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大辞典》张岱年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哲学大辞典》

【作 者】张岱年主编
【页 数】 1155
【出版社】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10.12
【ISBN号】978-7-5326-3153-7
【分 类】哲学-中国-词典
【参考文献】 张岱年主编. 中国哲学大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哲学大辞典》内容提要:

本辞典是目前规模最大、收词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大型中国哲学辞典。由张岱年先生任主编,全国数百位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撰稿,举凡这一领域中的知名专家,基本上都是本书的作者。全书共收词6700条,230万字,分类编排,收入中国哲学学科中的名词术语、学说范畴、学派组织、活动争论、人物、著作刊物等。其内容覆盖中国哲学各个阶段:从中国哲学的起源、萌芽一直到近现代及当代哲学;各个分支学科:从先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等一直到中国佛教哲学、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军事哲学、科学哲学;各个领域:从天道观、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一直到近现代各种哲学思潮。其释文充分吸收近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与国学的今天,《中国哲学大辞典》是相关读者学习与研究这方面内容的必备工具。

《中国哲学大辞典》内容试读

中国哲学史哲学思想、理论在中国产生和发展

认为人的本性中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即“四端”。

的历史。其发展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大致上可划分

主张通过“尽心”的修养以恢复先天的善性。轻视感

为三个主要时期:(1)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

性知识,“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片面夸大了“心

期的哲学。当于殷周之际。为中国哲学的萌芽期。之官则思”的思维功能。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的总

(2)封建时期的哲学。它贯穿于中国封建制的确

结者。强调“天”的物质性,提倡“制天命而用之”。

立、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中。包括春秋战国、秦汉、

知识论上主张“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的观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明清之际、清(鸦片

点。认为感性活动当与思维活动的结合使人在认识

战争前)等时期。为中国古代哲学。(3)从封建制经

过程中“解蔽”而不发生错觉。反对孟子性善说,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杜会转变时期的哲

出性恶论,认为人性在于后天的改造。

学。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近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反对孔子的天命观而提倡

现代哲学。

强力论,然而又宜扬天志、明鬼。倡导“兼爱”。提出

天道观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关于世界本元的根

判断言论是非问题的“三表”法。后期墨家在认识论

本观点。殷周时期把“天”视为人格化的“天帝”或上提出“心之察”和“不可偏观”的思想,从而在一定“上帝”,为支配自然和人事社会的最高主宰,以“天”

程度上克服了墨子狭隘经验主义的局限。

的意志为“天命”。然而人们又把在日常生活中所需

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认为世界的本

的金、木、火、水、土五种物质作为宇宙间的根本元元是无形的“道”,以否定人格化的“天”。提出“反素。当时还有阴阳观念。认为宇宙中流通着阴阳两者,道之动”,讲事物的对立面转化,有较丰富的辩种气,并以此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如伯阳父论地证法思想。在认识论上主张“不行而知”、“绝圣弃震,把阴阳和气结合起来。古《易经》将早期八卦观智”,否定实践活动在认识中的作用。庄子认为念系统化,以为宇宙主要由天(乾)、地(坤)、风(巽)、“道”是“自本自根”、“无为无形”。认识论上主张雷(震)、水(坎)、火(离)、山(良)、泽(兑)八种物质元“以神遇”,反对“以目见”,抛弃耳目等感官的认识。素构成。认为人类和物质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并认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否认客观真理它们交互配合而演化出万事万物,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存在。观点。

名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惠施“历物十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全面崩遗、封建制的十个命题,主要通过事物的异同关系,强调异同的逐步确立的时期。各思想学派竞相提出自己的政治相对性。然而将事物视为异同合一,没有差别,否认主张和哲学理论,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和差别性。公孙龙肯定名是实的以儒、道、墨、名、法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称谓,但主张“白马非马”和“离坚白”之说。把事物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的学说以的属性各自独立、彼此分离而不相联系,由此陷人形仁为核心,又以孝悌为仁之本。在世界观上相信有而上学。人格意志的“天”,但又把“天”看成是自然之物;在认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

识论上,承认“生而知之”,又强调“学而时习之”,注如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关于“法”、“势”、“术”思想,重“学”、“思”结合。孔子的后继者孟子提倡性善说,

