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生活化主题STEM课程建构》张彩琴|(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学科学生活化主题STEM课程建构》

【作 者】张彩琴
【页 数】 226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22.06
【ISBN号】978-7-5334-9097-3
【价 格】32.00
【分 类】科学知识-教学研究-小学
【参考文献】 张彩琴. 小学科学生活化主题STEM课程建构.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2.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小学科学生活化主题STEM课程建构》内容提要:

《小学科学生活化主题STEM课程建构》内容试读

第一章理念基础与文献综述/1

第一章理念基础与文献综述

在当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理论的学习,拓宽研究视野,打开研究思路,

小学科学生活化的STEM课程建设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理性的思考、有效的实

践。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来自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以及《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提炼出“行知行”的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主张,既重视从儿童经验世界到科学世界的行知阶段,又重视科学世界本身的知阶段,更重视科学教育的知行阶段,即从经验世界到科学世界,最后回归经验世界。

第一节理念基础

小学科学教育是为了解决经验世界和科学世界之间的整合问题,推动学习者从经验世界迈向科学世界,又能从科学世界迈向经验世界。儿童的经验世界是指儿童生活的经验性存在总和,并在此经验性存在中形成的世界观感和实践。儿童的科学世界是指儿童生活的科学性存在总和,并在此科学性存在中形成的世界观感和实践。本研究主要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生活化主题,在课程实践上强调科学的生活过程,即“行知行”。

一、“行知行”内涵界定

陶行知的“行知行”蕴含了科学教育的全部过程:“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这是经验的世界,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世界。然而科学的世界是从疑问开

2/小学科学生活化主题STEM课程建构

始,进行假设,基于假设进行试验,正是科学实践的根本方式。因此,为了促进经验的世界观感和实践走向科学的世界观感和实践,小学科学教育可以分三个重要阶段:

一是从行到知的阶段,即经验世界走进科学世界。教师要摒弃“唯课本式”的照本宣科,始终坚持“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抓住学生学习的“痛点”和“痒点”,将生活问题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科

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在STEM课程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

出发,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以与我们生活经验有深刻联结的生活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项目式或者问题式的课程组织形式,让学生利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知识来融通解决问题。在这样交融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逐渐由经验世界走向了科学世界。

二是知的阶段,即认知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有着自身的存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它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很不一样,需要理性思考,做出假设,排除经验干扰,进行实验验证以及数据分析才能真正进入。因此,能否进入科学

世界,是科学教育成功的重要阶段。在STEM课程教学中,我们致力于引导学生

进人深度的科学学习,让学生在生活化的STEM课程学习中,从提出问题、做出

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素养,进人科学世界。

三是从知到行的阶段,即科学世界回归经验世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基于科学对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改造,进行重新梳理、纠正和提升,使其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着眼于培养具有

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STEM课程教学中,我们以经验世界的真实问题

为出发点,利用生活化的STEM课程架构,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也

是为了生活,在充满疑问的经验世界中,我们强调学生迁移应用科学经验、利用内化的科学思维方式,当由科学世界走向经验世界时能够知行合一,再解决新问题,提出更高阶的生活疑问。

二、理论与实践基础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

4/小学科学生活化主题STEM课程建构

的阶段是“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①他还主张寓教于乐,用“玩科学把戏”的方式来进行科学教育,并认为科学的孩子是在玩科学把戏的过程中诞生的。②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科学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在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中,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倘若教育教学脱离了生活,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基础。生活中看似熟悉和常见的现象,通常包含着深刻的科学真理。只有通过生活的教育,它才能发挥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这种生活教育思想为科学教育思想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参考,也为笔者提出“行知行”的小学科学教育理念提供启示。

