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在长沙》王自洋,龙耀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田汉在长沙》

【作 者】王自洋,龙耀华主编
【丛书名】田汉在名城丛书
【页 数】 270
【出版社】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2020.08
【ISBN号】978-7-104-04985-2
【价 格】128.00
【分 类】田汉(1898~1968)-生平事迹
【参考文献】 王自洋,龙耀华主编. 田汉在长沙.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2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田汉在长沙》内容提要:

本书以“田汉在长沙”学术研讨会的成果,田汉有关长沙的作品,以及长沙纪念田汉系列活动宣传稿为基础编写而成。本书以长沙为坐标、以田汉为核心、以时间为演进顺序,通过历史文献、报刊、文艺作品、历史照片、书信、档案以及若干历史当事人的相关论述,较为全面地汇集编撰了田汉在长沙的成长、生活、工作、创作和从事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为研究田汉和文化名城长沙的有关历史,以及其他文艺专门史和政治专门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田汉在长沙》内容试读

第一辑田汉长沙经历

田汉在名城丛书

第一章田汉长沙求学

1898年3月12日,田汉出生于长沙县东乡茅坪田家煅一户普通农家。田汉七岁入乡间家塾“发蒙”,九岁丧父,在母亲易克勤的支持下又读了一年多私塾,随后就读于清源庵初等小学

1910年,田汉考入长沙选升学校,自此开始了在长沙城里的求学之旅一接受新思想并开始接触京剧。

1911年,当时湖南学生对满清政府很不满,许多学生对选升校风也不满。田汉与柳之俊、陈剑五、张伯陵三位改名投考修业中学并被录取。

辛亥革命爆发后,因武汉军事紧急,十三岁的田汉参加了焦都督号召组织的学生军。当学生军凡三个月,因军人看戏不要钱,田汉此期间便常去看三庆班演的京剧。离开学生军后,田汉根据京剧《三娘教子》改编了一个京剧剧本《新教子》,并刊登于《长沙日报》。

1912年2月,田汉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在这里“才算走上了一点读书的门路”。在长沙师范时,他负责编辑《青年报》月刊。后来,他还编了《祖鞭报》。徐特立校长和姜济寰校长发现他很有文学才华,特别注意培养他的专长。

1916年,田汉自长沙师范毕业。同年8月,田汉在当时任职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员的三舅父易梅臣的支持帮助下远赴日本留学。

本章内容除最后两部分选自田申著《我的父亲田汉》和董健著《田汉评传》之外,其余部分均选自田汉著《母亲的话》,田汉以其母亲的口吻讲述了他在长沙难忘的求学经历。

-002

子还能老让他在家里玩吗?我只得再耐心地劝寿昌,结果他才答应去了。我远远望着老祖父牵

绿

着穿新衣背书包的孩子过三培桥的影子,心里又是高兴,又是担忧

“这对我恐怕是一个很重的担子吧。”我自言自语地说

寿昌自那天上学以后就不再闹别扭了,每天比我们还要经心,不管晴雨从没有告过一天假。有一天他肚子痛,我说:

“孩子,你今天可以不去上学了。”

但他还是去了。每天早晨去,到响午回家来,吃过午饭再去。从茅坪到枞榕树要经过三培桥,到了春天,小港里水涨了,石桥常被淹没。我们和王家两代亲戚,他们也很爱护这孩子,担心他会掉在水里,要留他吃午饭,孩子不愿意。茂兴三伯说:

“你公公把了钱给我,要你在我家搭伙食哩。”

但寿昌还是不肯。因为路不算远,我也就随这孩子的意思。

有一次春水涨了,王家不想让他独自回来。王先生也留他一道吃饭,寿昌仍固执不肯。先生生气了,随手用对联上的木档子打他,但他还是回来了。先生平日是非常严厉的,王家的那些同学们常常被他打得鬼哭神嚎,可是从没打过寿昌,因为他功课做的好。于今却为着不肯吃饭打他,为的是怕这小学生回家掉在水里,才急得这样的。

