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简史》(意)克劳迪奥·波利亚诺著;张羽扬,张谊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脑简史》

【作 者】(意)克劳迪奥·波利亚诺著;张羽扬,张谊译
【页 数】 247
【出版社】 北京:台海出版社 , 2022.04
【ISBN号】978-7-5168-3215-8
【价 格】48.00
【分 类】脑科学-普及读物
【参考文献】 (意)克劳迪奥·波利亚诺著;张羽扬,张谊译. 大脑简史. 北京:台海出版社, 2022.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大脑简史》内容提要:

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时为何丢弃大脑大脑能像肠子一样“消化”知识吗颅骨收藏热潮,昭示了理性还是愚昧有哪些伪科学观点一直在影响我们对大脑的认识……从古埃及对大脑的第一次书面记载,到当代如火如荼的“神经科学”,人类一直被这些谜题吸引-智慧怎样诞生知识存于何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可以说,脑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历史。欧洲顶尖学府比萨大学科学史教授,结合哲学、医学、解剖学、伦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以全新的角度讲述人类和大脑的故事。

《大脑简史》内容试读

引言

本书书名中涉及的两个意大利词语一“大脑”“简史”,都

用了复数,这一设计不无深意:首先,本书选取的都是一些有价值

的案例;其次,书名本身也说明,我们的主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趋多元、丰富,不断变化。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会讨论

是否需要回归一种俯瞰全局的视角,并借此重申历史学的重要地位。本书的三个章节时间跨度很大,难免使人怀疑这是否符合“简史”

应有的架构,可能有人会问:这部简史会不会名不副实?是否已有

前人在这一领域做了类似工作?⊙

①此处指的是乔·古尔迪(Jo Guldi)与大卫·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通过《历史学宣言》发起的论战,详见:《历史学宣言》,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14年。在这方面,有一份科学史的重要期刊刊登了诸多作者的相关文献,详见:美国科学和国际安全研究所,《观点:历史学宣言与科学史》,2016年,第107期,311-357页。

-001-

大脑简史

“神经科学”一词诞生于1962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

授弗朗西斯·奥托·施密特(Francis Otto Schmitt)提出,距今不

超过五十年。当时,他在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开展了一个新项目,旨

在联合生物学家、化学家、医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共同研究神经系统。自那时起,神经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地理条件的

限制,并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媒体报道纷至沓来,公

众关注度日益提高。最终,这一学科在20世纪末取代了基因组学,

被用以解释人类特征及行为。在这一学科上,我们能同时看到“大科学”①和技术科学的典型特征。人们能够通过神经影像技术了解

心灵的活动机制,与此同时,二十年前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也让人们在探索心灵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遐想与反思。⑦

2013年,凭借充裕的经费,两个大型研究项目在欧洲和美国开始运行。项目把21世纪称作“大脑的世纪”,与此同时,一系

列带有“神经”这一关键词的子学科也逐渐兴起:神经美学、神经

伦理学、神经人类学、神经经济学、神经史学、神经神学等。有人

①“大科学”是一个国际科技界概念,由美国科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6月首次提出,就其研究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研究目标宏大等。—译者注

②详见:格雷戈里·希科克(Gregory Hickok),《神秘的镜像神经元:沟通与认知的真正神经科学》,纽约-伦敦:纽约诺顿出版社,2014年;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科拉多·西尼加利亚(Corrado Sinigaglia),《镜像神经元的趣闻与神话》及相关发言,刊登于《美国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128期,527—550页。

-002

引言

认为,大脑研究的“神经转向”以及“神经中心主义”,会不断推

动新产品的研发与宣传。有人指出,大脑是“独立器官”,如果忽

略其独立性,有些新发现和新应用就会显得离奇古怪。众所周知,

伪科学会鱼目混珠,假扮真科学,况且,目前并不存在判断真伪的统一标准。科学宣传本就像九头蛇一样真假难辨。。

近几十年来,神经科学蓬勃发展,大脑也成为现代性的标志。因此,

历史学家也不再局限于研究毫无起伏变化、线性发展的历史,他们开始

寻其根、溯其源,考察不同时代中人们对于大脑的不同看法。请注意:

本书的目标不是界定大脑在各个历史时段扮演的角色,这并非重点。同

时,笔者也会尽量避免用现代人的视野对以往的历史评头论足。

我们要从遥远的时期开始,讲述大脑的历史:我们先一同回望

四千年前的埃及。那时,大脑第一次有了书面记载,而且根据现代

对古埃及医学的分析,解剖生理学在当时的心脑血管系统研究中具

①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献数不胜数,此处我只按照出版顺序列举最重要的几篇:弗朗西斯科·奥尔特加(Francisco Ortega)著、费尔南多·维达尔(Fernando

Vidal)主编,《神经文化:一探扩张中的宇宙》,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彼得朗出版社,201l年;苏巴纳·乔杜里(Suparna Choudhury)著、简·斯拉比(Jan

Slaby)主编,《批判性神经科学:神经科学社会与文化背景手册》,威立国际出版集团旗下出版公司(Wiley-.Blackwell),2011年;梅利莎·利特菲尔德(Melissa

