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教学心理》张二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时间: 2023-03-07 11:33:51  26 epub

图书名称:《语文教学与教学心理》

【作 者】张二艳著
【页 数】 209
【出版社】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17.06
【ISBN号】978-7-5647-4551-6
【价 格】32.00
【分 类】语文课-教学研究-中小学
【参考文献】 张二艳著. 语文教学与教学心理.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7.06.

图书目录:

《语文教学与教学心理》内容提要: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科特色,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本书共四章,内容分别为:语文教学设计的取向、语文教学设计的类型、语文教学内容设计、语文教学结构设计。本书适合语文教学研究者及语文教育爱好者使用。

《语文教学与教学心理》内容试读

第一章语文教学设计概论

第一节系统理论与语文教学设计

一、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3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1948年,他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他的理论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The 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贝塔朗菲认为:“系统的定义可确定为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钱学森则认为:“系统是指依一定秩序相互联系着的一组事物。”英国《牛津词典》的解释是:“由互相连接或互相依存的组成事物或集聚的事物所形成的复杂统一体,根据某种方案或计划有计划、有秩序地安排各个部分而组成的一个总体。”以上是从不同角度对系统做出的不同解释。尽管它们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包括这样几个意义:系统是由若干(也可说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形成系统结构,构成一定的层次:组成系统的诸要素总是与周围的环境存在着某种联系,这就使系统释放出一定的信息,产生相应的功能。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而且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 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

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

2

语文教学与教学心理

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二、系统理论对语文教学设计的启示

(一)遵循开放性原则,处理好语文教育与相关系统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一个全面开放的整体系统,只有摒弃传统的小语文教育观念,把语文教育从有限的课堂中解放出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处理好语文教育与相关系统的关系,发挥各个系统的优势和特点,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教育环境。

1.处理好语文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分为“小语文”和“大语文”。“小语文”仅指课堂语文教学,“大语文”由学校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三部分组成。学校语文教育又包括课堂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教学。课堂语文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系统地接受语文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完善人格的教学活动。它是整个语文教育的主体,因此,协调课堂语文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语文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但课堂教学由于其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解决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语文教学还应充分发挥课外语文教学也就是“第二课堂”的作用。课外语文教学是学校正式教学计划之外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教学。它虽然不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却为学生提供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平台。它可以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语文教学设计也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意志力、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创新意识、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等非专业素质。课外语文教学包括各类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兴趣小组、班团活动、社团活动、技能大赛、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虽然是非正式的、潜在的、隐蔽的,但是,与第一课堂相比,它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摆脱了课堂教学的局限,在学校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各种文化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之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育的外延生于生活的外延,学校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与家庭和社会在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时,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采用、评价机制的构建都必须考虑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有机统一。

家庭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是仅次于学校的重要生活环境,家长(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严重影响着孩子。家长不仅要以自己正

第一章语文教学设计概论

3

当健康的语文活动去影响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有计划地去引导孩子的语文学习活动。要充分发挥家庭语文教育系统的作用,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家庭的因素,加强家校横向联系,把家庭语文教育活动纳入到大语文教育中去,这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语文习惯,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是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是华夏各民族通用的语言,偌大的中国到处是学习语文的课堂。只要你感兴趣,当有心人,你就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驾驭语言。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在向学校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递负面的信息,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判断能力较差,很容易不加选择地吸收,受到社会上负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教会学生明辨是非。

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语文教育系统构成了大语文教育系统,语文教学设计只有协调好三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发挥大语文教育系统的整体教育功能,才能有利于语文教学高效进行。

2.处理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必须用整体系统的观点来研究一切事物,把研究的对象纳人它所属的整体,从整体上认识和对待,因为整体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依据这个原则,语文教学设计要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学科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综合化被确定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也是顺应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大趋势。各个学科的知识,既自成体系,又互为关联,彼此绝缘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因此,语文课离不开自然、政治、历史、地理等知识的传授,不仅如此,语文还同哲学、美学、逻辑学、语言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各社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学不应忽视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

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对问题的解决仅仅把眼光局限在语文学科内去思考,缺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沟通与整合,使得学生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往往解决不了复杂的实际问题。“跨学科课程组织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而又不排除各学科特性的学习内容,既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及有待解决的各种具体问题提出的多学科性的需要,又符合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它可以弥补学科之间独立分割的状况,超越单一学科所造成的各种不变:各学科相互关联的增多,突出了课程内容中的关键性概念,消除了某些无用的重复。”因此,语文教学设计应该灵活组织课程内容,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引进和知识的灵活应用,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处理好语文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教和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两

语文教学与教学心理

个不同的方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知识授受关系。如果教师的教不能发挥传递知识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或者学生的学缺乏主动性以及其他必要的学习准备,教和学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和学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在教学过程中,教的基本任务是设法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有效加工,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准备,并通过他所组织的各种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接受和掌握教材内容,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的基本任务是掌握教材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系统,这就要求作为未知者的学生主动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之创设的种种机会和条件,接受、消化教材内容,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系统理论指导下,语文教学设计要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和学的顺利进行。

