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中国历代书画著录 绘画卷》辽宁省博物馆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馆藏中国历代书画著录 绘画卷》

【作 者】辽宁省博物馆编
【页 数】 552
【出版社】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 2015.06
【ISBN号】978-7-5314-6639-0
【价 格】350.00
【分 类】中国画-作品集-中国-古代-法书
【参考文献】 辽宁省博物馆编. 馆藏中国历代书画著录 绘画卷. 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5.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馆藏中国历代书画著录 绘画卷》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的作品主要包括:周昉簪花仕女图卷(原名:周昉仕女图)、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原名:宋董源山口待渡图)、李成茂林远岫图卷、神骏图卷(原名:韩干神俊图)等。

《馆藏中国历代书画著录 绘画卷》内容试读

唐周防簪花仕女圆卷

唐周防簪花仕女圖卷

本幅包首錦本,縱46、横65厘米。引首前隔水黄綾本縱46、横15厘米;引首紙本縱46、横102.5厘米。前隔水黄綾本縱46、横16.1厘米,畫心粗絹本,設色,縱46、横180厘米,後隔水黄綾本,縱46、横165厘米。

作者小傳

周防,中唐時期畫家,長安人,傅家閥閱,以世胄出處貴遊間,以丹青聞名,有傳寫婦女則爲古今之冠之盛譽。當時名士詩篇文字中亦往往稱及。以其生長長安富貴叢中,多見仕女之貴而美者,以當時關中婦人多以豐腴爲美,故周防筆下仕女儀態濃麗而又肥美豐腴。赋色柔麗,用筆勁簡,據文字記載生平作品甚多,但因歲月流失,至今傳世之作如《簪花仕女圖》等並無名款,都是根據著錄參照作品風格予以認定的。畫

工筆重彩描繪簪花仕女五人,執扇女侍一人,點綴在人物中間有猾兒狗兩隻,白鹤一隻,畫左以湖石、辛夷花樹一株最後結束。仕女髮式都梳作高聳雲髻,蓬鬆博鬢。前額髮髻上簪步摇首飾花十一至六樹不等,鬟髻之間各簪或牡丹、芍藥、荷花、绣球花,花時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間都貼金花子。著透體霧毅博袖敞領宽肥外衣,内著腰身直束至半胸際的曳地長裙,裙色有石榴紅色或大撮量缬團花者。女侍紅裙,敞領薄羅寬鬆外衣,紅帛約束雙髻,執扇隨從於簪花仕女身後。簪花仕女都有彩繪泥金銀披巾圍繞肩臂再下垂至膝部。左數第二簪绣球花仕女頸下環有造型宽大的金項圈。又從畫面構圆上通體長短比例小於其他人物,而且所佔位置又速於其他人物。

《簪花仕女圆卷》無款藏、题跋、觀款。畫心有南宋紹興紀年連珠印、南宋末年賈似道

套童著绿·维查卷

1

唐周防簪花仕女圆卷

“悦生”葫蘆印。無北宋以遠收藏印記,亦無元、明人收藏印記。至清代有清初人梁清標(1620一1691)收藏印記,再後有安岐(1683一1742)收藏印記,至乾隆年間(1711一1799年)人藏清内府。1972年在北京故官博物院重新装裱,於拆裱時發現此畫原來係由三幅直絹拚接而成,白鶴與畫左之猾兒狗又有由另絹畫幅裁剪移來配合於此凑成畫面的痕跡。

鑑藏印記

宋趙構“紹”、“興”朱文連珠方印;宋賈似道“悦生”朱文葫蘆印;清安岐“古香書屋”朱文長方印、“思原堂”白文方印、“麓邨”朱文方印、“安氏儀周書畫之章”白文長方印、“安”朱文圓印、“儀周鑑賞”白文方印、“麓邨安岐”白文方印;清梁清標“蕉林”朱文方印、“遠口私印”白文方印;清弘曆“石渠寶笈”朱文長方印、“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御書房鑑藏璽”朱文橢圓印、“乾隆鑑賞”白文圓印、“三希堂精鑑璧”朱文長方印、“宜子孫”白文方印;清顒琰“嘉慶御覽之賽”朱文方印;清溥儀“宣統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宣統鑑賞”朱文方印、“無逸齋精鑑璽”朱文長方印;“東北博物館珍藏之印”朱文方印;“故官博物院装誌”朱文方印;“一九七五年”朱文長方印;又一印不藏。歷代著錄

1.宋《宣和畫譜》卷六著錄周防仕女圆達十一種,其中《舞鶴仕女圆》似與此幅有關,姑誌於此。

2.《宋中興館閣儲藏國書記》(又名《宋中興館閣儲藏》):“周防仕女一。”

