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主题班会设计》张鲁川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主题班会设计》

【作 者】张鲁川著
【页 数】 232
【出版社】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2021.03
【ISBN号】978-7-5672-3474-1
【价 格】55.00
【参考文献】 张鲁川著. 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主题班会设计.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21.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主题班会设计》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对中小学主题班会1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的思考,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三个章节,是对主题班会的定位、主要形式、理论基础、班会主题、设计北京、班会目标、实施模式和策略等方面进行的理论探讨,以澄清当前主题班会在认识和实践中的种种误区;第二部分是第四章,围绕主题班会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共选取了10个主题班会案例,每个案例均包含对主题的解读、一份实施过的真实完整的教案、学生对本班会的感受以及专家对教案的分析、点评和建议。

《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主题班会设计》内容试读

。本第一章主题班会的定位1

第一章

主题班会的定位

作为班主任建班育人的重要载体,班会对于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之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目前,我国有400多万个班主任。在强调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今天,班会的设计与实施也成为考察班主任基本功和专业性的重要内容。不同于一般的班主任教育活动,由于主题班会拥有较为明确的时间、空间,可以集中体现出班主任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许多教育行政部门也将主题班会设计列为市级、省级甚至更高级别(长三角、京津冀等)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评选内容,以作为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此外,班主任的各级评优和德育职称的晋级也都把主题班会作为重要的考核和评审内容。

遗憾的是,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一线教师都很重视班会,但官方文件并没有对班会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做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基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的高质量班会研究也同样阙如,基本是“见仁见智”。因此,目前,在学理方面对班会的认识仍比较模糊,在评价方面也缺乏公认的标准,体现在实践中则呈现出比较混乱的状态。专家们各说各的,并以自己的喜好进行评价,产生了不同的专家对同一份班会方案的评价大相径庭的现象。一线班主任则更加无所适从,对“班会是班主任主持还是学生主持?”“班会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还是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班会、主题班会、主题班队会、班会课、主题教育课,到底班会是什么?”等基本问题普遍存在着困惑,感到“现在越来越没有方向了”。

江晓原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某次演讲中指出:“我们以前的思维习惯,是只关注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而把根本问题(要不要探索)忽略不管。”[1]笔者深以为然。我们中小学的班会也是如此。当我们热热闹闹地开着班会,并绞尽脑汁迎合专家和不断“创新”的同时,我们可曾想过班会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开班会?班主任在班会中应该是何种角

[1]江晓原,霍金“站队”的意义[N],文汇报,2011-03-14.1

2

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主题班会设什

色?如果我们不对“为什么”等根本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而只对“如何”感兴趣,干脆利落地把问题从形而上降到形而下,始终在工具理性层面上处理一些技术性问题,作为建班育人主阵地的班会将会逐渐疏离其本原,并最终消解其自身存在的依据,真正成为必要时装点门面,平时可以随便占用的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

所以本章的主要任务是梳理目前不同研究者对“班会”的主要观点,了解他们的主张及其依据,并对其中的不可周延之处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尝试在两个层面(学理和实践)、三个维度(班会的历史沿革、班主任的职责和学校课程设置)对班会进行合理定位。

第一节班会研究述评

些学者和班主任分别从学理和实践层面对班会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但是观点分歧比较大。下面笔者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对班会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

一、关于班会的形态

根据班会的实存状态和文献检索,目前对班会形态的理解有“课”“会”“活动”“课程”四种(一)班会作为“课”

将班会视为“课”的观点认为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任务和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班主任作为执教者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将班会视为“课”是当前中小学最主流的看法和做法。班会也成了“主题班会”的简称。目前,一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笔试环节的主题班会方案都是以“课”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和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要求保证班会的时间,并将班会纳入课表,因此,班会现在也常被称为“班会课”。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对班会没有明确的要求,很多地方的班会变成了“春晚”,表演化、娱乐化趋势明显,如沈景娟认为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教育主题,班主任与学生共同设计表现形式、表达方式,通过班主任指导,由学生表演的一种活动”[1门。

以上海为例,鉴于班会中存在的娱乐化倾向,为了凸显班会的教育性

[1]沈景娟.主题班会与素质教育[J].中国治金教育,2000(1)

