fang Songhua,senior fellow and director,Institute of Philosophy,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

中国学第八辑

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的研究不能只是为了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其最终的指向应该归依于中国现代文明的建构,就如先哲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道,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有多义,分别为:本原、法则、方向、方法、真理、规律。探索当代中国发展之道,我们首先要感恩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成就了我们的一代伟业。正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1881年上半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将故乡友人捐赠的一台发电机在山东蓬莱文会馆内点亮了电灯,就此翻开了中国历史上电灯照明的新纪元,而134年以后的2015年,中国却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一华龙一号出口到了英国;1876年,由英、美合作,携英国怡和洋行在中国修建了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而1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自主建设的高铁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正在走向世界。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变,一个40多年前经济落后的大国在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当代中国人以一代人的时光完成了西方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自被迫开启了国门,一直到坚苦卓绝的抗战,最终“唤醒了酣睡的巨人”,所谓近代的救亡与启蒙的主题即由此而生。本来,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一个短暂时期的落后,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五四”时代,就像我们今天感恩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一样,因为正是“五四”首先将古老的中国引入了现代。“五四”是中国学术与文化史上空前的大时代,她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传统,并使其成了博物馆的陈列品;她开创了现代中国的多元学术与文化时代,重新估计一切价值;她将马克思主义引进到中国,创造性地同中国文化与革命相结合;她促成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最终使中国摆脱了近两个世纪的沉沦与屈辱,重新昂首走向了世界的前列。正是“五四”的一代思想领袖和知识精英将“民主、科学、自由、人权、法制”等人类的基本价值传播到了中国,他们是那个时代中国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伟大的思想和不解的努力使古老的中国走出了泥潭;其次,代表当时人类先进文化的西学的输入,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建立,使中国文化从更加深厚和广阔的思想资源中吸取了人类精神的养料,在传统几乎断裂时重新获得了新生。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我们历经艰难曲折,

特稿

3

但是仍然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走向现代化、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发展历史,即找到了符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和中国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内涵,但作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明显可见的区别:特别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上,改革开放以来所表现出的活力、开放和创造性与改革开放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实际上已破解了中国社会转

型的百年难题和中国发展的百年难题,比之GDP的数量和规模,更富有理论

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是中国人用这一过程向世界和历史呈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般发展道路。

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作反照,以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的重大区别,直观而见的便是改革开放前最后一段历史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这种问题在累积中形成的社会后果。但事实上,在这种困境之中,开启之后改革开放的反思已经出现。因此用反思的态度认识改革开放前的问题,重要的不只是追究什么地方没有做对,而是追索为什么没有做对。改革开放以来,常见的研究方式是偏重于个人责任的历史解释和偏重于一个一个事件的历史解释。个人责任和

一个个事件都是理解历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要理解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前30年”,则个人责任和单个事件显然都是不够的。就一方面而言,改革开放前出现的问题虽然发生于中国社会,而其起因却与当时中国外部世界的紧张局势息息相关。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60年代和70年代的越南战争都发生在中国周边,让我们不得不产生强烈的反帝意识:而苏共二十大之后与苏联的长期论战,又激生了我们强烈的反修意识,而后的一波波运动都是以“反帝反修”为起点和宗旨。因此,该时期严峻的世界局势影响了对国内环境的判断。这是当时中国国内态势出现变化的重要诱因。就另一方面而言,改革开放前出现的问题虽然发生在当代,但其中显然有着近代中国人在外患逼迫下催生出来的急迫的民族心理的影响。康有为期许10年使中国富强是急迫;孙中山期许毕其功于一役是急迫;此后“五四”有急迫,“十年内战”有急迫。若以此观察“大跃进”时期的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就不会不看到19世纪以来的“急迫”对20世纪的影响。之所以要着眼于世界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来认识改革开放前,是因为我们今天仍然在世界环境和历史影响之中

改革开放以拨乱反正为起点,并因此与改革开放前区别开来,所以研究改

中国学第八辑

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区别,不能不看到改革开放对“前30年”的原创性突破: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创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1.原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既是对经典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状况和现实国情,进行独立探索而形成的经济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又是对于市场经济本来形态的一种超越。就其内含而言,本义的市场经济以资本为主导的要素,由此形成的创造力和破坏性都是非常明显的。与之相因果的,则是繁荣与危机常在依存之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表明,在一个以资本为主导原则的社会中,以资本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是极为脆弱,甚至高度危险的。市场经济确实有超常活力,但它并不是一个光靠自己就能自我修复的均衡系统,若缺乏某种强有力的非市场力量对市场进行规制和引导,市场体系很容易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付出人类不堪承受的人文代价和生态代价,并且在一定条件下陷入混乱甚至导致崩溃。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不仅仅是把市场经济与一种特定的社会制度结合起来,也不仅仅是要让一种合乎人性的社会价值去支配一个具有强劲自主逻辑的经济系统。在更深一层,并因之而具有普遍价值的意义上,是要找到一条路径,使市场经济本身有可能避免严重失衡而持久地发挥正向功能。这些都说明:在由经济改革为前导,并以经济改革始终贯穿于其中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既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2.原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是说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具体样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沿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脉渊源而来,而且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融为一体,并以自己的实践和理论,为解决全球共同问题而提供可资借取的经验和理路。第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过程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这种世界理想主义的思想体系获得民族文化支持提供了范例。

3.创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来自于教条主义和苏联模式的挑战,二是来自于西学思潮特别是自由主义思潮的挑战,三是来自于中国传统学术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挑战。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创新不能不回应这些挑战,并在回应的过程中抉示和论证以说明开创一种以社会主义为社会形态的新型文明和社会类型的可能性。这

特稿

5

个过程已经开始而远未完结。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提供一种光明的前景。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又正在具体而真切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引导下落后中国走向盛世的过程。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极具说服力。创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以这种历史提供的说服力为依托,从理论上阐明我们正在建设的,立基于中国传统古老文明的基础之上,既吸纳了现代西方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有着马克思主义伟大理想的指引的现代中国文明。

相比较于当下中国的经济转型,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更是一项紧迫课题,因为其不仅关乎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和安身立命之处,而且是再一次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宏大命题。在经历了19世纪中叶以来170多年的苦难、沉沦和不屈不挠,不止不息的跌扑、奋斗、进取之后,当代中国开始在崛起中走向世界,并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以历史相比拟,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高速发展所达到的庞大体量和已经形成的丰厚国力作比较,当下中国人在价值观念上各是其是,以及由此形成的散漫无序,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和落差。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反照,20世纪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不用担心中国将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强国,因为中国还没有强大的价值观念。在她之后,近年以来怀抱恶意围堵中国的西方国家,用以互相认同并拉拢别人来同中国对立的,仍然是所谓“相同的价值观”。前者说的是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后者说的是价值观的异同和价值观的对立。而两者又都说明了价值问题不仅关乎一个国家国内的社会和政治,而且关乎一个国家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而这两个方面,都是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所直接面对和不可回避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价值观问题已越来越受到政界、学界和社会的自觉关注,常常成为政论和时论的大题目,其间的中心和主干便是浓缩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种大幅度的廓清和明晰的导向。但重建价值观,对应的是成千上万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就近年来的社会观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入人心,深入人心,并融汇于理想、信念和人生准则之中,仍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既需要我们面对现实更多地思考探索,也需要我们把思考和探索化作更多的践履践行。

6

中国学第八辑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