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参考书 九年级》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书编写组|(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物理教学参考书 九年级》

【作 者】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书编写组
【页 数】 157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08
【ISBN号】978-7-5478-1878-7
【价 格】33.00
【分 类】中学物理课-初中-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书编写组. 物理教学参考书 九年级.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物理教学参考书 九年级》内容提要:

各章节的顺序与教材同步。

《物理教学参考书 九年级》内容试读

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4.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证据。

5.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7.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8.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科学内容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全章概述

1.本章要求

教材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示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揭示了物质的三种状态以及物态变化现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等有关内容。接下来的三节,从固态、液态、气态三者之间的两两转变分别对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现象作了介绍,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三种物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与特点,总结、归纳了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最后,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气候变暖与水资源危机问题,提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启迪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

2.本章编写思路

教材通过对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探究,再一次展现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

一1

节。让学生在八年级物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会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探究方法;学会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某些具体步骤,尤其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作熔化、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曲线等,学生尚不熟悉,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3.本章内容结构图

度与

温度与温度计

熔化与凝固

汽化与液化

升华与凝华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

水之旅谈

度计及其使用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全球变暖水资源危机珍惜每一滴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一、基本要求

1.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

2.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认识物态变化现象。

3.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5.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单位。

二、教学建议

本节是学生进入九年级的第一课,教材首先通过对雨、云、雪等自然现象的观察(或联想),带领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进而提出“水的状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发生变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通过“人造雨”的实验探究,体验水的状态变化,

2

并认识物态变化现象

由于物态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因此接下来需要学习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等相关内容。教材中温度概念是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对冷热的感觉并不可靠,因此需要引入温度这一物理量来准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单位,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温度。对于温度计,首先要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并认识不同的温度计,进而通过实验学习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材首先展示和描述了:浮想联翩的云朵、银装素裹的雪景、滋润万物的雨水。使学生置身于云彩之下、雪地之上、雨水之中,进入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回味自然现象的美妙;从“泼水节”的欢乐景象,领略到人们对水的崇拜与敬畏。进而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这一情景设置,将学生由生活情景引向物理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冰一水一水蒸气一水一冰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能初步认识到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大部分学生已经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启发学生把生活经验跟水的状态变化结合起来,再由小范围水的变化扩展到自然界的水循环,从而对实验前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在引入温度这一物理量时,让学生按照教材中图12-7所示进行操作,体会双手对同杯温水的冷热感觉不同,认识到引入温度概念的必要性。在进行温度计的使用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动手完成温度测量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实验与活动

1.教材中实验与活动

①教材上图12-5“人造雨”实验能使学生观察到水的三态相互转化。若有条件,可以改用酒精灯加热装冰的试管,用小勺“接”水蒸气,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认识水的三种状态。

②教材上实验探究“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中图1212的四幅图是表示液体温度计使用规则的,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不能用常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火焰的温度,原因之一是火焰的温度超过了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另外火焰还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温度计中的液体沸腾;(b)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中拿出来读数,因为离开被测物后,温度计中液柱液面的位置会发生变化,读到的温度值就不能反映真实的被测物温度;(℃)测量液体温度时,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放在液体的中间部分,而是靠在了容器的侧壁,侧壁因液体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其温度会低于或高于液体温度,使测量不准确。容器的底部也会因为加热,温度高于中间部位的液体温度。所以,应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液体的中间部位进行测量。()读数时,要待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稳定时再读数,注意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③教材上“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的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温计的结构,知道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以及每次测量前都要用力甩动的原因,从而正确使用体温计进行测量。

2.可选实验

液体温度计原理演示

如图12-1所示: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装满(红色)冷水的小

图12-1

烧瓶,使瓶内水位上升到适当位置。将烧瓶放入热水中(或适当加热)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水的热膨胀现象

四、作业与实践活动

(一)教材作业

1.C

2.D

3.A。

4.①汞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热胀冷缩;②液面:浸没在;液面;③35~42℃;38.5;

38.5;39。

5.略

(二)补充作业

总结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答案:体温计在测体温前要捏住上端甩动,使管内汞柱降至35℃以下;放在身体被测部位要过几分钟,等达到热平衡后再读数;体温计读数时可从被测部位拿出,让有刻度面所对的棱正对眼睛读数。

五、课程资源

1.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有97.2%在海洋中,不能饮用:2.15%是冰山和冰川:淡水约占0.65%。其次,空气、土壤和岩石中含有水;动、植物机体中含有水。人体质量中三分之二是水;蔬菜中含水比例更大。地球表面海洋总面积约为3.61×103km,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的水约1.45×1018t。

我国是淡水资源匮缺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的总量为2.8×1012cm3,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水量约为2000t,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

2.云与降水的形成潮湿空气团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温,在实际水气压大于饱和水气压时,有一部分水气附在凝结核(烟粒、微尘)上,凝结成小水滴(温度低于0℃可形成小冰晶)。这些平均半径只有几微米的大量小水滴或小冰晶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住,就是悬浮在空中的云。在一定条件下,小水滴、小冰晶经凝结、碰撞合并,当直径超过几百微米时,上升气流不能再托住它们,这些水滴和冰晶在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蒸发有余,即形成降水。