寿昌没有掉在水里,可是有一次几乎断送在风里。原来茂发二哥出身贫寒,但很有才干他学染坊,出师后就在我们茅坪那屋里开业。我们那时人少,腾了一边屋子给他。他弄了几口缸,几块石头,买了几石土靛就开张了。慢慢地业务发达起来,茂发二哥成了一个“脚色”,后来由我公公说媒娶了陨楼三伯的二姑娘。过门之后家道日兴,租了荞麦湾王雨廷大公的房子大做起来,生意也更加兴隆,“王复兴”三字的招牌慢慢地城乡皆知,接着就开始发行庄票。虽则是“乡票”,但因信用好,“王复兴”的票子可以进城提盐。这样他就买了枞榕树下的几十亩田和那一栋大屋。这产业原是我们本家跛子七叔的。七叔的父亲照庆大公原来做过牛贩子,在咸同年间很发了点财,因此他娶了一位南京太太。但后来慢慢地衰落了,偌大的祖业只剩了几十亩田,结果落入了这位新兴的染坊老板之手。房里经重新修茸,三字墙加高了,墙上还请高手匠人画了许多“八仙飘海”“刘海戏蟾”之类的壁画,大门上有“三槐余荫”四个大字。两边是红地添上黑字的对联,写的是“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笔致颇为遒健,给寿昌的印象很深,他时常学着写。但下联这五个字并不写实,因为我们那儿是一片平阳之地,两三里以内是没有什么山水的,每到春二三月刮起大风来无法遮拦。王家这三字墙是从旧墙上加高的,基础就不大牢。有一天刮起了可怕的大风,枞榕树的枝叶刮得满天飞,屋上的瓦也给吹得掉下来。那时他们正在学堂里读书,课堂在西边书房,靠近左边那三字墙。风越刮越大,三字墙也有些摇撼了。突然一阵狂风吹来,只听哗啦一响,王先生倒也非常机警,一把拉起寿昌往他教书的那张桐木桌子底下一躲,接着那三字墙有一半全塌下来了,满屋子的砖瓦灰烟,看不见人。没有来得及躲的同学们多负了伤,王六哥受伤最重,头都给砸破了,寿昌亏着王先生之力,一点没有伤着。姑妈们赶忙过来探问,派人送寿昌回家。我们住的屋子后面正对着枞榕树屋场,远远望得见。公公听说三字墙倒了,马上派人去看,路上接着寿昌,这样就停了几天学。

-004-

寿昌读完了第一年,成绩很好。那年由于家里人口多,我们分两处种田。祖父母、六叔

八叔住在茅坪老屋。我、七叔、九叔搬到陈家冲。因为没有分家,叔叔们实际上是两边住的,

哪一边农忙就到哪一边去。陈家冲隔茅坪有八九里,我到陈家冲,寿昌因为上学仍留在茅坪,

但改到大园里殷家读书。先生也姓王,是一个老八股。有的学生品德不好,教寿昌画白虎,偷丝团子。于是煅里纷纷传说:“寿昌不听话,读书不用功。”我听了非常着急。我相信孩子不

汉长沙

会学坏,但相隔太远,无人管教,实在不放心。我不等那一节完,就把寿昌带到陈家冲

陈家新屋的前面就是杨怀周八先生家里。他家那时正起一堂学。先生也姓王,号绍羲,上

汉长沙

杉市人,是一位饱学先生,教的都是年龄较大的学生。我通过杨八先生的介绍想把寿昌托付王先生。王先生要看看孩子。一天他外祖父来了,我就请他老人家领寿昌去见王先生。王先生当场命寿昌属对,并做简单的文字。这试验算通过了。

在王先生的熏陶之下不过数月,寿昌的进步非常之快,不仅文字教育方面有了一点长进,精神教育方面也受到不少启发。有一天,先生讲到某些民族英雄的事迹。

“假使你们也遇到他们那样的境遇时,该怎么样?”先生问寿昌。“我们做人处世应该要有气节。”

先生对于寿昌的回答颇为满意。他拉着这孩子的手反复地嘉勉他。有时他对大一点的学生讲书,问旁听的寿昌懂不懂,寿昌也能答出一个大概,有些学生还埋怨先生偏心寿昌

有一次,寿昌肚子坏了。恰逢杨泗庙的杨泗将军行香,我们邻近成佛庵的僧众也去会合,也动员他的信众和他会合,旌旗数里,鞭炮声不断,寿昌想去看热闹,只告诉了王先生就随同大队一道走了,到晚边才和菩萨的轿子同回。我知道这孩子有病,很替他担心。回来一问才知他一直到了春华山。他第一次出远门,高兴得把肚子痛都忘了。

易德福四爹在杨泗庙开了一个杂货铺兼屠行,生意非常好。他的家就住在我家附近,收拾得非常精细。有一回他找寿昌写了一副对联,对人家说是八岁孩子写的,别人听了,颇为惊奇。因此以后来找寿昌写字的人不少。