M.Littlefield)著、詹妮尔·约翰逊(Jenell M.Johnson)主编,《神经科学转向:大脑时代的跨学科研究》,安阿伯:密歇根大学出版社,2012年;尼古拉斯·罗斯(Nikolas S.Rose)、乔伊尔·阿比-拉奇(Joelle M.Abi-Rached),《神经:新大脑科学与思想管理》,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3年:费尔南多·维达尔(Fernando Vidal)、弗朗西斯科·奥尔特加(Francisco Ortega),《成为大脑:让大脑做主》,纽约:福特汉姆大学出版社,2017年;美国科学和国际安全研究所,《聚焦:神经史与科学史》,第105期(2014年),100一154页。

—003-

大脑简史

有中心地位。其实,在其他古代文明中,这种首要地位也有迹可循:

在希腊文明中,自5世纪起,人们便把大脑看作是最重要的器官。

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曾宣称大脑是身体信号的唯一诠释者与

信使。而在这部作品问世之前,早已有部分生理学家开始关注大脑

这一器官。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当两个重要器官一心脏与大

脑并驾齐驱之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选择上出现分歧,为人们

指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需要注意的是,二人所描述的大

脑也不尽相同,几乎全然对立。

由于那时存在对尸体的禁忌,人们只能将动物作为直接研究对

象,并基于相关研究得出结论。没过多久,在托勒密王国的雄伟首

都亚历山大港,尸体解剖和活体解剖获得许可。从此,医生对神经系统有了新的认识。但是由于“罗马法”的存在,盖伦(Galeno)。

仍然不能通过解剖人体进行研究。但在公元2世纪下半叶,他建立

了一间装备齐全的医学、哲学实验室,该实验室一直运作了千年之久。他敢于反驳亚里士多德设下的教条,敢于挑战对方认为大脑只

是个冷却器官的观点®。在盖伦看来,生命机体和精神生活的主宰

①盖伦,希腊医学家、解剖学家。早年跟随柏拉图学派的学者学习,17岁时在亚历山大等地学医,掌握了解剖术,一生致力于医疗实践解剖研究,创作了13]部医学著作。他建立的血液运动理论对西方医学影响深远。在古罗马时期他被认为是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医学权威。—编者注

②亚里士多德主张,大脑不过是个散热器,其存在只是为了冷却在心脏里热起来的血液。—一译者注

004

引言

是“气”(pneuma.,普纽玛)。而到了古典时代,希腊作家在作品中谈及该元素时,开始将其与灵魂结合,认为在身体里,“气”

会成为一种精神活动,会产生感觉,会决定运动。

盖伦对心室系统的研究细致人微,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他认为,身体中有互通互连的内部通道,通道中空无一物,能

够容纳一种非实体的、精神性的存在。然而,这并不是他的原创性

观点:其实,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素可以追溯到4世纪末;而它在后

续传播的过程中,又有了极大改变;最后,几乎沿用至现代社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画作中,便有该思想的痕迹。

1543年,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在他的作品中对盖

伦的观点提出异议,指出了传统理论中对大脑皮质形态的忽视,此

举为新解剖学奠定了基础。直到17世纪下半叶,相关研究才翻开

了新的历史篇章。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亚里士多德的“心

脏中心论”已站不住脚,人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将其驳倒,他的旧

思想框架也渐渐分崩离析。

17世纪中叶,笛卡尔逝世之后,他的著作《论人》(Treatise

of Man)才被发表,这里面提供了一个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及运行

机制的模型。对于该模型,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赞成,也有人驳斥,

尤其是其中对松果体腺的分析,有荒诞怪异之虞。尼古拉斯·斯丹

诺(Niels Stensen)推翻了笛卡尔的只有人类有松果体腺的观点,证明了它不是灵魂之所在。

一005一

大脑简史

同一时期,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否定了盖伦的

脑室观点。他积极应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笛卡尔在神经生理学论述

中忽视了这一工具),并指出借助显微镜能够获得重要信息。通过

观察,他提出了“人脑的高级认知功能来自大脑皮层的褶皱”观点,

并指出大脑皮质越光滑的动物,在自然界的等级就越低。1664年,

威利斯出版了《大脑解剖》(Cerebri Anatome)一书,其中的草

图展现了大脑的结构,与之前的研究截然不同,但该观点并未受重

视,也未被主流科学家及时跟进。比托马斯·威利斯年轻一点的马

切罗·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在从事研究大脑结构的解剖

学工作时了解了威利斯的理论。笛卡尔的大脑自动运作理论对他来

说太抽象了,理论中的想象模式与经验主义所揭示的事实不匹配。但是,他使用了模型和比较的手段,认为:大脑皮质在“黑色胆

汁”分泌时将会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因此墨迹斑斑。在他看来,皮

质类似于一个大的腺体。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解释在数十年内一直

占上风。

在世纪之交,爱德华·泰森(Edward Tyson)的比较解剖学发现,

脱水后的黑猩猩身体与人类的共同点多于其他猿类,还发现黑猩猩

的大脑与人类大脑极为相似。

罗马精神病学家乔瓦尼·玛利亚·兰奇西(Giovanni Maria

Lancisi)在1713年发表观点称胼胝体是思维灵魂的所在地。同时,

他还在两个脑半球的连接处准确观察到了单一器官,即笛卡尔提出

一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