+小第一章主题班会的定位马■3

功能,21世纪初,“主题教育课”成为班会的主流。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副会长、德育特级教师陈镇虎认为,“主题教育课”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为主导,以班级为单位,围绕某一个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道德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道德交往、激发道德反应、获得道德体验、促进道德发展的德育课。有意义的价值引领是其核心功能。也有一个区将班会称为“主题谈话课”,主要针对传统班会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的弊端,倡导班主任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道德对话,以增强班会的教育实效。

将班会作为“课”是对传统班会教育性缺失的反动,但问题是我们如何将之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政治学科进行区分。特别是在政治课统一为“道德与法治”课的当下,如何凸显同样作为德育主渠道的班会的独特价值。

(二)班会作为“会”

将班会作为“会”的观点,首先顾名思义,认为班“会”不是班“课”,班会就是“会”。“班级作为一种组织,需要进行组织建设,比如,开展班干部民主选举和民主评议、进行班级事务的商讨等等,班级组织建设需要有专门的时段,这就是设置‘班会’的主观依据。”[1]有研究者从会议角度把班会课分为好消息会、畅所欲言会、感激会、表扬会、定计划会、定制度会、制度评价会、反馈会、学习体会会、学生作品展览会、解决问题会、改进教师(室)布置会、偶发事件会、概念会等。「2]该观点又分为两类,一类强调班会是“会”不是“课”,认为“会”是开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课”是上的,为了育人。另一类将“会”作为班会的一种形式。丁如许将班会的常见形态分为三类:班级会议、班级活动和主题教育课。他认为班级会议“可以分为班级例会和班级大会。所谓班级例会,就是班级日常例行的会议。主要就学校的工作进行布置,就班级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所谓班级大会,就是班级重大会议…有点类似我们政治生活中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对班级重大事务进行讨论”[3]。对此,笔者曾提出过不同意见。丁老师把班级会议分为布置工作和讨论班级存在问题的“班级例会”和讨论班级重大事务的“班级大会”。其实,“会议”的定义并没有这么复杂:会有“聚合,合

[1]马兰霞.主题班会功能定位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

[2]杨俊,李宁,班主任应注重班会类型的多样性[J].教学与管理,2003(10)

[3]丁如许,班会课:班主任不容忽视的重要一课[J].思想理论教育,2011(6)

基子学生价值认同的主题班会设计

拢”之意:议是“商量,讨论”的意思。“会”“议”合用,即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务实)或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务虚)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以此来看,“布置工作”是单向的,不需要讨论,班级例会也就没有必要利用师生共在的班会召开,发个通知就行。而对于讨论班级重大事务的“班级大会”,丁老师认为类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先,丁老师混淆了代议制和普议制的区别。班级就几十个人,没必要像人民代表大会一样采用代议制,而且既然是班会,班主任也无权把多数学生排除在班会之外。所以“班级大会”除了要讨论班级重大事务外更重要的是要全体学生参与,并且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对班级公共事务的讨论权和决议权。此外,何谓“班级重大事务”?是否“重大事务”都需要全班讨论?比如,班级出现了较大的安全事故,但责任明确,这是否需要讨论?可见,班级会议的讨论对象应该是“需要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决策的班级公共事务”。

马兰霞主张“班会”是一种班级会议。但为了不过于与传统班会决裂,她将班会分为“教育性班会”和“事务性班会”两类,认为“教育性班会”是以解决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为主的班会,如主题班会等,其内容是有明确的是非标准的,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班主任明确的价值传递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是“课”;“事务性班会”是解决班级管理事务的班会,如班级大会、班级例会等,其内容没有绝对标准,班主任要尊重每位学生的观点,而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去左右学生。最后结果全看班级大多数人的意见如何,只要达成“共识”即可,所以是“会”。[1门

尽管将班会作为“会”的观点尚未成为实践的主流,但“班级会议”也应该是班会的应有之义,同时,“会”也是目前学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

一种形态。问题是,作为一种教育形态,班会的教育性体现在哪里?仅仅在于处理班级事务吗?如果这样的话,它与成人世界的会议有何不同?

