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三读》洪迪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周易》三读》

【作 者】洪迪著
【页 数】 395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 2014.01
【ISBN号】978-7-5473-0627-7
【价 格】36.00
【分 类】《周易》-研究
【参考文献】 洪迪著. 《周易》三读. 东方出版中心, 2014.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周易》三读》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易图及其奥秘、卦象卦位卦变、卦爻象数通变、经传一体宏深、占筮妙法神用、从君子到有孚等。

《《周易》三读》内容试读

导言奇书新读

经典之首

时下,国学热仍在席卷中华大地。从1919年到2013年,已逾

一个半甲子,90多年了。从热血青年高喊“打倒孔家店”,至举国老少关注国学,还不到一个世纪,不免增物换星移几度秋的慨叹。生生之谓易。这中间正体现着易的精神。

“五四”时期的吁请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时代的强音,历史的必然,古国新生的灵丹。新世纪的兴复传统文化,同样是面向世界的时代需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五四”的破除迷信与现今的弘扬传统,在根本精神上是一致的。我们今天正是要以民主科学的“五

四”精神,去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国学国学,乃兴国济世、顺天立人的中国学问。离开这个根本点去侈谈,何止远离真正的国学齐天大圣十八个筋斗。

王国维说得好:“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①中国的

①《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页。

■2《周易》三读

阴阳和合与西方的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上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真理的正确内核是跨越时空的,可放之四海万世而皆准。否则,一切外国外地的、古代昨日的东西,都可以不必学,也无法学了。“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①事物都有其相对性与绝对性,牢牢掌握其绝对性,又灵活运用其相对性,那就无往而不通、不胜、不利。对待一切事物都应如此,何况真理、学问。

国学,亦称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清末以前,本无“国学”一说。因为欧风美雨哗然而至,有了“西学”、“新学”等称;跟它们相对应,才将中国本有的学问称作“中学”、“旧学”、“国故”或“国学”。谈国学,经、史、子、集,一部《四库全书》都是。追本溯源,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先秦典籍,“六经”、“四书五经”、“十三经”,等等。“六经”的名称出现很早,《庄子·天运》便有“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说。《史记·李斯列传》后太史公说到“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辅主上之缺”云云,汉以后也就常将“六经”称作“六艺”。而本来在《周礼·地官·保氏》中,则指教养国子的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也曾以这六科教育学生的。“六经”中的《乐》,今文家说本来无经,附于《诗》中;古文家说本有《乐经》,秦焚书后亡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至唐代,先将《礼》析为《周礼》、《仪礼》、《礼记》,又因《春秋》三传析为《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后又增《论语》、《孝经》、《尔雅》,合为“十二经”。至南宋,因朱熹极力推崇《孟子》,终成“十三经”。至于“四书”,也是朱熹编注出来的。他将《论语》、《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在一起,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元皇庆二年(1313年)钦定,科举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为根据。一直到明清近600

①《庄子·德充符》。

导言奇书新读了■

年相沿不改。后人将它与“五经”合称“四书五经”,奉为至上。

《汉书·艺文志》云:“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日:‘《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认为《乐》、《诗》、《礼》、《书》、《春秋》各经阐明仁、义、礼、智、信“相须而备”的“五常之道”,只有《易》才是五常的源头和根本,“与天地为终始”。《易》是“五经”、“十三经”乃至中国一切经典之源、之本、之首。这个正统的观念几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当然不必奉刘彻、班固、朱熹等人的观念为正统,然而《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确为最高。从成书年代看,就画阴阳爻、画八卦的起始时期看,拿出伏羲的名号来比,显然比《尚书》开篇的尧舜早多了;就书中包含的哲理诗看,多数当在《诗经》之前。而就其作为中国人文典籍的奇书之最,更足以冠首先秦元典以及国学的一切经典。

二奇书之奇

《周易这部至今仍活跃于学界与民间的古籍,足称先秦乃至所有中国人文书籍的奇书之最,天下第一奇书。总起来看,其奇有八:

首先,书的组构奇特。中国古籍最重要者多被尊称为经。后人为经作的解读,则称为传、注、疏、笺,等等。极少像《周易》,解释经文的共有七种十篇,即《彖上传》和《彖下传》,《象上传》和《象下传》,《系辞上传》和《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与《杂卦传》,合称《易传》或《周易大传》,同样享受经的待遇。《易传》

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宣王见颜斶(chù)》。《易大传》则首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易传》又称《十翼》,始见于《易纬·乾坤

题4《周易》三读

凿度》,因为它刚好是十篇。不过,在西汉以前,传《易》的看来不止

十篇。例如,《齐宣王见颜斶》载,颜斶说:“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这句话《十翼》中找不到。又,《汉书·郊祀志下》所引,《周易大传》曰:“诬神者殃及三世。”此语亦不见于《十翼》。西汉以后,传《易的只剩下十篇了,所以《易传》又称《十翼》。又因《周易大传》被断定系孔子所作,就将经传合成一书,统称《周易》或《易》,成为

六经之首。这在《汉书·艺文志》中即称“《易经》十二篇”,包括上、下经与《十翼》。自汉费直将《彖》、《象》、《文言》拆开分附于卦、爻辞后,经郑玄到王弼定型下来。至宋代邵雍、朱熹等又恢复费直前古《易》原貌。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周易》有王弼与朱熹两种样子。这种以传为经、经传合体的书的组构方式,古今极其罕见。而且,《周易》这种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在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代”①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其次,书名释义奇歧。“周”、“易”两字古来各有多种解释。先说“周”。有两说,一为“义取周普”;一为“因代题周”。《周礼·大卜》云:“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郑玄《易赞》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陆德明《经典释文》亦云:“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周”是采取普遍周至的意思,这是一说。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云:“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朊朊’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羡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因为是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智慧之路》,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68一70页。

题6《周易》三读

找不出第二部来。《周易》首先可以读成占筮之书、哲理诗集、哲学论著三部书。占筮之书是《周易》成书本原。《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即为明证。哲理诗集,前人已有指出《周易》经文即卦爻辞中有诗,我进而认为可以从中辑出一部诗集来。哲学论著系现代学者公认。此外,《周易》的读法尚多。比如不少人当史书来读。章太炎就认为,《易经》讲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并以此观点解释了前十二卦。胡朴安在《周易古史观》中认为:“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卦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蒙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一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则钩稽出王亥丧牛于有易、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箕子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被埋没了的古史来。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又借卦爻辞来研究《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其他如从《周易》中可以读出数学、科学、文字音韵学等的价值来。正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所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援《易》以为说”这一类,实际上已非《易》所原有了。

其六,儒道融合奇观。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是唯一一本为儒道两家共同尊奉的书。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作“三玄”之一。的确,前半《易经》部分,成书在老子、孔子之前,无所谓儒家、道家。但对老、孔皆有影响,这在《老子》和《论语》中都可找到例证。后半的《易传》部分,现今虽已否定系孔子所作,而大多还是承认出于儒家后学之手。其中深受道家影响,也被学界越来越多人所认同。别的不说,只将《系辞上传》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云云,同《老子》四十二章的“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云云比照一下,两者相似相通之处,一目了然。从总体精神上说,我们可以图解如下: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