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与人》何云波|(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长沙城与人》

【作 者】何云波
【页 数】 550
【出版社】 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 2016.12
【ISBN号】978-7-5687-0049-8
【价 格】85.00
【分 类】文化史-研究-长沙
【参考文献】 何云波. 长沙城与人. 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6.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长沙城与人》内容提要:

对长沙文化的研究介绍,可以说已初具规模,成果也不少。但对长沙文化精神的发掘,长沙形象的研究,长沙人与长沙精神关系的梳理,则显得不够。鉴于此,《长沙人与长沙精神》致力于从长沙人入手,揭示长沙的精神文化内涵。现《长沙人与长沙精神》已经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拟再撰写一本《长沙:城与人》,与之配套。《长沙人与长沙精神》着重从历史与人的角度研究长沙精神,《长沙:城与人》则通过长沙风景名胜及不同时代的文人对长沙的书写,展示丰富多彩的长沙形象及其现代长沙的精神风貌。两书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构成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长沙城与人》内容试读

论长沙:城与人

“万里长沙沙万里”,提到长沙,你就会想起那长长的一望无际的白沙。据说长沙得名于万里沙祠。晋阚马因著《十三州志》云: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沙祠者,祭礼沙土之神也。有的说,“长沙”指的是天上的星星。二十

八宿中的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长沙”,所以长沙又被称为“星沙”、“星城”。

星辰闪耀,长沙也就给了人无限辽阔的想象。“天浮湘水阔,树入楚山低。”(明刘宪《发长沙》)万里长沙,寥阔江天,引人浮想联翩。

长沙也是妖娆的,“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翩若兰苕翠,婉若游龙举”(唐代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二首》),长沙就如同那“南国佳人”,春夏秋冬,四时风景,如诗如画。

长沙更是厚重的,吾道南来,岳麓一脉,衡云湘水有斯文,贯穿起一代代的才人,也使长沙成了湖湘文化的中心。

长沙又是悲壮的。屈贾之乡,古代流寓长沙的,多为遭贬之人。长沙也历经劫难。金兵屠城,元军破城,太平军围城,现代焦

001

店沙:城与人

CHANGSHA CHENG YU REN

土抗战,文夕大火,长沙以其永不屈服的斗志,一次次完成自己的凤凰涅槃。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长沙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洲城,展现这个城市的秀美,显露这个城市的品格,也昭示着一种精神。

长沙的品格,首先跟山有关。这山,当然首推岳麓山。

20世纪初,一个叫宇野哲人的日本人,登上岳麓山顶的云麓宫,俯瞰长沙:

书院之连,水陆洲之烟树,长沙之千门万户,悉在脚底。宫之后园,有望湘亭,立于亭上,湘水湘山,尽收双眸之中,使人不觉大呼快哉。予谓长沙之景在湘江,不登岳麓山,则不足以语长沙。

这段文字,出自宇野哲人的《长沙纪行》。一个外国人,第一次来长沙,凭他的直觉,就把握了长沙这个城市的脉搏。

岳麓山不高,海拔300米。岳麓山也不奇,无险可倚。但它作为南岳七十二峰之尾,位湘水一侧,“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统领山水洲城。

岳麓山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的人文底蕴。岳麓书院、爱晚亭、清风峡、白鹤泉、麓山古寺、禹王碑、云麓宫…随便一处地方,便是一段历史、一番故事、一种文化。禹王碑里,有着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岳麓书院、麓山古寺、云麓宫,从岳麓山底,迤逦而上。岳麓书院“地接衡湘”,“学宗邹鲁”,修儒家心性之学,“学达性天”,成“道南正脉”。而作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麓山古寺,钟声远播,佛相庄严,以另外一种方式点化苍生,济世救民。而云麓宫,居岳麓山顶,接缥缈之云气,“对云绝顶犹为