形成一套以“法治”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体系。他批判

城轮

总论

地改造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汲取了朴素辩证法思

形神,较彻底地解决了形神问题。

想。强调“参验”(观察、检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主

隋唐五代时期在哲学思想上的论争,是南北朝

张“因参验而审言辞”、言行一致。

佛教与反佛教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唐代的统治者推

秦汉时期,儒家学说已被地主阶级全盘接受,并

崇道家思想,同时也重视佛教和儒家思想的统治。

加以神秘化,成为封建统治所独尊的官方哲学。董

在佛教方面,以法相宗即唯识宗和禅宗为代表,在道

仲舒为实现西汉政治上的“大一统”而使学术思想不

教方面以司马承桢为代表。法相宗在中国的创始人

能有“异论”、“异道”,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

是玄奘。他认为“外界”只是“唯识所变”,世界上所

保证君权的至高无上,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有事物都是由人的主观精神即所谓“识”变现出来。

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人之为人,本于天”,宜扬天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宗派之一,以六祖慧

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认识论上反对“观于众物”,

能为主要代表,不立文字,以“无念为宗”。要求人们

主张“内视反听”。认为通过“本心”的自我修养便可

的主观精神永远处于绝对独立境地。主张以“本心”

“达天意”。东汉初,王充与汉代神学化的儒学展开

领悟真理,破除“我执”和“法执”,否定人的主观认识

“两刃相割,二论相订”的论争,认为天是元气构成

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人对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信念,

的,批驳了人格化的天。认识论上强调“知物由学,

道家司马承桢不重视炼丹等方士之术,注重研究“修

学之乃知”。认为“事有实验,以效实然”。人们对事

心”。要人们“收心离境”,做到“不著一物,自入虚

物认识的真伪是由客观事物之“实”的检验来决定

无”,达到绝对虚无的境界。韩愈用儒家道统学说反

的。提出“无无体独知之精”的命题,坚持了无神论

对佛教,但宣扬天命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安排。

的立场。

发挥董仲舒的人性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十分复杂,老庄思

韩愈学生李翱主张性善情恶说,“人之所以为圣人

想和神仙思想泛滥,儒道合流的“玄学”成风,佛教传

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柳宗元和刘禹

人后也逐渐盛行起来。出现儒、道、佛同时统治着整

锡反对韩愈的天命论。在“天”的问题上作了专门的

个社会的思潮。何晏、王弼提出以无为本的“贵无”

探讨。柳宗元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元气构成,“天”没

论,认为“道者,无之称”。天地万物都由虚无的“道”

有意志,不能祸福于人,“天人各不相预”。刘禹锡揭

产生,又提出“崇本息末”说,以“无”即道为“本”,天

示了“天命”论的宗教迷信的根源在于“昧于理”,是

地万物为“末”。认识论上强调“言不尽意”,以为人不了解客观规律而信天命的缘故。的语言、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真相。向秀、郭象提出

两宋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是封建社会从繁荣到

万物皆“自生”、“独化”,各种事物都是绝对孤立存

衰落的历史时期,在这七百多年中,哲学的根本问题

在,单独变化,没有任何因果联系和规律可循。嵇

环绕着“理”与“气”、“心”与“物”的问题而展开。

康、阮籍在哲学上有二元论倾向,一方面认为万物由

“知”与“行”问题则是这个时期认识论论争的焦点。

“元气”产生,另一方面又认为有更微妙的“至物”存宋代理学为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理学开山祖周敦在,它是属于神秘的非物质性的彼岸世界的。晋代

