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莲花处处开 跟着南怀瑾悟佛学》路浩青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心若莲花处处开 跟着南怀瑾悟佛学》

【作 者】路浩青编
【页 数】 309
【出版社】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 2012.05
【ISBN号】978-7-5104-2774-9
【价 格】36.80
【分 类】佛学-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路浩青编. 心若莲花处处开 跟着南怀瑾悟佛学.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2.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心若莲花处处开 跟着南怀瑾悟佛学》内容提要:

南怀瑾先生一生涉猎极广,对诸子百家、拳术剑道、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都有研究,并深得其精髓。南怀瑾先生被人们尊称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佛学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南先生一生著作甚丰,已出版专著30余种,《听南怀瑾大师讲佛学》是从其佛学专著《中国佛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药师经的济世观》,《楞伽大义今释》、《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中撷取的对佛学经典的一些参悟,并结合古今中外的例证,指导人们正确地修身养性,让我们

《心若莲花处处开 跟着南怀瑾悟佛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

清净莲花,讲佛教

一章

佛教与印度文化的关系

印度宗教哲学,从《吠陀》《净行书》《奥义书》的发展,演变成各派的哲学,以及与释迦牟尼同时并存的六

师外道的学说等。这不但是印度上古文化思想的形态,一

直到现在再演变成为印度教,或各个地方自由信仰的各种教派,或多或少,仍然保留着过去传统的观念和形式。因为几千年的传统,它已经和日常生活融合成一整体。换言之,这些也已经成为他们的民族意识了。

一《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3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一定阶段才会产生的社会现象。宗教是一种人们自觉的正信。真正的宗教本质上都是向善的,强调自我完善,与人为善;提倡虽将功德回向与他人,自身的功德仍丝毫未损。这在佛经中有一生动的比喻:一盏灯,能够点燃许多灯,而此灯却不会因点燃其他的灯而减弱自身的光明。南怀瑾先生多次指出,任何一个宗教的成长,必然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宗教是一种思想、文化,是一种哲学,是对物质、

第一章

精神世界的主动探索与思考。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而非悬空地存在着。宗教也必然生长于一定的民族和地区。

清净莲花,

宗教的发展变迁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社会历史推进变

讲佛教

心若莲花处处开

迁,宗教也随之发生变化。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一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众所周知,佛教发源于印度。古印度是人类文明五大发源地

之一。从地理范围来讲,古印度不仅包括今天的印度,也包括巴基

斯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中国在

怀

西汉时称其为“身毒”,东汉时改称“天竺”,到了唐代,玄奘法

悟佛学

师将其译为“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发现。因其遗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区被发掘,所以通常称古印度文明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时至今日,印度是世界上少数仍保存有自身特色、独树一格的国家之一。其国内的大部分人民似乎仍生活在一个遥远而古老的时空里,因为印度的社会结构基本上是由宗教理论及种姓制度所构成。种姓制度严格划分身份、阶层,这使印度人的社会行为和思维的形成,呈现相当大的特异性。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无可避免地受到天然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是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南怀瑾先生如是说。印度位于亚洲南部,介于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之间,突出于印度洋,北部以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为天然屏障:东北和不丹、尼泊尔、中国交界;东与缅甸和孟加拉国为邻;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南隔马纳尔湾、保克海峡,与斯里兰卡相望。

由于印度“北背雪山,三重大海”的特殊地理,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也由此形成印度一年中的三个季节:每年的三月至五月是暑季,六月至九月是雨季,十月至次年二月属凉季;再加上复杂的人种和种族制度等种种原因,自古至今,印度的文化和语言一直没

有完全地统一。

印度自吠陀时代(前1500一前700或前600),就依出生身份、阶级、职业等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种姓,因此构成其独特的社会阶级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分为僧侣(婆罗门)、王侯武士(刹帝利)、农工商庶民(吠舍)、贱民(首陀罗)等四等种姓,其后逐渐产生副种姓与杂种阶级,而呈现出宗教、历史、社会的复杂形态。贱民又称“不可碰触者”,饱受歧视,被视为不洁。不同种姓之间严禁通婚、共食,且具有极其繁杂的戒律和风俗。

婆罗门的权势主要来自知识传授的独占。长期以来,婆罗门自居为传统的监护者和改造者、教师、文学作品的作者或编纂者。婆罗门依据“四吠陀”经典而崇尚“神人”“神我”的思想,形成印度历史文化中心的“婆罗门教”,渐次普及影响到印度人的其他三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阶层的思想意识以及始终倾向于出世的沙门(修道人)生活。婆罗门教除了主张严格的种姓制外,

5

还认为人(首陀罗除外)的理想生活应分为四个时期:

净行期(梵行期):幼时入塾,从师学习吠陀文献,实行宗教仪轨,履行宗教义务,这一时期的生活目的即是“法”一求法。

家居期(家住期):学成回家后娶妻生子,赚取积攒财富,履行成家立业的世俗义务,这一时期的生活目的即是“欲”和“财”结婚和求财。

林居期(林栖期):离家入山,匿迹林泉,打坐参禅,侍梵祭天。

过简朴的出家生活,为最后的解脱作准备;此时可携同妻子一起修行。

遁世期(出世期):单独实践苦行,弃家云游乞讨,以苦为乐,磨炼意志,寻求最终的解脱。

清净莲花,

南怀瑾先生指出,婆罗门倡导的这种理想的宗教生活,之于贱

讲佛教

心若莲花处处开

民阶级的首陀罗则完全被禁止。但婆罗门种姓者并非永远高居其上,他们也可能丧失其经济地位,而其他种姓的人也可凭借各种经济政治手段提升自身的地位,特别是刹帝利种姓。他们逐渐不满婆罗

门所领导的思想旧规,于宗教、哲学、文化、教育等方面都鼓荡新

的思潮,从而寻究真理世界的真谛,研求“神我”灵魂的究竞,乃

怀

至探究宇宙万象的根源,以与婆罗门的传统精神相抗衡。但婆罗门

悟佛学

的地位依然屹立不动,婆罗门的思想,仍是深入难变。

根据印度历史社会的总体结构特征,南怀瑾先生用四点概括出古印度人的思想渊源和文化背景:其一,因地理环境与天然气候的殊异,古印度人喜欢醉心思维,骋志高远:其二,婆罗门教与普及的宗教思想业已根深蒂固;其三,自古倾向于出世思想,以求净化身心,并将林栖遁世视为人生最大享受:其四,思想高远偏向虚幻,缺乏人本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也导致其社会等级划分相当严格,连宗教信仰的平等自由都无法得到。正因为这样,推崇众生平等的释迦牟尼的教法应运而兴。出身于刹帝利阶级的他以慈悲宏愿,创立佛教,截长补短,存优去劣,应化众生的美善精神,综理百代的文化传统,破除人间的阶级观念,指示人性的升华成就。

宗教哲学与印度上古文化

在中国学术中,对于佛学,有一句习惯的名言,都说“佛学浩如烟海”,由此可以想见佛学内容的丰富,若就学术的角度,用很短的时间,把佛学的重点简介出来,首先须得了解上古时期印度文化的背景。

《禅宗与道家》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