寿昌好像与和尚、道人有缘。成佛庵有一位彭道人也和寿昌谈得来。寿昌常到他那儿坐,每年春秋两季庵里也演大戏,寿昌当然是最热心的观众。有次唱《火烧铁头和尚》,用一根绳子捆着一个假和尚,吊在檐边一个弹葫芦上,火光一闪,把那和尚从天空往台下一丢,随即又收上去。这却把寿昌吓了一跳,回家后还有点后怕。

虎臣满弟学了一阵手艺之后,安排到雨生满叔处读书。我父亲说:“何不要寿昌也去那儿上学,舅甥们也有个招扶。”

寿昌九岁那年便同他外祖父、满舅一道从三字墙屋动身,到黄狮渡李五姑奶奶家做了满叔外公的学生。

雨生满叔原与梅臣弟在城南书院同过学。满婶也是个很端淑聪慧的人,我也愿意孩子去。梅臣回家时到陈家冲来看我,送了我十几元,我拿一部分做了孩子的学费,另由家里打了三石

六斗米,算一年的伙食,外加油盐钱全年六串。这在当时也算不小的负担了。寿昌在这里读书作文算“成了篇”,满叔常向我爹爹夸奖他。满婶的学问也不错,满叔不在家的时候常由她代

-005-

课。她待寿昌也好。满叔家就在黄狮渡旁边,风景非常清丽,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同学们也都

是些纯朴的少年,比起大园里那些顽童们好得多了。寿昌和满舅在一起读书,他们年龄差不太书

多,志趣也相投,但并不完全相同。满弟呢,形貌轩昂,言语朗爽,善于交际,是一个“打口

岸”的人物。他到黄狮渡不到一两个月,附近的村庄、商店的老老少少都熟识了。每天放了学,常领着寿昌到别人家喝茶吃点心。寿昌呢,也许是家境的关系吧,就比较沉静一些,不大和人家说话。他和满舅在一起,性格上倒是很好的调剂

新塘桥与汤家冲(节选)

那时我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教育,我决心要让孩子读书。恰好梅臣弟回家来了,他同我谈起寿昌的事,说应该替他找一个好学堂。当时他就给了我12元,那时候12元也是很顶事的。我拿了这钱送寿昌到新塘桥张鼎新家去读书。那儿请的就是在陈家冲杨怀周八公家里教过书的王绍羲先生。王先生是教过寿昌的,孩子自然也非常欢喜。同学都是大学生,像张家兄弟、谭梓章君们又都是富家子弟。但王先生很器重寿昌,同学们也非常友爱。谭梓章和寿昌特别契好张家住在新塘桥一个大茶园里,两头有木栅。新塘桥是个茶业巨镇,每年新茶上市时,成千成百的乡村妇女到这里来“拣茶”。熏茶、制茶、装箱等工作也在这里日夜进行。寿昌初次接触到城镇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规模和工人的集体劳动生活,使他感到很大的兴趣

因为这里是湘北一个重要乡镇,曾有外国传教士叫人挑起大量的“圣书”到这儿来传道。寿昌第一次见到外国人,也首次嗅到洋纸书籍特有的一种石油气味。他也得到过几本《马可福音》之类的书,使他晓得了除他所读的经书之外,世间还有另一些教条在传播

槐树屋与栖凤庐(节选)

槐树屋隔田家塅相当远。从武家埠进冲,适当有名的仙姑殿山下。槐树屋是因为屋门口有两株合抱的大槐树而得名的。我们去的时候正当槐花盛开,清香扑鼻。我们很欢喜这地方。

梁家以前也是望族,人口众多,广有田产,但现在已经衰落了。梁三公是个秀才,早已去世,遗有夫人和三个儿女,住在槐树屋附近仙姑殿下面的栖凤庐。

我们在槐树屋住了两三个月。梁三娭驰常常到我们那儿,她满口大姑奶奶地称呼我,与我谈得很投机。她那时不过四十几岁,那些妯娌们都同她合不来,说她脾气古怪,其实她是个贤慧热心的人。当我要从槐树屋搬到她那儿的时候,梁六娭驰曾告诉我她那位三伯妈不好对付,说:“大姑奶奶啊,你去三天不要起早了,起早了就得吵架。”但我后来在她家里住了将近三年,彼此也没有红过脸。她生平最爱读书人,以前嫁过一个姓秦的读书人,生过一个孩子,姓秦的死了之后,她便改嫁给梁三公做继室,也为的三公是读书人。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