颐以“无极”为世界最高本原,认为“无极而太极”,从

道教的代表人物为葛洪。他倡“玄道”,“玄道者,得

而产生阴阳、五行、万物。提出了一系列理学的重要

之乎内”,宣称通过内心修炼和吞食金丹而能成仙。

范畴和命题。程颢、程颐提出“天下只有一个理”的

晋代佛教般若学也很盛行,“般若”即是佛教所讲的

命题,建立了以“理”为世界本原的理学理论基础。

最高智慧,在“玄学”影响下,般若学分成“本无宗”、

张载坚持唯物主义元气说,认为“太虚即气”,提出并

“即色宗”、“心无宗”三大派,这三派都认为物质世界

阐述“一物两体”、“不有两则无一”的对立统一的学

和人类社会都是虚幻的,唯精神本体“般若”才真实。

说。王安石不属于理学家,他认为“道”是天、自然、

东晋末僧肇继以用“物不真空论”、“物非真物、象非

元气。认为事物是矛盾地存在着的,由于事物内部

真象”说明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玄学占统治地位

矛盾而引起无穷的变化,“耦之中又有耦焉,万物之

的魏晋时代还有唯物主义者傅玄、杨泉、欧阳建等

变遂至无穷”。

人。杨泉提出水是自然本原。傅玄提出“以异致同,

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综合当时各

天地之道也”,以对立统一为普遍规律。欧阳建著

种学说“集长去短”,汲取当时自然科学成果,建立完

《言尽意论》,认为语言能表达真理,驳斥“言不尽意”

整、系统的理学体系。朱熹虽讲“理本气末”、“知先

观点。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佛教

行后”,但强调“理气相依”、“知行相须”,有不少合理

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它宣传的因果轮回

因素,在论事物变化的“渐化”和“顿变”的两种形式

的思想中,“神不灭”论是佛教唯心主义的支柱,因此

及其相互关系时,则有超乎前人的新贡献。南宋功

“神灭”论和“神不灭”论的论争,就成了南北朝时期

利学派的陈亮反对理学家“道德性命”之说,提出“夫

哲学论争的焦点。无神论者范缜提出“形神相即”的

盈于宇宙之间无非物”的观点。叶適坚持“物之所

观点,认为精神依赖形体而存在,用“质用”关系说明

在,道则在焉”,认为“道”或“理”都存在于“物”之中。

通论

3

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为“心学”派的代表。提出“心

行易的学说,论述行先知后、知行转化的问题。

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明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一些先进分

王守仁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天下无

子首先接受唯物史观,从经济关系和阶级斗争上去

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由

说明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五四”以后,瞿秋白和

“心”所派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

李达宜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说明世

又把“心”称为“良知”、“灵明”或“天理”,在知与行的界是物质统一体的发展过程,“物质”是独立于意识关系上,认为“知”先于“行”,“行”由“知”所决定,强之外的客观存在,又为意识所反映等马克思主义最调“知行合一”。实际上取消人们的实践活动对于

基本的观点。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实践,撰写了《实

“知”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者王廷相提出“万理皆践论》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矛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批评理学家理本气末的

盾论》则是深刻阐述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论证人类

观点。在知行观上强调“行”对于认识事物,获得“真杜会由低级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规律。以毛泽东为主

知”的重要性。

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经济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践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

新因素,这就使一些进步思想家能站在当时新思潮

理论。

的角度上,总结、批判、改造以往传统哲学,将中国古

从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有以下的特点:其

代唯物主义别开生面地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以王夫

一,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有充分的发展,历史悠久。

之及同时代的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哲学家便肩

有较高形态的封建社会哲学。其二,中国长期的封

负起这样的历史任务。王夫之气一元学说比之前人建社会正统思想一直是“以儒为宗”,人世思想浓重,有重大突破,他对“气”的概括,“气,其所有之‘实’

讲道德教育,不重宗教说教。其三,中国传统哲学与

也”,更接近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在认识论上提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相互渗出“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人的认识能力谓

透。其四,中国哲学具有丰富朴素辩证法思想传统,

“能”,有待于主体作用的客体叫做“所”。客观必决

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定主观,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知行问题上提倡“行则

中国哲学对人类文化史有巨大贡献,在世界上

知之”、“知行相资”的观点。清颜元提出“手格其物

有深远影响。

而后知至”,强调“习行”对认识的重要作用。戴展在历史上第一次尖锐指出“后儒以理杀人”,深刻地揭

先秦哲学秦王朝统一中国以前时期哲学思想、

露了封建礼教的本质,指出程朱学派“以理为气之主

理论的统称。

宰”的错误。“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认为人先有

其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哲学萌芽、诸子前哲学

物质性的感觉器官,然后才有思维活动“心知”。在

和诸子哲学三个阶段。

认识论上提出人的认识是由“自然”到“必然”的过

在哲学萌芽阶段,哲学与原始宗教相联系,主要

程,“人能明于必然”,人唯有把握“必然”才能达到真

表现为相信灵魂不死和对自然物的崇拜。到了殷周

正的自由,“故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

时期,上帝神权观念流行,统治者自称代表上帝天神

中国近现代经历了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向社会来统治人民。周灭殷后,天命观念占主导地位,但对主义社会的历史的转变。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天人关系的理解较前有所变化。周朝统治者提出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过太平天国、“天命靡常”和“敬德保民”的思想。认为殷王由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