3.明詹景鳳《詹東圖玄覽编》卷一:“周防仕女圆”共三卷。

4.清《石渠寶笈》續编:

“周防仕女圆一卷”。(著錄全文略)

5.清阮元《石渠隨筆》卷一:

“周防仕女圆。仕女五人,皆豐頤,掩黛眉,髻高於面,髻上或插牡丹、蓮花。胸半露,下有紅褂,胸以下以绣裙裹之至地。外披霧毅單衣,肩臂皆見也。”

6.《遼寧省博物館藏畫集》,文物出版社,1962年。

7.《中國博物館叢書·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出版社、日本講談社,1983年。

8.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

9.《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编(2)隋唐五代编畫,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

10.《遼寧博物館藏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

11.《藝苑掇英》第39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有關文章

1.楊仁愷《簪花仕女圖研究》,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

害童著绿·轴童卷

2

唐周防簪花仕女圆卷

2.沈從文《中國歷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1年。

3.徐邦達《古書畫僞訛考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4.楊仁愷《名畫鑑赏·簪花仕女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5.楊仁愷《沐雨樓書畫論稿》,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6.姜念思《簪花仕女圖赏析》,《藝苑掇英》第39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附

《簪花仕女圖》名稱是近時方有,見於清《石渠寶笈》續编著錄仍爲《周防仕女圖》,而歷代名畫著錄中著錄之《周防仕女圆》不止一卷,其中又多未作内容叙述,往往不能確認其中是否即是此幅,而迄清爲止於名目下作内容叙述爲簪花仕女者僅見於《石渠寶笈》續编及《石渠隨筆》兩處。畫心左下角所鈐紹興紀年連珠印證明此幅確曾人藏南宋内府。

關於此幅畫作時代及是否周防真蹟問題,向來原認爲唐,而作者爲誰各有議論不同。沈從文《中國歷代服飾研究》持論認爲:“此畫或是宋代或較晚些據唐人舊稿而作。”“本圖從最早估計,作爲宋人用宋制度繪唐事,據唐舊稿有所增飾可能性最大。”

名書畫鑑定家謝稚柳對於此幅畫中人物的衣服與畫中盛開的辛夷花花時季節不符等事認爲“可能是五代的作品”。

又1972年此圖重装拆裱時發現此圆原非整幅,係敷幅直絹拚接而成。(或說三幅直絹,或說五幅拚成)要者,是為原從屏風取下,而後聯為横卷者。按此原畫當為唐人作品而聯接成卷也當為北宋以前時事。歷次重装時原裱既不存又難免有後來當時人之加工,然仍為現存少有之唐畫精品。從人物衣飾、妝式、髮式考證,當是唐開元以前人作品。又有人根據白居易、元慎詩及敦煌壁畫認為唐德宗李適年間之作。以其作者為周防實為後來人附會之說。此畫經後世重新拆裱改直幅為横卷時曾作過補畫添筆。

本卷北宋以前遞藏情况不明,南宋紹興年間曾人内府,南宋末爲賈似道所有。元、明間皮藏情况無考。清初先後爲梁清標、安岐收藏。人清内府後,溥儀在遜位前,以賞溥傑爲名,連同其它一些書畫經天津運往長春僞官。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溥儀携逃至吉林省臨江市爲我軍截獲,交東北人民銀行轉交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其後,歸東北博物館即今途寧省博物館收藏。

(包恩梨)

睿查著錄·输查卷

3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馨美品甲子六月觀闲饮雲集等醫之府有九里鉴入元久宗佛宣和漕戴彼待渡夏景营北苑

睿童著錄·维查卷4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本幅龍鳳紋錦包首,縱50.6、横53.2厘米。副隔水,雲鳳紋米黄綾本,縱50.7、横15.5厘米。引首,紙本,縱49.8、横148厘米。前隔水,雲鳳紋米黄綾本,縱49.8、横15.7厘米。畫心絹本,縱49.8、横329.4厘米。後隔水,黄綾本,縱49.8、横15.4厘米。後副隔水,黄綾本,縱49.8、横15.3厘米。拖尾,紙本,縱49.8、横121.3厘米。引首明董其昌大字行書題云:“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蹟。宣和畫譜載,後人元文宗御府。柯九思、虞集等鑑定。甲子六月觀因題。董其昌。”

作者小傳

董源(一作元),字叔達。五代南唐鍾陵(今江西進賢)人,因北宋人稱南唐爲江南,又稱江南人。官至南唐後苑副使,又稱董北苑。生年不明,卒年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善畫山水,兼工人物、牛虎,以及鐘馗、龍等,尤以山水著稱於世。