其次,处理好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语感,较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学科的系统能力,语文教学不应忽视此四种能力的综合培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没能摆好听说读写之间的位置关系。仅以读、写来说,时至今日,仍是忽左忽右,时此时彼,各成流派。有重“读”派,有重“写”派,强调阅读是基础的,就把写作能力的培养放在次要地位;提出“以写作为中心”的,就忽视阅读能力的系统培养:主张读写并重的,却又在实际教学中,把读与写分割开来,各行其是。当前,语文能力的培养倾向是重“读写”、轻“听说”,这显然是违反事物的整体性原则的。实际上,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发挥。要想说好、写好,就要有扎实的听、读基本功:同理,听、读基础能力差的人,他的说、写能力并不会很高。因而语文教学设计一定要改变重“读写”、轻“听说”的做法,处理好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遵循层级性原则,处理好语文教学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内部各组织要素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按一定的方式或顺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如果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不具备一定的组合方式,或者只是简单的量的相加,便不能形成系统的结构,更无法构成系统的层次。语文教学系统也具有层级性。我国语文教材的编排基本上按照语文学科本身的系统,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由简至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纵向和横向相结合进行排列组合。例如:汉字一其自身又包括字音、字形、字义及量化要求;而作为要素之一,它与语素、词、短语、句子、修辞、标点符号等要素构成汉语知识系统;而汉语知识又作为要素之一,与读写知识、口语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知识、工具书知识等,从属于基础知识系统:而基础知识又与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训练、课外语文活动一起,构成语文教学内容系统。由此可见,系统各组成要素(小系统)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

第一章语文教学设计概论

5

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联系,呈现出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层次性。

因此,语文教学设计要体现语文教学层次性的特点,教学环节的设立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如确立教学目标,教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明白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国家制定的教育总目标处在系统的最高层次,每一节课的语文教学目标处在最低层次。上一层次的教育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教育目标,下一层次的教育目标又是对上一层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目标层次愈高,抽象的程度也就愈高,就应该采用精炼的原则性的文字加以概括;目标的层次愈低,愈应该对上一层次的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与细化,其具体化、操作化的因素也就愈强。有了这样的整体认识之后,我们制定的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既具体,又有针对性,成为整个目标链上重要的一环,最终促成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达成。

教师应认真研究语文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严密地划分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假如不能分解语文教育系统的层次性,不能把握层次性原理,将对语文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起到负面效应。

第二节传播学理论与语文教学设计

一、传播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影响,互相渗透。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的传播活动。“传播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这里的“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助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一传播者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行为的接受者并不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他通过信息的反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传播者,二者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传播行为的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是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种常用概念,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

6

语文教学与教学心理

根据自己的传播目的对传播内容进行编码,使之以讯息的形式发送出去。当接受者接收到讯息刺激以后,便会对讯息进行解码,并且产生不同程度的相应反应。这种在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等各方面发生的某种变化就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隐含在接受者的解码行为中或者通过反馈体现出来。为了提高传播效果,传播者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传播技巧的运用,在加工信息、制作符码、传递讯息的过程中针对传播媒介、传播言语形式、非言语形式、传播模式等方面,采取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法,加强信息交流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属于组织传播类型,包括语文教师(信息发送者)、语文教学内容(信息)、教学媒体、学生(信息接受者)四个要素。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教师向学生传播人类文化的结晶一语文知识,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塑造完整的人格。信息传播通过组织进行,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的信息交流在组织内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与社会之间等错综复杂的渠道网络中展开,整个信息交流过程非常复杂,因此,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语文教学设计,对于语文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二、传播学理论对于语文教学设计的启示

(一)确立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戈德认为“传播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传播是人类思想感情的共同分享、共同体验。也就是说,传播不是一种单向的行为,而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语文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信息的传播者一教师,同时还要考虑信息的接受者—学生。

教师在信息转播的过程中处于较重要的位置。教师在给学生传递信息之前,要利用自己在知识、能力、经验方面的积淀对信息进行编码,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要进行调控,信息传递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这些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肩负起组织和领导的责任。但是,信息传递任务的完成还有赖于学生对信息的编码。学生对信息的整个认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注意、选择、存贮、加工、输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因素都要参与,对信息进行编码,才能让信息的传递过程顺利进行。因此,要把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和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要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思想观点,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这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此外,学生在接受信息之后,还会对信息效果进行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师的成长。所以,在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制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考虑师生双方的因素,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合理选择教学媒介

人类的符号活动赋予信息以形式外壳,使信息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交流内容。但

···试读结束···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上内容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内容来自网络收集整理或网友投稿,所提供的下载链接也是站外链接,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设备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邮箱:121671486@qq.com,微信:diqiuren01010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