“不敬厥德,乃早坠天命”(《尚书·康告》)。上天只

制。1919年“五四”运动起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

授命于有德并能保民的统治者,“皇天无亲,唯德是

段,直至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走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尚书·蔡仲之命》)、“天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酝酿准备时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上》引《尚期,以龚自珍、魏源、郑观应为代表,其自然观基本上

书·泰誓)。这一时期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的

属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范围。“但开风气不为师”,他

早期阴阳、五行思想,虽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但

们是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有

也表现出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和神话幻想的某

变易发展的思想。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些联系。

把西方自然科学的进化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

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先秦哲学进人了诸子前

相结合。康有为用进化理论去阐明社会历史问题,

哲学阶段。这时,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发生了危机,科

粱启超以进化史观否定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天命神权观念发生了动摇,在史观。谭嗣同主张“以心挽劫”,革除封建专制。以《诗经》中出现了疑天、责天的思想,并对统治者的暴“以太”代替“气”本原。严复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于

政表示不满。一些比较开明的费族和卜、史一类的

“质、力相推”而成。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知难人物,进一步发展了原始的阴阳、五行思想,对自然

通轮

总论

界的变化作了某些唯物主义的解释,表现出了无神

础,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哲

论的倾向,同时还提出了较多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伯阳父、史伯、管仲、医和、子产、晏婴、史墨等人是这

一时期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秦汉哲学秦汉时期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其

春秋末年,奴隶制危机进一步加深,贵族垄断文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封建统一帝国化知识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在民间出现,形

统治思想的探索阶段。《吕氏春秋》既是先秦百家争

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先秦哲学进人诸

鸣颜临终结时各家思想互相融合的体现,又是探索

子哲学阶段。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虽然相信天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统治思想的发端。秦王朝奉行

命,但对鬼神采取怀疑态度;提出“仁者爱人”;主张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统治思想主要采纳了法

“学”与“思”并重;政治上重德治,轻刑罚,提出恢复

家的主张。然而秦王朝的严刑峻法的统治,仅存十

周礼。儒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死后,“儒五年即被农民起义推翻。汉初统治者一方面沿袭秦分为八”,其中孟轲和荀况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制,另一方面接受秦覆亡的教训,全力探索封建统治响。孟轲提出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荀况提出性恶的新思想。黄老之学、陆贾、贾谊、司马迁等都是这论,主张法后王。两派有着较明显的分歧和对立。

种探索的代表。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采儒、墨、名、

在哲学上,孟轲有较明显的唯心主义,荀况有较明显法、阴阳思想,这是汉初以黄帝、老子命名的黄老之的唯物主义。但两派都标榜自己继承了孔子的思学区别于先秦道家的主要特色。西汉中期出现的想。到了战国初期,墨翟创立了墨家学派,提出天下

《淮南子》,大体上也是如此。(2)汉朝统治思想的确

要“兼相爱,交相利”。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非立和巩固阶段。以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到东汉章帝白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翟死后,“墨离为三”。虎观会议,历时二百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到战国后期,墨家一派克服了墨子哲学中的宗教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为适应巩固中央集

信成分,在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

权的需要,建立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客观唯

出了较大贡献。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提心主义体系,被奉为汉代的官方哲学。其学说是儒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比较系统完整的宇宙观,表述

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的结合,同时也兼容了刑名法

了正反两方面相互对立和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术。一方面“屈民而伸君”,强调君权的尊严;另一方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他通过相对主

面又“屈君而伸天”,以天意来限制君权的膨胀。西

义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学派提出了“精汉末年以后,经学由于和王权的矛盾以及内部的分气”说,对“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后来他们又和

歧,产生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经学三大支派,

名家、法家的某些思想相结合,发展为黄老之学。战

并展开长期的争论。汉章帝主持白虎观会议,“讲五

国初期的李悝,和后来的商鞅、申不害,为法家学派经异同”,编出钦定的《白虎通义》,以求经学思想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到了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

