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文存 4 最新修订典藏版》胡适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胡适文存 4 最新修订典藏版》

【作 者】胡适编
【页 数】 476
【出版社】 北京:华文出版社 , 2013.07
【ISBN号】978-7-5075-3972-1
【价 格】39.80
【分 类】胡适(1891~1962)-文集
【参考文献】 胡适编. 胡适文存 4 最新修订典藏版.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3.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胡适文存 4 最新修订典藏版》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的是1930年至1935年之间胡适发表的有关文学革命、哲学研究和历史考证等方面的文章。包括:说儒、楞伽宗考、《楞伽师资记》序、荷泽大师神会传、我们走那条路、惨痛的回忆与反省、信心与反省、悲观声浪里的乐观、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领袖人才的来源、所谓“中小学?

《胡适文存 4 最新修订典藏版》内容试读

(一)问题的提出。

(二)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们的衣服是殷服,他们的宗教是殷礼,他们的人生观是亡国遗民的柔逊的人生观。

(三)论儒的生活:他们的治丧相礼的职业。(四)论殷商民族亡国后有一个“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预言;孔子在当时被人认为应运而生的圣者。

(五)论孔子的大贡献:(1)把殷商民族的部落性的儒扩大到“仁以为己任”的儒;(2)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

(六)论孔子与老子的关系;论老子是正宗的儒。附论儒与墨者的关系。

二十多年前,章太炎先生作《国故论衡》,有《原儒》一篇,说“儒”有广狭不同的三种说法:

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子·经上》篇说名有三种:达,类,私。如“物”是达名,“马”是类名,

“舜”是私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太史公《儒林列传》日,“秦之季世院术士”,而世渭之院儒。司马相如言“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耀”。(《汉书·司马相如传》语。《史记》儒作传,误。)…王充《儒增》,《道虚》,《谈天》,《说日》,《是应》,举“儒书”,所称者有鲁般刻鸢,由基中杨,李广射寝石矢没羽,…黄帝骑龙,准南王犬吠天上鸡鸣云中,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是诸名籍道、墨、刑法、阴阳、神仙之伦,旁有杂家所记,列传所录,

一谓之儒,明其皆公族。“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何以明之?鸟知天将雨者曰

鹬(《说文》),舞旱嘆者以为衣冠。鹬冠者亦日术氏冠(《汉·五行志》注引《礼图》),又日圜冠。庄周言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田子方》篇文。《五行志》注引《逸周书》文同。《庄子》圃字作醇。《续汉书·奥服志》云:“鹤冠前圈。”)明灵星舞子吁嗟以

胡适文存

求雨者谓之儒。…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谓其多技,故号遍

施于九能,诸有术者悉赅之矣。

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天官》日,“儒以道得民”。说日,“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地官》日,“联师儒”。说曰,“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此则躬备德行为师,效其材艺为儒。…私名为儒。《七略》日,“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周之衰,保氏失其守,史籀之事,商高之算,蜂门之射,范氏之御,皆不自儒者传。故孔子…自诡鄙事,言君子不多能,为当世名士显人隐讳。及《儒行》称十五儒,《七略》疏晏子以下五十二家,皆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而已,未及六艺也。其科于《周官》为师,儒绝而师假摄其名。…

今独以传经为儒,以私名则异,以达名类名则偏。要之题号由古今异,儒犹道矣。儒之名于古通为术士,于今专为师氏之守。道之名于古通为德行道艺,于今专为老聃之徒。太炎先生这篇文章在当时真有开山之功,因为他是第一个人提出“题号由古今异”的一个历史见解,使我们明白古人用这个名词有广狭不同的三种说法。太炎先生的大贡献在于使我们知道“儒”字的意义经过了一种历史的变化,从一个广义的,包括

一切方术之士的“儒”,后来竟缩小到那“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的狭义的“儒”。这虽是太炎先生的创说,在大体上

是完全可以成立的。《论语》记孔子对他的弟子说:

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这可见当孔子的时候,“儒”的流品是很杂的,有君子的儒,也有小人的儒。向来的人多蔽于成见,不能推想这句话的涵义。

若依章太炎的说法,当孔子以前已有那些广义的儒,这句话就很明白了。

但太炎先生的说法,现在看来,也还有可以修正补充之处。他的最大弱点在于那“类名”的儒(其实那术士通称的“儒”才是类名)。他在那最广义的儒之下,另立一类“六艺之人”的儒。此说的根据只有《周礼》的两条郑玄注。无论《周礼》是否可信,《周礼》本文只是一句“儒以道得民”和一句“联师儒”,这里并没有儒字的定义。郑玄注里说儒是“有六艺以教民者”,这只是一个东汉晚年的学者的说法,我们不能因此就相信古代(周初)真有那专习六艺的儒。何况《周礼》本身就很可疑呢?

太炎先生说“儒之名于古通为术士”,此说自无可疑。但他所引证都是秦汉的材料,还不曾说明这个广义的儒究竟起于什么时代,他们的来历是什么,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同那狭义的孔门的儒有何历史的关系,他们同春秋、战国之间的许多思想潮流又有何历史的关系。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不免都感觉不满足。

若如太炎先生的说法,广义的儒变到狭义的儒,只是因为“周之衰,保氏失其守”,故书算射御都不从儒者传授出来,而孔子也只好“自诡鄙事,言君子不多能,为当世名士显人隐讳”。这种说法,很难使我们满意。如果《周礼》本不可信,如果“保氏”之官本来就是一种乌托邦的制度,这种历史的解释就完全站不住了。

太炎先生又有《原道》三篇,其上篇之末有注语云:

儒家、法家皆出于道,道则非出于儒也。

若依此说,儒家不过是道家的一个分派,那么,“儒”还够不上

一个“类名”,更够不上“达名”了。若说这里的“儒”只是那狭义的私名的儒,那么,那个做儒法的共同源头的“道”和那最广义的“儒”可有什么历史关系没有呢?太炎先生说,“儒法者流削小老氏以为省”(《原道上》),他的证据只有一句话:

孔父受业于征藏史,韩非传其书。(《原道上》)

姑且假定这个渊源可信,我们也还要问:那位征藏史(老鹏)同那

适文存

广义的“儒”又有什么历史关系没有呢?

为要补充引申章先生的说法,我现今提出这篇尝试的研究。

“儒”的名称,最初见于《论语》孔子说的

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我在上文已说过,这句话使我们明白当孔子时已有很多的儒,有君子,有小人,流品已很杂了。我们要研究这些儒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先看看“儒”字的古义。《说文》:

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术士是有方术的人;但为什么“儒”字有“柔”的意义呢?“需”字古与“耎”相通;《广雅·释诂》:“耎,弱也。”耎即是今“輭”字,也写作“软”字。“需”字也有柔软之意:《考工记》:“革,欲其茶白而疾瀚之,则坚;欲其柔滑而腥脂之,则需。”郑注云:“故书,需作割。郑司农云:‘制读为柔需之需,谓厚脂之韦革柔需。’”《考工记》又云:“厚其帤则木坚,薄其架则需。”此两处,“需”皆与“坚”对举,需即是柔奥之奥。柔软之需,引伸又有迟缓濡滞之意。《周易》彖传:“需,须也。”《杂卦传》:“需,不进也。”《周易》“泽上于天”()为夫,而“云上于天”()为需;央是已下雨了,故为决断之象,而需是密云未雨,故为迟待疑滞之象。《左传》哀六年:“需,事之下也。”又哀十四年:“需,事之贼也。”

凡从需之字,大都有柔弱或濡滞之义。“孀,弱也。”“孺,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