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心 佛典撷英集》张培锋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佛语禅心 佛典撷英集》

【作 者】张培锋主编
【丛书名】佛语禅心
【页 数】 247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17.05
【ISBN号】978-7-201-11662-4
【价 格】28.0
【分 类】古典散文-散文集-中国
【参考文献】 张培锋主编. 佛语禅心 佛典撷英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05.

图书目录:

《佛语禅心 佛典撷英集》内容提要:

“佛语禅心”丛书是一部中国佛教文学经典作品选集,由南开大学张培锋教授主编,总计六册。本书为丛书中的第一本,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著名佛教典故的来源与意义。编者对所收录的作品作出了详细注释,是一部适宜于普通佛教文化爱好者收藏与阅读的图书,还能对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佛语禅心 佛典撷英集》内容试读

《杂譬喻经》四(节选)

[东汉]失译人名

昔有长者子,新迎妇,甚相爱敬。夫语妇言:“卿入厨中取蒲桃酒来共饮之。”妇往开瓮,自见身影在此瓮中,谓更有女人,大恚。还语夫言:“汝自有妇藏著瓮中,复迎我为?”夫自得入厨视之,开瓮见己身影,逆恚其妇,谓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实。有一梵志与此长者子素情亲厚,遇与相,见夫妇斗,问其所由。复往视之,亦见身影,恚恨长者:“自有亲厚藏瓮中,而阳共斗乎?”即便舍去。复有一比丘尼,长者所奉,闻其所诤如是,便往视,瓮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须臾有道人亦往视之,知为是影耳,喟然叹曰:“世人愚惑,以空为实也!”呼妇共入视之。道人曰:“吾当为汝出瓮中人。”取一大石打坏瓮,酒尽,了无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怀惭愧。比丘为说诸要法言,夫妇共得阿惟越致。佛以为喻:“见影斗者,譬三界人,不识五阴、四大、苦、空、身三毒,生死不绝。”佛说是时,无数千人皆得无身之决也。(《杂譬喻经》卷下)

【注释】

[1]《杂譬喻经》为著名佛教譬喻类经典之一,汉译本有多种,主要有:一、《旧杂譬喻经》二卷,西土贤圣集,吴康僧会译。

二、《杂譬喻经》,一名《众经撰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集,鸠摩罗什译。三、《杂譬喻经》二卷,东汉,译者不详。四、《杂譬喻

1

经》一卷,东汉支娄迦谶译。各经之间既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也有较大差异。本书所取这一节出自东汉失译人名的《杂譬喻经》,见《大正藏》第四册,第0205号。

[2]这则故事表面上看颇似一出闹剧,众人面对瓮中自己的倒影,皆认为是他人,由此引起忿诤并造成一种幽默效果。篇末出现的这位“道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他看到众人所说的原来都是一个影子,便取来一块大石头,打坏瓮酒,尽了无所有。众人看了,各怀惭愧。说到底,众生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不认识的,他们所见的包括自己在内的世间一切,无非只是一个影子、假象而已,却以空为实,为了这个影子而诤斗,这便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一旦打破那个酒瓮,明了影子本来是空的,众生便能悟明生命的实相和本质。短短一则寓言故事,其实已

经将佛法要旨和盘托出。“认识你自己”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而能不能觉悟,就看是否肯打破那个酒瓮了。《百瑜经》卷二(三五)也载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录之供参考: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有一明镜,著珍宝上,以盖覆之。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2

《法句经》四(节选)[三国吴]维只难回等译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故世有福,念思绍行,善致其愿,福禄转胜。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常避无义,不亲愚人,思从贤友,押附上士。喜法卧安,心悦意清,圣人演法,慧常乐行。仁人智者,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间。弓工调角、水人调船、材匠调木、智者调身。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毁誉不倾;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世皆没渊,鲜克度岸,如或有人,欲度必奔。诚贪道者,览受正教,此近彼岸,脱死为上。断五阴法,静思智慧,不反人渊,弃猗其明。抑制情欲,绝乐无为,能自拯济,使意为慧。学取正智,意惟正道,一心受谛,不起为乐,漏尽习除,是得度世。(卷上《明哲品法句经》)

