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家长》吴苾雯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三家长》

【作 者】吴苾雯著
【页 数】 294
【出版社】 北京:作家出版社 , 2003.01
【ISBN号】7-5063-2521-7
【价 格】17.00
【分 类】报告文学-中国-当代
【参考文献】 吴苾雯著. 高三家长.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3.01.

图书目录:

《高三家长》内容提要:

本书记录了一批刚走过高三的家长,他们如履薄冰的心路历程、有喜有忧的成败得失、饱含血泪的真情忠告,这些切身体验将会给正在或即将要做高三的家长的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高三家长》内容试读

第一章走进高三

一、高考大“移民”

太阳白晃晃的,烤得人七窍生烟,周建设吃力地踩着自行车,汗水像蚯蚓一样爬了一脸。

儿子今天上午的考试一直揪着他的心,考得好,儿子就能留在这所北京市的重点中学,如果考得不好…他不愿想下去。

儿子借读的这所中学是一所很有名的重点中学,当初为了能让儿子进这所中学借读,他没少求人。进去后才发现,在这所学校借读的学生有近百人,有本市的,也有外地的,这些学生的学籍都不在本校,高考时,外地学生必须回自己户口所在地考试。周建设的儿子小铉与这些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他有北京市户口,是刚刚才办下来的。但他的学籍在山东,他一直生活在那里,先是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后来爸爸妈妈来北京了,他就和姥姥姥爷在一起。他对爸爸妈妈的记忆几乎都是10岁以前的。

1995年,在山东某商业银行业务处任处长的周建设被借调到

第一章走进高三

北京总行。

第二年,妻子也辞职到了北京,并在一家企业找了一份临时工。妻子来后,他们租了一间房子,有了一个临时的家。也是在这时,周建设动了想调进北京的念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儿子。

山东是高考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达30多万人,而算上大专总录取率也只有50%左右,所以竞争异常激烈,录取分数线每年在全国居高不下。2001年,省里划定的重点大学录取线超过了600分,而且省内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录取分数线。儿子户口在青岛,青岛的分数线比济南要高出二三十分,在那里考大学竞争更加激烈。对这个政策老百姓有议论:“凭什么济南的分数要比青岛的低?”这种议论甚至搬上了报纸,可是有人回应说:“这还不是学的北京,凭什么北京的学生考400多分就能上重点大学。”

2001年,某家中央大报将各省市录取分数线公之于众,山东省第一批重点院校录取线比北京要高出100多分。这年高考前后,公平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北京、上海成为关注焦点。外地人认为北京人占了便宜,不但沾了首都的光,也沾了高校资源丰富的光,就因为北京高校资源丰富,北京的孩子考大学就容易,十个人里有七八个能上大学。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愤愤不平,有人出来说:“咱北京的孩子别看分数低,可素质高。”这更招来一阵猛烈的板儿砖。去年9月,北京市对外宣布:2002年,北京市高考将自主命题。嫉妒的、愤愤不平的、抨击的,全都傻眼了,人家不跟你玩一个游戏了,跟你的游戏规则不一样了,你还说啥?

如果不是家里有一个也即将要高考的孩子,周建设也许不会

高二

去关心录取分数线的问题,不会去关心公不公平的问题。儿子上的是一所重点中学,他的成绩不算好也不算坏,上个大学估计没问题,但要想进重点大学还有点儿悬。

虽然借调到北京,但在北京落户,周建设倒真没想过,分行的两位副行长在一两年内将先后退休,他这个重点业务处的处长接副行长的位置似乎顺理成章。再说,他也没党得北京有什么好,这里,局级干部一抓一大把,当个局长,也得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所以他当时的想法是,好好干半年,给领导留个好印象。

努力进京的目标最初是由妻子提出来的,她对丈夫说:“咱小铉要是在北京参加高考,没准儿能进清华。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努力,为了儿子。”这话说了没多久,妻子悄悄把在银行的一份好工作辞了,亲自到北京来了,大有破釜沉舟的架势。

为了有个北京户口,周建设拼命努力工作,希望得到领导的赏识。因为对他来说这是惟一的途径。说起当初的动机,周建设苦笑着摇摇头说:“这动机不高尚,很卑微,但却是真实的。”

认识周建设的人都说他能于而且踏实,可能正由于这个优点,他的借调期从半年延长到一年,一年又延长到两年,可是领导一直不提调动的事。妻子有点沉不住气了说:“你不能只知道埋头干活呀,也要多去领导家走动走动。”周建设倒也不是那种死板的人,他只是觉得提这个问题得看准机会。

1998年,银行开始清理呆账,总行决定抽调部分业务骨干组成清理小组,周建设是领导考虑的第一个人选。由于清理小组组长由一位副行长兼任,具体领导工作其实都落在担任副组长的周建设肩上。工作紧张而又忙碌,几年里,周建设几乎没休过星期

第一章走进高三

天。他说,清理呆账工作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但工作成效是显著的,清理工作不但得到总行表扬,还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肯定。

2002年元月,是周建设借调到北京的第七个年头。由于他工作表现出色,总行破例为他申请到了全家户口进京指标。周建设说,那天我从北京市公安局拿到户口迁人证时,真是百感交集。记起有一年回家过年,儿子见了我很陌生地看着我说:“爸,你再不回来,我都快不记得你长什么样儿了。”我听了差一点就掉了眼泪。如果不是为了儿子,也许我早就打了退堂鼓。当我终于拿到了那个想了多年、等了多年的户口本儿时,我在心里默默地说:“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儿子终于是北京人了。”

办完了户口,周建设马上着手为儿子联系转学的事。他将北京市的重点中学摸了个遍,四中当然好,可是门难进,即使拿个

十万八万的赞助费,人家学校也不收。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还有101中学在北京都是首屈一指的好学校,可是周建设托关系找上门也都一一婉拒。一定要让儿子上一所市重点中学,周建设又辗转托了很多关系,最后还是一位老领导出面,终于找到了儿子现在借读的这所市重点中学。虽然他对校长说儿子在山东上的是重点中学,说儿子如果进了这所学校高考时不会成为分母、拖学校的后腿,但校长告诉他,在不能确认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时,只能办借读,两个月后参加高二期末考试,如果总成绩能进年级前一百名,学校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

有人告诉他,这已经是很给面子了,能进这所学校的学生谁不是过五关斩六将才进来的,就是那些借读的学生也不是说谁想进就可以进的,除了要交数目不小的借读费,还得有关系。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