(三)杜威、卢棱、皮亚杰从生活中找教育观点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法国哲学家卢棱提出“自然教育理论”,主张采用实物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让儿童在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生的知识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获得的,学生不是没有思考地走进课堂,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他们都认为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科学教育应当根植于生活,科学生活化对于科学教育意义重大。此外,在瑞典教育部文件中,要求科学教师既要关注生活、关注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成功案例和相关论文,也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世界中提出问题。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从不同角度对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研究还在蓬勃发展,尚未达到止境,这极大地促进了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的发展。但是,目前研究者对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应用和情景问题教学上。从实践研究的现状来看,教师并不重视引导学生从小学科学的角度理解现实生活。

三、基于生活教育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内容选择和实践逻辑

(一)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21世纪以来科学学科教育价值、教育理念一直在发展。传统的科学教育过于强调课程的知识化,很少考虑儿童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没有将学习这些

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门.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78.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0.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86.

第一章理念基础与文献综述/5

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教育方式固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但缺乏内化和实际应用,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三者的需求,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和趣味性。”①但当前教师深陷儿童日常生活中,过分强调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趣味化,使生活成为了科学教育的附庸。有些教师还有轻视或忽视科学本质的倾向。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只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笔者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基础,在核心素养下如何恰如其分的融合科学与生活,提炼出“行知行”的小学科学教学主张,即注重儿童生活的经验世界到科学世界的行知阶段,又重视科学世界本身的认知阶段,更关注科学教育的知行阶段,即科学世界到经验世界。

(二)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

科学离开生活经验,所有的行动就会成为空洞的标签。不论是环境还是课程,只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加强小学科学实践,最终回归儿童生活,才能让他们喜欢。这不仅是新课标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1.选择学生所熟悉的

生活处处存在科学。通过精心挑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容易地获取科学经验。例如,我们每天需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那么,从嘴里吃下去的食物都去哪里了呢?这都是儿童生活中常见又熟悉的现象。教师可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我们身体的结构以及与食物的消化有关的器官功能。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小学科学生活化主题STEM课程建构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捕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兴趣,尊重他们的兴趣,及时记录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索的问题,并创造机会将它们拓展到科学教育的内容中。例如:在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创设以下一个情境。“辛辛的乒乓球被佳佳踩扁了,佳佳说:“对不起,我赔你一个新的吧!”辛辛说:“没关系,我可以让它变回原来的模样。”只见辛辛把乒乓球放在烧杯中,开水一冲乒乓球马上变回了原样。乒乓球被踩扁了这一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并不见得他们认真地去思考其中的缘由。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把它搬到课堂上,则一下子点燃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经过质疑与讨论,学生深入地理解将踩扁了的乒乓球放进开水中,乒乓球内空气受热膨胀,就向外挤压乒乓球外壳,使乒乓球变回原样,从而建构了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胀大的科学概念。又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时,为了运用“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的性质”这一新知识,教师可以设计“钓鱼比赛”游戏,将环形磁铁包在钓鱼钩的下方进行“钓鱼”,使有的钓鱼竿在鱼池里吸了很多鱼,而有的鱼竿不管你怎么使劲一条鱼也钓不到。这个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兴趣盎然。

3.抓住偶然的契机

儿童的科学教育往往是随机的教育。每天发生的随机经历对孩子来说是最自然、最具体、最难忘的,如果能加以引导,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例如:儿童喂养金鱼时,引导他们观察金鱼的样子,它身上都有什么部位?它是用什么呼吸的?它吃什么?为什么它能在水里游?它是怎么保持平衡的?又如:春天到了,柳树和小草换上了绿色的“新装”,引发儿童思考这些绿色“新装”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春天来了,柳树和小草就会换上“新装”呢?再比如,吃马铃薯时,启发孩子观察和探索生食和熟食之间的区别,为什么有些食物可以生吃,而有些食物应该煮熟吃?哪些食物可以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煮熟才能吃呢?

4.利用自然环境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大自然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活”教材,利用自然界的素材进行科学教育,能让孩子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到“云彩向南,大雨冲船,云彩向东,一阵大风”,再到“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光下雨这一主题,就能给予众多丰富而有趣的课题!

5.创设生活情境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