统一。经学获得绝对权威,但也从此而僵化。与神

想的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义,并吸

学目的论以及谶纬迷信相对立,先后出现了扬雄、桓

收老子和荀子哲学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

谭、王充等哲学家。尤其是王充所建立的天道自然

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名辩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是的朴素唯物主义体系,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之根本,春秋末年的邓析。到了战国时期的惠施和公孙龙,

系统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鬼神迷信、圣贤崇拜、神仙

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的同异离合问题,形成了

方术以及世俗迷信,为该时期哲学思想的最高成果。

名家学派。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作了探

汉代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但道家思想也有发展。

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战国严遵所著《老子指归》发展老庄思想,探讨了宇宙本时期的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本来具有朴素唯

体的“无”、“有”等问题,为魏晋玄学的思想渊源之

物主义因素的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

一。(3)东汉末年的社会批判思潮阶段。东汉后期

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

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各阶层都动荡不安。神学

兴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除上述学派之外,先

经学已不再能挽救当时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为了

秦诸子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兵家消除社会弊端,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封建秩序,涌现学派在论证战争的攻守胜败中,推动了古代朴素辩了王符、崔寔、仲长统、荀悦等批判家。他们对神学证法的发展。其他各家也都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占

经学的批判和结合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探讨了本

有一定的地位。

末、名实、天道和人事关系、才性、纲常名教的最高依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并形成了中国哲

据等问题,为魏晋玄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思想

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时的哲学家们广泛探讨了

条件。

有关宇宙、人生、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问题,孕育了

秦汉时期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为:(1)宗教神

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学派哲学观点的萌芽和基

学在思想领域里占据统治地位。儒学的神学化导致

通论

5

了儒学独尊地位,儒学的独尊又进一步促进其神学

天地者气也”的自然观。鲍敬言针对门阀土族的腐

化。封建统治者把儒学同政权、神权结合,助长了宗

朽堕落提出“无君论”思想。东晋时期,玄学与佛学

教迷信的泛滥。尤其是东汉统治者大力提倡图谶,

趋于合流。名士与名僧以讲佛教般若学来补充、发

使谶纬迷信益加泛滥成灾。与此同时,道家思想也

挥魏晋玄学,产生佛教玄学。其后又出现佛教般若

经历了一个神学化过程。早期道教(包括太平道、五学的六家七宗。当时中国僧人对佛教理论有了深人斗米道和魏伯阳的金丹道)在东汉形成与发展,虽还研究,已不满足于对外来佛典的翻泽,而是结合中国不能与神学化了的儒学相抗衡,但已形成声势,对后实际,有所创新、发展形成佛教中国化。并因统治者世也有深远的影响。(2)宇宙论问题与形神关系问

的支持,佛教在南北朝占据统治地位及形成一个特

题成了哲学论争的中心。围绕着宇宙万物是神创造殊的僧侣阶层。此时的佛教学者鸠摩罗什及弟子僧的还是物质演变的论争,相继出现以董仲舒为代表

肇等在关中形成一个般若学研究中心,道安及弟子

的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与《淮南子》的机械论的

慧远等在庐山形成一个兼容大小乘的佛教研究中

“或使”说,后由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的“莫为”说作出心,道生则阐述了独创的涅槃佛性论。较为正确的结论。围绕形体与精神孰主孰从问题,

南北朝时,佛教宜扬灵魂不灭、转生轮回、因果

桓谭、王充等吸收了当时天文学、医学等自然科学

报应。适合了当时统治者欺骗人民和自我麻醉的需

的成果与宗教迷信开展了斗争。(3)三次农民大起

要,但也遭到一批反佛学的无神论者的反对,导致当

义以及汉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该时期

时神灭与神不灭之争。东晋末年的戴逵、南朝初的

哲学发展的面貌。秦末、西汉末与东汉桓灵时期三

何承天,以东汉桓谭“烛火喻形神”的神灭思想反对

次农民起义,都在哲学上有所反映。汉代以《黄帝

神不灭和三世轮回。范缜继承发展前人的无神论思

内经》、《九章算术》、《祀胜之书》为代表的科学思想想,宜传富贵贫贱皆是自然现象,否认萧子良宣场的以及天文学中的盖天、浑天、宜夜三家天体结构的佛数思想。其后范缜又作《神灭论》和《答曹舍人》,理论,都直接推动了汉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