據元鲜于樞《困學齋集》得知:“源也世本膏粱子,胸中丘壑有如此。”“官閑祿飽日無事,吮墨含毫時自娱。”由於有其書畫方面的基礎(所謂源出其詩書門第的“膏粱子”),更由於勤奮,經常繪畫不息,終成爲南唐山水畫大師,江南畫派首領。善畫山水,樹石幽澗,峰巒清深,天真爛漫,意趣高古。尤工秋風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爲奇峭之筆。米元章評其畫云:“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宋之後,董氏及其弟子巨然,被尊爲“南派正宗”,對後世影響至深。

描寫江南夏日實景。山勢重叠,緩平绵長。臺地上,林木疏朗,樹多挺直,竹叢雜處其間,數間茅屋隱約可見。山坡及溝内佈滿林木,遠處水氣若蒸,雲山渾爲一體。林中路上三位朱衣官員趕往渡口。渡船未到,官客等待。近水中一條大客船正在駛來,一人船首撑篙,一人船尾摇櫓,上坐四位乘客,内有雨位朱衣官員,右方岸邊一茅亭,近處水中立一搬罾,無人看守。遠處二漁夫挑着魚及網具離去。江上六艘漁船,其中一較大船上有漁夫二人,船頭放有搬罾,斜竿上還晾有衣物多件。全圖構思精細,設色雅淡,岡巒清潤,林木秀密。人物比例較小,雖僅钩勒輪廓,卻清晰可辨,不装巧趣,盡得天真,藝術感染力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睿查著錄·铀遣卷

5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元柯九思题跋:

“右董元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蹟,岡巒清潤、林木秀密,漁翁遊客出没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天曆三年正月,奎章閣參書臣柯九思鑑定恭跋。”下鈐“臣九思”朱文方印。

虞集詩題:

“董元夏山何可得,嘉木千章鐵作畫。層巒總合雨氣潤,百谷正受川光溢。犬牙洲渚善袱洄,滄江散落碣石開。山田何處無耕鑿,尋源不得還徘徊。柳下行人將有適,臨流不度心爲惻。我楫孔堅舟孔安,奉子以濟諒非難。奎章閣侍書學士臣集。”下鈐“臣集”白文方印。

李涧詩題:

“山勢似連城,迢遙久未平。得鮮漁子去,穿翠野人行。欲度澄潭怯,尤憐小艇横。誰能不受暑,茅屋傍溪清。奎章閣承制學士臣李泂謹題。”

雅琥詩題:

“嘉木千章合,晴江萬里開。山雲依白石,茅屋枕蒼苔。沙鳥飛飛下,漁舟泛泛來。田家望霖雨,誰爲浥塵埃。奎章閣參書臣雅琥謹題。”下鈐“臣雅琥”白文方印。

鑑藏印記

宋趙構“紹”、“興”朱文連珠小方印;元圆贴睦耳“天曆之寳”朱文方印;元柯九思“臣九思”朱文方印(重二);元虞集“臣集”白文方印;明項元汴“友古軒”白文方印(重

三);清耿昭忠“公”朱文方印(重二)、“信公珍賞”朱文方印(重二)、“信公鑑定珍藏”朱文橢圓印(重五)、“丹誠”龍虎紋白文圓印、“千山耿信公書畫之章”朱文方印、“棲口清玩”朱文橢圓印、“真赏”朱文葫蘆印(重二)、“珍秘”朱文方印、“耿昭忠信公氏字在良别號長白山長收藏書畫印記”白文方印(重二)、“都尉耿信公書畫之章”白文方印(重二)、“長”朱文長方印、“嘉祚”朱文方印、“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朱文方印(重四)、“會侯”白文方印(重二)、“湛思”朱文方印、“臣嘉祚”白文方印(重二)、“漢水耿會侯書畫之章”白文方印、“漱六主人”朱白各半方印(重二)、“耿嘉祚印”白文方印(重二)、“雪舫中人”白文方印、“會侯珍賞”朱文方印;清索額圆“也園索氏收藏書畫”白文長方印、“讀書”朱文方印、“長白索氏珍藏圆書印”朱文方印、“樂葊”白文方印、“也園賞鑑”白文方印、“一丘松竹是閒媒”朱文長方印、“樂聖且衡盃”朱文圓印、“欽賜忠孝長白山長索額圆字九如號愚閹書畫珍藏永貽子孫”白文方印;清弘曆“石渠寶笈”朱文方印、“重華宫鑑藏寶”朱文長方印、“樂善堂圖書記”雙龍朱文長方印、“乾隆御覽之寶”朱文長方印;清顒琰“嘉慶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清溥儀“宣統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印、“宣統鑑賞”朱文方印、“無逸齋精鑑璽”朱文長方印;清“陶爾喜普之印”白文方印;又“東平”朱文方印、“敬勝齋”白文方印;東北博物館“東北博物館珍藏之印”朱文方印。

害查著錄·维查卷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