3.各种温度计

除了教材中介绍的温度计外,在生产和科研中用到的温度计还有很多种,例如:

气体温度计(gas thermometer)利用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或压强不变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前者称为定容温度计,后者称为定压温度计。常用的气体有氢、氦、氮、氖、氧和空气等。用接近理想气体的氢气(或氦气)制成的温度计精确度较高,且测量范围较广,所以常用于精密测量。

辐射高温计(radiation pyrometer)利用高温物体的热辐射来测量其温度的一种高温测量仪器。这种温度计可以不直接和被测物体接触而在远距离测量,所以可以用来测量星体温度。辐射高温计实际测量范围为500~1600℃。

4

光测高温计(optical pyrometer)利用炽热物体发的光测量其温度的一种高温测量仪器。主件是一个内部装有红色滤光玻璃镜和特制灯泡的简单望远镜。测温时将光测高温计望远镜筒对着待测物体,便可以看到灯泡的黑色灯丝映着后面的强光。灯丝与一节电池及一个可变电阻器连接,调整电阻的大小可改变通过灯丝的电流,直到灯丝的亮度与待测物体的亮度一样为止。由于仪器事前已将温度校好了刻度,所以通过电流表的示数就可以直接得出待测物体的温度。光测高温计实际测量范围是800~3200℃。在1968年国际实用温标中,把光测高温计定为测量1064.34℃以上温度的实用标准温度计。

温差电偶温度计(thermoelectric thermometer)利用温差电偶和电表组成。使用时将温差电偶的一个触点与待测物体

(设温度为T2)相接触,另一个触点与参考物体(设温度为T)

相接触,如图12-2所示。温差电偶内产生的电压与两接点间

康铜

的温度差△T成正比。经过校正,△T可由电表的指针直接指

T

T

出,从而求得T2。常用的温差电偶温度计有:铂铑铂(测量范

围是一20~1600℃),镍铬-镍铝(测量范围是一50

图12-2温差电偶

1300℃),铜-康铜(测量范围是一100~500℃)等

1990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再次对温标做出了修改,其中对标准的测温仪器做出了规定,把温度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规定一种测温仪器:

0.655.0K

用蒸汽压温度计

3.0~24.56K

用气体温度计

13.801234.93K

用铂电阻温度计

1234.93K以上

用光学高温计

4.教材中图片介绍

图12-10的温度计是测量体温的。它的工作物质不是液体汞,是根据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与温度有关的原理制成的。银色的细棒为测温探头,测温时将探头消毒后放人口中或其他测温部位,几分钟后取出,从液晶窗口直接读出温度值

图1211是利用不同金属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计

第二节熔化与凝固

一、基本要求

1.通过对冰和石蜡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2.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现象及其产生条件、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3.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了解常见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4.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凝固是放热过程,能分析熔化、凝固图线的物理意义

5.利用熔化、凝固过程的规律解释相关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从自然现象及学生生活经验入手,以水的状态变化为例引入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根据冰与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不同规律,对物质进行了简单的分类,继而理解晶体的熔点,并对常见晶体的熔点做了介绍,使学生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晶体的熔点可能会发生变化。接下来教材介绍了凝固点的概念,指出凝固过程会放热的特点。最后,教材介绍了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对熔化、凝固过程吸热、放热现象的应用。

在对熔化过程的特点的实验探究中,学习的难点是“熔化过程中冰与石蜡的温度变化规律”,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一实验探究课题。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得出温度变化的相关规律,使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逐步学会应用科学方法去研究物理现象,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为水结冰时的放热现象不容易被我们直接感受,而教材图1225的“自制玩具”既能使学生观察到晶体熔化过程的吸热现象,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凝固过程的放热现象,故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并体验液态海波或石蜡凝固过程中温度降低(放热)的现象。希望教师多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或生产实例。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冰川、冰山的影片或者让学生讨论、交流,举出一些能说明物理规律的、容易理解的凝固放热现象。

对于生产生活中,熔化、凝固过程吸热、放热现象的相关应用,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从而增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意识。

三、教材中的填空内容及其说明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温度保持不变。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温度不断上升。

四、实验与活动

1.教材中实验与活动

①教材图12-17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来加热碎冰时,酒精灯火焰的大小应视环境温度及烧杯内水的多少决定。最好让试管内的冰块多一些,若气温较高,可以酌情先不使用酒精灯,待烧杯内水温降低到接近0℃的时候再用酒精灯加热,可以使熔化过程的时间长

一些。此实验亦可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确定实验步骤,得出的结论可能差异较大(如果熔化过程太短,有的学生可能看到温度一直升高),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估、分析原因。

用来加热石蜡时,可以用水间接加热。即将试管放在热水杯中,逐渐补充温度较高的开水来做热源,使熔化过程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