002

论长沙:城与人

麓,求道安心即是宫”,更有了中国道家的一份旷达与安然。儒、佛、道,共守着一座山,就这样并行不悖,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岳麓山是人文学术荟萃之地,是宗教圣地,也是无数英雄的魂归之所。辛亥革命志士、抗日英烈、人民革命烈士、文化教育名流…生前叱咤风云,建立丰功伟业,身后,归葬岳麓,便成了一种荣誉,一种象征。就像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天华,以《猛回头》、《警世钟》试图唤醒国民,甚至不惜以蹈海之举,明报国之志。有人挽以联云:

骇浪惊涛,先生去矣,枪林弹雨,吾辈为之,为其易,为其难,惟死可生生可死。

衡云湘树,魂兮归来,沅芷澧兰,人如可作,同此心,同此理,以歌当哭哭当歌。

魂兮归来,岳麓山便成了其长眠之所。

青山有幸埋忠骨。那些前赴后继,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寻求济民救国之道的英烈们,他们构成了岳麓山之魂,某种意义上便代表了长沙的精神。

“闻道吾山胜,寻幽一揽奇”。围绕岳麓山,绵延开去,大大小小的山峰,环伺长沙。它们各具特点,山高水长、峰林竞秀的大围山,神、奇、幽、秀的道吾山,云雾长封钟灵秀的黑糜峰,万佛灵山、禅宗祖庭的沩山,五福寺院聚一地的芙蓉山,还有风光秀丽的大王山,比岳麓山高但自居卑处仰岳的谷山…它们以独具个性的风景与人文底蕴,成为长沙的风景,也昭示着各自的品格与魅力。

一座城市,没有水,就没有灵气。

所幸长沙有湘江,有湘江的支流浏阳河、沩水、捞刀河、靳

003

告沙:城与人

CHANGSHA CHENG YU REN

江…它们纵横交错,成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而湘江,不止是长沙的,也是湖南的。

说起湖南,就会想到“三湘四水”。“四水”即人人熟知的湘、资、沅、澧。而说到“三湘”,就有不同的说法了。有说是湘北、湘中、湘南。而清代王文清《湘水记》中称:

潇湘、蒸湘、沅湘,三水皆纬流,而经之者湘水也。湘源出阳朔,至永州,潇水入焉,曰“潇湘”;至衡州,蒸水来会,曰“蒸湘”;卒与沅水合于沅江,曰“沅湘”。此三湘之所由名也。

潇湘、蒸湘、沅湘,之谓“三湘”,这成了更通行的说法。他们都与湘江有关。于是,湘江成了湖南的母亲河。

而湖南有时直接被称为潇湘。“潇”即潇水,“湘”自然是湘江。湘江的源头,传统的说法,正源是广西兴安县白石乡的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而据专家考证,河源应为潇水,它发端于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的野狗岭,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以河长、流域面积还是径流量论,潇水都应该是湘江之正源。

潇湘一路北去,经衡阳、株洲、湘潭,流经长沙,汇入洞庭湖。它流经长沙市境约25公里,在境内西接靳江、沩水,东纳浏阳河、捞刀河,贯穿起长沙的一部长长的历史。清代张璨《湘江吊古赋》云:

窃以为斯地也,自有天地,几历沧桑。太初荒忽,断自虞唐。则有露坛月馆,玉字金相。宝瓮浮来,传重华之膺运;元彝梦去,卜文命之克昌。此帝王之盛轨,而简册之辉煌也。…至若历数形胜,细举兴亡。子弟长沙,孙文台(孙坚)横戈之地;忠贤晋室,陶士行(陶侃)建节之场。是皆磊磊落落,炳炳娘娘。名悬霄汉,烈若旃常。岂与夫白鹿潭露,鹅管山霜,悼无传于异代,同灭没于荒疆哉?若其电掣烟高,导文澜于屈贾;天心月窟,衍道脉于朱

004

绪论长沙:城与人

张。搔首楼头,杜陵之物色未杳;挥毫池畔,褚公之墨渖犹芳。浯溪磨崖之俊伟,红亭石鼓之铿锵。莫不传流风于琬琰,挹盛事与缥缃。气挟江山之助,名争日月之光。固斯文之一致,等万古而齐量。

