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导学练》王慧敏,刘源主编;无常师教育科技,精诚教育组织编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导学练》

【作 者】王慧敏,刘源主编;无常师教育科技,精诚教育组织编写
【丛书名】无常师教育科技、精诚教育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页 数】 323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2019.10
【ISBN号】978-7-5615-7924-4
【价 格】60.00
【分 类】中学教师-教学能力-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王慧敏,刘源主编;无常师教育科技,精诚教育组织编写.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导学练.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9.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导学练》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真题和考试大纲进行编写,包含8个模块内容,涉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和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是针对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的教材。每一节内容均从考试重点和考试要点出发,包括知识精讲、真题演练、单元检测、参考答案及解析几部分,使考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及运用各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自学和备考。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导学练》内容试读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考纲及考纲解读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本模块主要阐释教育学基础知识、小学教育、小学的组织与运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分值比重约占20%。本模块历年考题较多,考查形式多样,是考试重点。考生要注意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熟悉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教育家及其主要的教育思想;理解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有教塾”⊙精诚教育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导学练

知识精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度■■面可■■面■

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和构成要素

(一)教育的基本形态

从教育的存在形态上看,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基本形态。

1.社会教育

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回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教育的基本形态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和构成要素

2

·模块·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家庭教育

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

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及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所发展的能力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的中介,它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要素是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存于教育活动之中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①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③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四、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一)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学史上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

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我国朱熹等人,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几乎所有的宗

教都持有这种观点。该观点主张,人格化的神(上帝、天)创造万物,包括教育。教育的教育的起源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神。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之所以如

此,主要是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从而不能正确提出和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他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生物起源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该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从人类

3

有教塾©)精诚教育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导学练

本能这个角度对教育起源做出了生物学的解释,但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原始社会,儿童通过观察成年人采集、狩猎、编织等活动,不断模仿成年人干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习得了各种生存技能。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了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代表人物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教育的发展阶段

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源于群体青年成员适应集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现可要实需要。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劳动中分离出来。具体来教育的发展阶段说,第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成员都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只因年

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差别。第二,原始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帮助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生活,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艺术和宗教教育。第三,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的,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教育的手段仅限于言传身教,主要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形式。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商代产生了最早的学校,同时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西周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此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具体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六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的私学称为当时的显学。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有体系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把年轻人培养成为多才多艺、能言善辩、善于工商事务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封建社会的教育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开始实行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统治,从此儒家教育思想一直占据思想文化的正统地位。

宋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不仅成了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过两种教育体系一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主要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盲目服从圣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通。为了更好地布道,他们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学校,主要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是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其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学习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

总体来讲,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③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④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⑤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有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3.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大部分。

(1)资本主义教育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工人。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人学的机会。

(2)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是社会的领导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阶级性,而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工具。社会主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有。这种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传播人类文明长期积淀下来的科学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身心素质。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

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来说,现代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③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化和现代化。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推广,基础教育得以逐渐普及。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狂潮。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的终身化。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终身教育思想兴起于欧洲,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来的。终身教育的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入职后的教育要统一起来,“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应该在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实现,把青少年的教育与成年人的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并已经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其基本含义就是教育对象要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有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应该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年应该受到基本的教育。

有教塾

精诚教育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导学练

③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现代教育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和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规定性太强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将随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走向多元化的时代。教育多元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发展趋势。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带来教育技术上的重大变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就要求人们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包括机器设备、计算机技术、培养手段等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促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比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毕业生的去向、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有与学生认识活动(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比如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等,都属于这类现象。当然,有些教育现象既是教育社会现象,又是教育认识现象,如制订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改革等。教育学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客观教育规律。教育现象被认知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后者包括学校与社区、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改革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在教育中,由于有内在必然联系的因素非常多,所以,教育规律的具体方面或内容也是非常复杂的。只有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具体的教育规律,才能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可识感

在发展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大量的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思想观点,而且和其他思想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思想等掺杂在一起,其自身理论还不够成熟。

(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他非常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的教育传统,其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