论述“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思想,批判了佛教神

发展。

学的理论基础神不灭论。范缜思想克服了先素以来唯物主义者以烛火喻形神理论上的缺陷,将无神论

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理推向新的阶段。论的统称。在369年中,只有西晋统治的35年是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

一的,其余时间政局持续分裂,这决定了魏晋南北朝

由民间的原始道教上升成为统治者服务的道教。当

哲学的多元化特点。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有

时道教代表人物有葛洪、寇谦之、陶弘景。在道教哲

魏晋玄学,南北朝佛学,以及儒教经学和道教思想。

学上,葛洪等视“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及天地之

魏晋玄学是继两汉神学经学度微,思想界复杂元。道教徒还将“道”人格化为神,将老子神化为天多变之后,以简、精致、思辨性强、覆盖面广的形式

尊等。葛洪、陶弘景还大力提倡炼丹以求秘方长生

出现的。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凭借《老子》、《庄子》、

之术,其中还保存着不少药物学、原始化学及天文学

《周易》三玄阐发玄学贵无理论。认为“有之所始,以

科学知识。

无为本。欲将全有,必反于无”(《老子注·四十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在诸如生死、形

章》),提倡“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来会统多变全有的神等问题上看法不同,但也互相吸收。北朝寇谦之现象界。并强调“崇本息末”、“举本统末”,变秦汉宇撰《老君音诵誡经》,模仿佛教戒律形式;南朝陶弘景宙生成论为魏晋宇宙本体论,在理论思维上有了一

撰《真诰》记述真人弟子学佛,吸取佛教地狱转生说。

个很大的发展。就本体论而言,郭象反对有一个世佛教中也有学道教炼丹求长生思想影响的地方。其界万物的主宰,认为万物是自生独化。裴颜则强调时佛教和道教还存在互相为争夺宗教正宗地位的万物是自然产生,“本体”就是“有”,提出“崇有”思斗争想。王弼贵无理论的现实意义是以自然为本,名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教经学尽管丧失独尊地位,

为末,玄学家的末流则以此为放荡虚浮根据,因而受但还是官方肯定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经典依据,到裴颜对自然无为的批评和郭象对儒道自然名教的

仍保持着思想文化上的正宗地位。王肃是魏晋朝廷

调和。阮籍、嵇康则因对司马氏集团虚伪礼教的反

典章礼制的重要顾问。何晏的《论语集解》和王弼的

感,表现出反儒的倾向,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

《周易注》构成玄学经学。东晋偏安江左,经学也得

命题。玄学家在取三玄阐发玄旨时还强调发挥义理

到发展,韩康伯以玄学解《易》,范宁集解《春秋穀粱

之学,提出了与玄学本体论一致的“得意忘言”、“得传》等。其时经学力破汉代经学家法界域,融合儒意忘象”等方法。欧阳建则对此作了批评,强调言尽道,义理、训诂并行不悖。南朝经学因封建宗法制度意论。除此之外,魏晋年间还有一些哲学家以其他

的需要,在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都有经注。并在

形式提出自己的思想,杨泉提出“立天地者水也,成

圳沽之学、义理之学方面得到很大发展。北方少数

海论

6

总论

民族因社会制度的需要,更热心于儒教经学。并因

听言动,循礼而行”,“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最后要

北朝封建制度的建立,道德风俗的树立,更热衷于训

停止一切思虑,“弗虑弗思,情则不生”(《复性书》)。

站典章制度,呈现出南北不同的学风。

这种复性说要求人们去掉一切不利于封建制度的情

魏晋南北朝的儒、道、释三教之间存在着互相排

感欲望。它在理论上以孟子性善说为核心,又吸取

斥和互相争辩的情况。互相争辩又促使三教互相融

了佛教禅宗佛性说。韩愈、李翻为加强唐代封建集

合,这为以后宋明理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权统治,开启以后的宋明理学起了重要的作用。与韩愈同时的柳宗元,提出“统合儒释”的主张,认为佛

隋唐五代哲学隋唐五代时期哲学思想、理论的

“不与孔子异道”(《送僧浩初序》)。在哲学上,认为

统称。隋唐时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政权,推万物由“元气”产生,提出“天人不相预”的观点,批判行儒、道、释三教并用的政策,然而“三教”之间既有

