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英语全学年》北京科文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张铁城执笔|(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三英语全学年》

【作 者】北京科文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张铁城执笔
【丛书名】同步导学与测试
【出版社】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 1999.07
【ISBN号】7-80043-809-0
【价 格】8.00
【分 类】课程-高中-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北京科文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张铁城执笔. 高三英语全学年.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1999.07.

图书目录:

《高三英语全学年》内容提要:

《高三英语全学年》内容试读

第五册第一单元议论文

本单元包括:《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学法启示

这一单元的议论文是三篇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议论文的一个重要品类,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价的文章。学习这一单元课文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写法,从而掌握文学评论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

一篇文学评论首先要有独到的论点。作者要把自己对评论对象的评价以及相关的研究结果表述出来,供人们研究、讨论和借鉴。好的文学评论的论点是新颖而深刻的,是对前人的超越或旧有领域的拓扩。例如茅盾先生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就对长篇古典名著《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提出了独到精辟的见解。评论认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人物描写最大的一个特点。这显然比传统的“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更科学、更深刻、更符合实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了使自己的论点具有说服力,文学评论还需要具体深刻的论证。文学评论的论证不同于其他议论文的特点是:侧重“就事论事”,即对评论对象本身进行评论,而不注重“借题发挥”;侧重选取典型例子具体剖析,而不注重空谈理论。《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自始至终扣住林冲、杨志、鲁达这一组有代表性的人物,对典型事例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文学评论要有适应于论证的合理结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先谈人物,再谈结构。论析《水浒》人物的两个特点:前一点为主,层层推进,最后点明;后一点为辅,先提观点,再作剖析。合理中见出变化。

1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采用纵横有机结合的结构展开论证。从纵向看,文章依据中国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介绍评析;从横向看,文章阐析了我国小说发展的四条规律。评论前半部分着重谈历程,后半部分侧重谈规律,但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章在谈历程时,贯穿了规律;在讲规律时,体现着历程。二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严密的有机结构。

上述三点构成一篇文学评论的三个要素,把握这三个要素是读这一类议论文最重要的。

文学评论是文艺评论的主要分支,文艺评论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社科类读物的主要文本。《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在选材及行文脉络上都极靠近高考阅读文本。《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则同时还具有古典诗词鉴赏方面的示范意义。

三篇文学评论在表达上各具特色。《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在举例时,对作品的复述扼要而生动,议论精当而有分寸,二者有机地结合为

一体。《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大题小作,论证中引述史实极为简洁,相关的评论又极精当。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笔触细腻,分析精确;全文结构上又很平实规范,构思谨严,章法老到。

能力训练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1.阅读《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的一个长句,完成(1)

(2)题。

这一则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如说图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但是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虽然它这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

(1)句中加点的“这说法”指的是

A.杜撰来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

B.创作方法中显然附会的地方

C.杜撰方法中强调的朝夕揣摩

D.《宣和遗事》中的部分真理

2

(2)这个长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笔记对施耐庵创作方法的说法是杜撰的

B.笔记中有一部分内容来自《宣和遗事》

C.笔记中强调朝夕揣摩的那部分是正确的

D.笔记中强调的朝夕揣摩,有小部分正确

2.阅读《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第六、七段,完成(1)一(5)题。

(1)《水浒》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不超过20字)答:《水浒》是■结构。

(2)文中举“林冲比武”为例,为了证明《水浒》的什么特点?(限50字以内,用完整语句回答)

答:为了证明

的特点。

(3)文中举吴用“软取”生辰纲的例子,为了证明《水浒》的什么特点?(限50字以内,用完整语句回答)

答:为了证明

的特点。

(4)“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这“主眼”指的是哪个情节?(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回答)

答:“主眼”指的是

这一情节。

(5)在节选的第七段中找到下面四个论据,其中论证的对象不同于另外三项的一项是

(

A.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一个大段落,但不是顶点。

B.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

C.就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光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半

假。

D.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划出来了。

3.对《水浒》的人物描写,传统的说法是什么?课文中阐析的看法是什么?这看法是怎样一步步推出的?

3

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1)一(2)题。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1)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小说在发展历程上是一样的

B.神话传说是中国小说的实源,寓言等是虚的源

C.神话写神,小说写人,所以二者有着源流关系

D.神话和传说没有确切分界,小说以它们为开端

(2)神话和传说有什么共同特点?(限20个字以内)》答:神话和传说的共同特点是

2.对课文第二段中一个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A.文人思想的发展开阔是唐代文化中出现的新的东西

B.传奇小说是唐代文人思想发展、开阔中的必然产物

C.《长恨歌》《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唐传奇小说

D.《长恨歌传》《李娃传》是依照《长恨歌》创作而成

3.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1)一(2)题。

(1)我国最初的小说有什么特点?(限15字以内)》答:特点是

(2)作者举什么例子,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限25字以内)答:

4.阅读课文第四段,回答(1)一(2)题。

(1)由这一段看,文学作品成功的规律是什么?(限15字以内)

4

答:规律是

(2)说“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有什么理论根据?请联系上下文回答。(限30字以内)

答:理论根据是

5.阅读课文五、六段,完成(1)一(4)题。

(1)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源头是

。(限4字以内)

2)“随之兴起”中的“之”指代的是

(限8

字以内)

(3)话本小说、演义小说与说书艺术的共同点是什么?与专供阅读的小说有什么不同点?

答:与说书艺术的共同点是

(限25字以内)而专供阅读的小说则。(限15字以内)

(4)就创作和内容而言,《金瓶梅》《红楼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这种区别反映出什么问题?

答:

6.阅读课文第十段,完成(1)一(3)题。

(1)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

B.志怪小说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

C.唐代小说向民间学习,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

D.演义小说的艺术成就源于民间创作高于民间创作

(2)仅从文字意义分析,下列著作中与“民间”具有大体相同关系的是

①《诗经》,②《穆天子传》,③《李娃传》,④《水浒传》

(3)文段结末说的“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指的是

。(限30字以内)》

7.阅读课文十一至十三段,完成(1)一(4)题。

(1)民间文学和史传文学的不同特点主要是什么?答:民间文学的特点是

史传文学

5

的特点是

。(各限20字以内)

(2)受史传文学影响,古典小说取得了什么发展?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在

方面取得发展,具体表现在

d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表现了《水浒传》在

方面有

和两个特点。

(4)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三项是

(

A.史传文学采取实录态度写人,所以在史传文学里,人的好坏无法

区分。

B.古典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长处,改进了民间文学描写人物上的

不足。

C.民间文学、史传文学是中国小说的两个阶段,它们一个是源,一

个是流。

D.中国古代小说分别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流派之中,接受了双重

影响。

E.《长恨歌传》写唐明皇的腐朽,又写他执着的爱情,可见史传的

痕迹。

F.《水浒传》是第一部以“实录”态度写人的作品,具有开创性的

意义。

G.《儒林外史》未受到明代士大夫青睐,是在写人艺术上逊于《水

浒传》。

三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1.阅读课文对《忆江南》第一首分析、评价的段落,完成(1)一

(2)题。

(1)对《忆江南·江南好》中的典型情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江花、江水给诗人印象最深,所以只写春天的江水、江花。

B.因为鲜红是很多诗人对江花的共识,碧绿也见出了春江的特色。

C.因为鲜红、碧绿与诗人在北方所见的黯淡昏黄形成鲜明的对照。

D.因为对江花、江水的描写包含着流动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暗示性。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