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中医诊疗规律研究》焦宏官,丁然,吕冰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肝病中医诊疗规律研究》

【作 者】焦宏官,丁然,吕冰清
【页 数】 242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22.07
【ISBN号】978-7-5189-8871-6
【价 格】58.00
【分 类】肝病(中医)-中医治疗法
【参考文献】 焦宏官,丁然,吕冰清. 肝病中医诊疗规律研究.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2.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肝病中医诊疗规律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在上篇部分对以上各类肝系疾病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常见临证类型、诊治方法及相关名家医案进行整理介绍。中篇阐述肝病常见证型的证治规律。下篇总结了临床常见疾病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疗规律。该书对肝系病证的常见疾病及常见证型的中医诊疗规律进行探讨,并以常见疾病病毒性肝炎为例,全面探讨其中医诊疗规律。

《肝病中医诊疗规律研究》内容试读

上篇冒

肝系病证各论

第一章胁痛心

痛。《证治准绳》治疗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时,投以补肝汤。以上皆是对于胁痛的基本病位在肝胆,而肝胆布两胁,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肝胆,因此治法以治肝胆为主的发展与继承。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中用“两胁刺痛”描述。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当分“外感胁痛”和“内伤胁痛”。《周慎斋遗书》有左右胁痛不同的治法,其言左胁属肝主升属血,右胁属肺主降属气。而左胁痛为肝气有余,火郁血凝,以小柴胡泄肝气,四物汤和肝血;右胁痛为肺气不降,气滞血凝,以乌药、青皮、陈皮调气,芍药、肉桂和血。又说左胁痛治疗宜升提,“枳实、川芍各五钱,炙甘草二钱,共末,酒调下”。右胁痛治疗宜降气,“枳壳、桂心各四钱,姜黄四钱,炙甘草二钱,共末,姜、枣汤下”。《医宗金鉴》论胁痛也分左为瘀留血,治宜枳芍散等:右为痰气饮,疗以枳橘散等。《临证指南医案·胁痛》对胁痛之属久病入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遣药,颇为实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类证治裁·胁痛》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论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病因病机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其具体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一)病因

1.肝气郁结

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气郁结胁痛,日久有化火、伤阴、瘀血之变。故《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又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胠胁肋痛。”

5

肝病中医诊疗规律研究

2.瘀血阻络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郁气滞日久可以及血,引起血行不畅而瘀血停留,或因外伤负重、跌仆闪挫,致胁肋受伤,恶血不化,瘀血阻滞胁络,不通则痛,而成胁痛。故《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日:“久病在络,气血皆室。”《类证治裁·胁痛》谓:“血瘀者,跌仆闪挫,恶血停留,按之痛甚。”

3.湿热蕴结

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胁满痛。”《证治汇补·胁痛》也曾谓胁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

4.劳倦内伤

素体肾虚,或久病耗伤,或劳欲过度,均可使精血亏损,导致水不涵木,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而成胁痛。正如《金匮翼·胁痛统论》所说:“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

(二)病机

1.发病

胁痛实证者,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进而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胁痛虚证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继而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所致胁痛。

2.病位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

3.病性

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或虚实夹杂为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

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而后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气血阴阳演化之中,由肝胆而及脾胃,进而及肝肾、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