各种神学迷信。指出“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

融合、相渗透的一面,又有相互斗争的另一面。因此

神”(《非国语·神降于莘》),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

这一时期哲学的一大特点是:不同的思想家表现出展“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封建论》)。这同韩愈“如各自不同的思想倾向,有的既排佛又尊天命,也有的

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的观点相反。与柳宗元

不排佛又主张元气论。

在政治、哲学思想上相一致的刘禹锡,提出天和人都

隋代王通提出儒、道、释“三教可一”的主张,但是有形的物,“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也”明确以儒为主体。唐初傅奕、吕才从儒、道立场出(《天论》上),世界万物“乘气而生”,认为空、无也是发,指斥佛教非华夏正统,破坏中国传统伦理弃君弃

物,“空者,形之希微者也”(《天论》中)。否定自然界

父。傅奕以佛徒为“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请

有绝对真空的存在。他又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

废佛法表》),认为兴建寺院乃浪费资材而耗国力,强

用”之说,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不同职能,各不

调“生死寿天,由于自然”(《旧唐书·傅奕传》)。吕

能替代,但有相互作用。提出“理”、“数”、“势”三个

才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指出卜宅禄命、丧

重要范畴,以解释客观世界的变化,认为事物都有自

葬、吉凶等“事不稽古,义理乖僻”(《叙葬书》),表现

己的“规律”(理),规律对事物具有必然性(数)。事

了无神论的观点。

物的必然性,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

在唐代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寺院经济迅速发展。

隋唐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中,是上承魏晋

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主要有以智颜为代表的天台宗,

玄学、下开宋明理学的重要环节。

宜传“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天地万物是心之一念的产物。以玄奘为代表的法识唯识宗,主张“万法唯

宋元哲学宋元时期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其

识”,介绍翻译印度无著、世亲一派烦琐的佛教哲学。

特点是以理学为统治思想。理学以儒为宗兼采佛、

以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提出“理事相即”的理论,认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为本体和现象圆融无碍,但都是“心”之所现。以慧

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名儒孙复、胡瑗、石介提

能为代表的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宣扬“即心

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在诠释儒家经典过程中,不重

即佛”,佛存在于每个人心里,只要自悟便可成佛,由

章句训诂而以阐述义理为主,开启义理治经的风气,

于其修持方法简便而广泛流传民间。

被后人称为“宋初三先生”。

道教哲学在唐代也有发展,司马承桢提出“修心

宋代理学最主要的代表有“濂洛关闽”四个学

主静”说,是以摒除闻见、抛弃知识为唯一的宗教修

派。濂即濂溪学派,以周敦顾为代表,在其《太极

养方法。并不重视炼丹、服食、法术变化的神仙方

图·易说》中提出“自无极而太极”的命题,论述宇宙

术,偏重于道教的宗教理论的研究。

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认为世界是从无形的“太

中唐以后韩愈、李翻从维护儒家正统地位出发,

极”那里派生出来。洛即洛学,以程颢、程颐为代表,

提出“道统”说,认为儒家学说从尧、舜以来源远流

提出“天下只有一个理”,“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它

长,代代相继。从而与佛教传法系统抗衡,韩愈第一

生成一切,支配一切。故认识论上主“格物穷理”,修

次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抽象到本体论,即以儒家道德养论上主“存理灭欲”,人生观上主“安于义命”,强调法则为中心的客体精神“道”为最高范畴:“吾所谓一切依理而行,而“理者,礼之谓也”,实际上是以封‘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愈反建等级制原则“礼”为准绳。关即关学,在理学中是佛,然而信天命,认为“人生由命非由他”(《赠张功一个很特殊的学派,以张载为代表,提出“太虑即气”曹》),“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与卫中行书》)。韩的命题,肯定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体,又进而指出愈的弟子李翱修正韩愈“性情三品说”,提出了性善

气是运动变化的,运动的原因在于气有阴阳两体的

情恶的命题,认为人之性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善的,

相反“两端”,因气有阴阳,故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天

凡是情都是恶的,将情置于性的对立面,人唯能去情地间的一切变化无非是“二端”交感作用。他说“天复性才可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复性的途径是“视

地变化,两端而已”。又说:“二端,故有感;本一,故

通:论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