【注释】

[1]《法句经》:又名《昙钵偈》,二卷,法救尊者造,东吴沙门维只难等译。巴利名为Dhamma--pada。意谓“真理之语言”,凡

二卷,三十九品,七五二颂。系收集诸经中佛之自说偈编集而成,属于格言体佛典,又作《法句集经》《法句集》等。书对现实人生体验深刻,充满敏锐之洞察力,是最佳的佛教入门书。

[2]维只难,天竺人,生卒年不详,东吴时来中国。其家世奉拜火教,维只难皈依佛教后,深究三藏,尤精通四阿含。

3

「3]押附上士:上士,道德高尚的人。《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本句是说:要遵从、依附那些有道德的人。

[4猗:助词,犹“兮”。这一句是说:没有智慧的人犹如潜入深渊之中,背离了自身本有的光明。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山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随乱意行,拘愚入冥,自大无法,何解善言?随正意行,开解清明,不为妒嫉,敏达善言。愠于怨者,未尝无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行见身净,不摄诸根,饮食不节,慢堕怯弱,为邪所制,如风靡草;观身不净,能摄诸根,食知节度,常乐精进,不为邪动,如风大山。不吐毒态,欲心驰骋,未能自调,不应法衣;能吐毒态,戒意安静,降心已调,此应法衣。以真为伪、以伪为真,是为邪计,不得真利: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盖屋不密,天雨则漏,意不惟行,淫泆为穿;盖屋善密,雨则不漏,摄意惟行,淫泆不生。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贤夫染人,如近香熏,进智习善,行成洁芳。造忧后忧,行恶两忧,彼忧惟惧,见罪心懅:造喜后喜,行善两喜,彼喜惟欢,见福心安;今悔后悔,为恶两悔,厥为自殃,受罪热恼:今欢后欢,为善两欢,厥为自祐,受福悦豫。巧言多求,放荡无戒,怀淫怒痴,不惟止观,聚如群牛,非佛弟子:时言少求,行道如法,除淫怒痴,觉正意解,见对不起,是佛弟子。问(卷上《双要品法句经》)

4

【注释】

[1]轹():车轮碾压。车轹于辙,车轮碾压出一道车辙。这

一句是说,罪与苦之间的关系如同车轮与车辙之间的关系,苦报来自于造恶,而其本源在于心。

[2]“福乐自追,如影随形”与“罪苦自追,车轹于辙”相对,解释善恶因果的关系。

[3]愠(yùn):怒,怨恨。

[4不吐毒态,意为将心中的恶念压抑、隐瞒。佛教认为,人心中的恶念及其所造恶业应该披露出来,痛加忏悔,“不吐毒态”即是没有忏悔之心。

[⑤本节文字典雅,善用妙喻,如“罪苦自追,车轹于辙,福乐自追,如影随形”“为邪所制,如风靡草,不为邪动,如风大山”“盖屋不密,天雨则漏”“鄙夫染人,如近臭物,贤夫染人,如近香熏”等等,包含很多人生哲理,愈嚼愈有味道。

虽诵千言,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意: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至终。虽日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月千反祠,终身不辍,不如须臾,一心念法,一念道福,胜彼终身:虽终百岁,奉事火祠四,不如须臾,供养三尊,一供养福,胜彼百年。祭神以求福,从后观其报,四分未望

一,不如礼贤者。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

5

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若人寿百岁,不知成败事,不如生一日,见微知所忌:若人寿百岁,不见甘露道,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推佛法要。(卷上《述千品法句经》)

【注释】

[1火祠:即拜火教的仪式。拜火教又称“袄教”“波斯教”等,主张善恶二元论,要求人们从善避恶,弃暗投明,以礼拜圣火为主要宗教仪式。本节提出一些重要原则,包括:(1)“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即诵经不在于多,而在于理解。(2)“自胜最贤”,“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包含着佛教宝贵的自我觉悟而非祈祷神灵保佑的思想。(3)“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寿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有智慧,能够觉悟,这是佛教生命观的体现。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