山水洲城,水是其灵魂。湘江也直接参与到长沙人的生活中,与长沙人的生活与精神息息相关。何立伟写《湘水亲亲》,说小时候在湘江边玩耍,“那河水在天底下闪闪亮亮,仿佛是本命年里藏在腰间的绸带,亲得系住了我的一生,亲到了命里头。”他有太多太多的关于这条河水的记忆,他在许多文字里都写到她:

我的文字就像是我的手,轻轻抚摸着我脑子里头的那条湘江河。我把她写得尽量地美。是因为她不只是流淌在我们城市的河床上,她还流淌在我的悠长的生命回忆里。只有回忆,才能把许多的事情沉淀净化,让它呈现出最精致最玲珑的轮廓来。

一个人在水边上生长,水就流在他的血脉里了。为什么沈从文的小说里有那么多关于水的一往情深的描写呢?为什么潭盾要创作《永恒的水》呢?我想,没有别的什么解释,就是因为他们是在水边上生长的。不管走到哪里,故乡之水都会沸腾在他的血管里,变成天籁,变成圣音,变成生存之上的一道诗意的彩虹。

学者黄稼辉,也写过一篇关于湘江的文字:

早就想来看看,橘子洲头的湘江,但总是少了一份情趣,一则,湘江的品性是天生注定的,她很刚毅;二则,白丁出身的我,少了一份书香门第的文人气,难以多愁善感。但今夜的湘江之行,却改变了我的想法,也重温了文人的旧梦。

不敢游湘江,这是源于中国的文人故事。湘江北去,西侧是衡岳七十二峰之尾的岳麓山,此山不高,但有着数不尽的灵气。单是

一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就可以写出一部厚厚的

005

表沙:城与人

CHANGSHA CHENG YU REN

中国文化史来;单是在岳麓书院读过书的学子生员,就可以搅动中国的历史风云。“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这都与岳麓书院有关。千年的书院,千年的书院学子,承载的是千年的历史沧桑。

但我终于约伴同来,带着少年的意气,夜泊湘江。“不废江河万古流”,有谁,以带病之身,从千里之外的福建,涉水跋山三月余,只缘夜渡湘江,好在清晨的书院里,讲讲自己“存天理而灭人欲”的困惑,那是被皇帝封为当代“圣人”的朱熹;有谁,离开自己的讲席,那皇帝赐封的书院的讲席,扶着多病的朱夫子,来到湘江边,一叶扁舟,一壶浊酒,一弯新月,以尽自己的地主之谊,那是张栻,岳麓书院的山长。多年过后,“朱张渡”成了湘江两岸人们挥之不去的心理地名。我想,只要有“朱张渡”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人在这里启航,走上人生的征程,只要有“朱张渡”的存在,湖湘学者就会有存在的勇气。又一个八百年过去,湘江依旧,书院依旧,橘子洲头依旧。湖南的一个小山沟里,走出了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他是毛泽东,他在“朱张渡”边的一间学舍,夜游湘江,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于1916年在湘江边创办了《湘江评论》、《新湖南》,他是一个“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湖湘书生,他是一个秉承屈原“问天”精神的“问地”学子。屈原的“问天”精神造就了楚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内在气质,毛泽东的“问地”情怀,将湖湘子弟敢为人先的气概传播九州乃至世界各地,让世人记住了湖湘,也将感谢湖湘。

今夜,我们要游湘江,我们要回到八百年前,我们要去找找“朱张渡”,找找使湖湘子弟不再野蛮,而具有心怀天下大志的那两位思想者。因为湖湘人知道,只有自朱熹以来,湖南人才敢和中原人一样谈论天下,天下也不再是中州的天下,而是包括南蛮之地的湖湘人的天下。今夜,让我们夜泊湘江吧,夜泊“朱张渡”边的湘江,就在橘子洲头。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