(三)班会作为“活动”

在认为班会是一种“活动”的研究者看来,班会应该是由班主任指导,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和参与的,形式多样、丰富生动、寓教于乐的一系列活动。如果说在一些班会的公开展示或竞赛中,班会更多的是一种“课”的形式,那么中小学日常的班会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活动”形态。其原因在于目前各级各类班主任竞赛都要求班主任设计一个班会方案,以此来评价班主任的育德能力过程,因此,班会更像“课”;而日常的班会,除了少数意识到班会作为一种集体教育的重要价值的班主任之

[1]马兰霞,主题班会功能定位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

第一章主题班会的定位■5

外,大多数班主任由于工作繁忙,很少亲自设计,而是交给班委来筹划组织和实施,班主任只是参与班会的实施过程,因此,班会就更为符合“活动”形态。

从教师角度看,由于“活动”形态所受的限制最小,所以班主任在实践中可谓百花齐放,创意不断。张锐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从活动角度将当下中小学班会课划分为模拟扮演式、咨询答疑式、专题报告式、节日纪念式、现场体验式、经验交流式、成果汇报式、才能展示式、专题辩论式、实话实说式、娱乐表演式、总结归纳式等[1],共12种形式。李银德根据班主任的指导方式,将班会活动的形式分成讲述式、讲座式、实践式。迟希新依据活动的类型将主题班会分成体验型、讨论型、表演型、叙事型和综合型几类,从主题上可分为日常主题、政治主题、阶段性主题、节日性主题和偶发性主题。张克龙考虑到不同层次道德水平的学生,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为基准,将班会活动分成合作式、思辨式、体验式及讨论式等。

从学生角度看,“活动”也是最受他们喜欢的一种班会形态。华东师范大学的白芸曾做过一个对一所高中主题班会的教育人种志考察,具体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各个班级的主题班会进行观察,并运用访谈法对老师和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和团体访谈。从访谈结果看,学校的班会主要是传达学校的各种通知和安排,由班主任或班干部总结一周以来班级里的情况,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开展班级活动等,如果没有什么事,就安排学生上自习。这个结果应该说代表了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班会的现状。白芸从对很多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得知,大多数学生认为,班会是以班主任絮叨说教为主的枯燥乏味的时段,因此他们往往偷着闭目养神或神游四方。在几次学生座谈会和团体访谈中,白芸发现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表达了自己对目前学校生活的观点,即“枯燥乏味”,其一致程度令她吃惊。学生们大多比较渴望组织生动活泼的班会。他们对于个别班级在班主任带动下开展的才艺展示、联欢会等形式的主题班会非常羡慕和向往,因为这是他们在异常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名正言顺”的“娱乐”机会。学生们希望研究者向班主任提出建议,将班会组织成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使学生能放松和愉悦身心。[2]

班会作为“活动”形态,不仅有观点和实践的支持,还有官方文件的确认。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

[1]张锐.主题班会形式综述[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5(4)

[2]白芸,对一所高中主题班会的教育人种志考察[J].基础教育,2008(9).1

6

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主题班会设计

定》)对班主任职责有如下描述:“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1]显然,《规定》中将班会作为“班级活动”,这点毋庸置喙。问题是,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区别在哪里?我们在上述表述中无法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但仍可以从中得出两个结论:第一,班会和其他教育形式一起并称为“班级活动”,而非“班级活动是班会众多形式中的一种”;第二,班会和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是并列关系,即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不属于班会范畴。如此,无论是按照活动形式划分的娱乐表演,还是按照活动的类型划分的体验型、表演型活动,都混淆了班会和其他班级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

(四)班会作为“课程”

该种观点其实仍然是将班会视为“活动”,不同之处在于将班会视为“课程”主要是针对班会内容的随意性而言的,主张班会应该注重计划性、整体性、系列性的课程化设计,形成学校班会的校本课程体系。

丁如许主张各个学段的班会都应该形成系列化的目录。以下列举他为初二和高一年级(上学期)制定的班会目录。

迈好青春第一步(初二上学期)

青春,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青春期知识讲座)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劳动模范报告)伟大的时代召唤着青年

(家长与学生座谈)

十四岁,奋飞的起点

(介绍我心中的英雄)

在建设祖国的行列中

(走访青年先锋岗)

青春在边陲闪光

(与边防战士通信)

最美好的青春乐章

(音乐欣赏)

练就我们强健的体魄

(青春杯体育竞赛)

爸爸妈妈,你们听我说

(学生与家长谈心)

十四岁,新的高度

(14岁集体生日庆典)】

高擎理想的火炬(高一上学期)

在新的起跑线上

(交流新学期计划)

高中生活应当这样起航

(班主任老师指导)】

百行百业状元郎

(新闻人物特写报告)

“人才成长百例”的思考(实话实说)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教基一〔2009)12号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