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檀多之后的神学》(美)弗朗西斯·沙勿略·克鲁尼著;富瑜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吠檀多之后的神学》

【作 者】(美)弗朗西斯·沙勿略·克鲁尼著;富瑜译
【丛书名】第二轴心时代文丛
【页 数】 244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15.11
【ISBN号】978-7-5188-0110-7
【价 格】28.00
【分 类】神学-比较宗教学
【参考文献】 (美)弗朗西斯·沙勿略·克鲁尼著;富瑜译. 吠檀多之后的神学.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5.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吠檀多之后的神学》内容提要:

《吠檀多之后的神学》是一次比较神学的实践。该实践通过三个清晰步骤展开。首先,研究不二论吠檀多的印度注释神学系统,注释神学在8世纪早期神学家商羯罗之后得到极大发展。不二论传统包括神学文本、文本注释、论证以及配合文本的冥想实践,这一切构成可行、必要的后文本哲学思辨。这些哲学见解通过证悟达到顶点,?

《吠檀多之后的神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比较神学与不二论吠檀多实践

一、实验元素

《吠檀多之后的神学》是一种比较神学实验。该实验通过

三个清晰步骤展开。首先,本实验研究不二论吠檀多的印度注释神学系统①,注释神学在8世纪早期神学家商羯罗之后得到极大发展。不二论传统包括神学文本、文本注释、论证以及配合文本的冥想实践,这一切构成可行、必要的后文本哲学思辨。这些哲学见解通过证悟达到顶点,其重要性超出不可或缺的原始文本。从某种合理但夸张的意义上说,人们对作为认识论与哲学系统的不二论给予极大关注,这既属合理但也颇为夸张。

第二,本书是基督教比较神学实践的成果,通过对不二论

文本的近距离阅读,重新思考、创作基督教神学。有鉴于此,

《吠檀多之后的神学》是创作型实验,神学家旨在通过更好的

表达方式从事比较研究:更实际:更多参与文本;参与具体的多

①我在本书中这样使用术语:“吠檀多”专指奥义书思想以及“吠檀多”名义下汇聚的各学派思想家对该思想的接受与系统化。“不二论”表示吠檀多的“不

二”学派,商羯罗是该学派最著名的大师。从第二层意义上来说(这个意义在语境中逐渐明了),“吠檀多”表示具备哲学或神学系统轮廓的不二论。在这个层面上,

它与作为“后弥曼差”的不二论互相对应。后弥曼差延伸、修正弥曼差的宗教礼仪

思想,这种思想的主要载体是释经与注释。本章节将说明,即便不二论并不以“上帝”或“诸神”为重点,我仍倾向于使用“神学”范畴而不是“哲学”范畴。

第二轴心时代文丛

种神学传统,更多关注如何从耐心阅读中学习、创作并获得真知;认识到信仰主张地点与信仰实现既是神学行为前提,也应当不断根据神学实践要求得以重构。

第三,本书探讨不二论研究与构建基督教比较神学的张

力,思考反复利用阅读作为知识的主要实践途径并以此调和上

述张力。这一研究并置学术阅读过程中的大、小型实践。神学

家通过细致阅读与自身传统截然不同的文本获得领悟,这既具

有可行性也是必要的。

本书针对不同类型读者,包括受鼓舞决定进行选择性阅读

2

的读者。本书第2、3、4章涉及的不二论解释独辟蹊径,它坚持主要从神学传统角度理解不二论,不大关注比较神学的读者对此也会感兴趣。第1章、第5章对将比较作为阅读实践的探索,则对那些利用阅读理论从事宗教比较研究感兴趣的读者以

及实际从事比较研究者具有吸引力。神学家,包括那些对他者传统进行反思的神学家则对比较神学致力于提供更好的文本基础、隐含的普遍神学重构(主要在第5章中出现)怀有特殊兴趣。总体而言,本书针对那些对不二论、神学、阅读、比较研究感兴趣的读者,不能分离这些组成因素,否则将影响对本研究的正确理解。

尽管我并非不二论者,但选择不二论作为阅读对象,本书总体框架反映我如何成为不二论读者、参与阅读以及阅读过程中的得失。相应地,本书的创作也反映长期阅读过程以及对不

二论生疏感的部分克服。强调这种反思,目的在于凸显自身基

督教传统的再阅读与再创作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书第2、3、4章重点关注不二论并试图对一些不二论文本进行合理阅读。我也在比较神学兴趣范围内有意识地创作这几章,虽然

这些意图只以隐含方式出现。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说明如何再读自身神学传统。即在认真阅读他者传统文本后(这里指不

二论传统),回归自身传统(此处指罗马天主教传统)。本书第2、3、4章内容分别涉及所阅读文本议题、文本真理、文本读者。第5章中又重现这三个主要部分,但前面章节隐含的神学与比较内容此时成为重点。因此在本书的中心章节中,我既不寻求也未获得超越传统之外特殊的客观性立场一读者凭借这种立场或许可以客观比较文本。这样的话,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参与专注阅读活动。本书不致力于获得或者捍卫某种特殊的

客观立场,特别是获得这种客观立场意味着将不二论和基督教传统放入更广义的理解视域内,视两者为典范。因此本书读者须谨记书中每页隐含印度、神学以及文学因素,希望读者能与我认同这些不可分割又相互限定因素间的区别,尽管这些因素间也具有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尽管《吠檀多之后的神学》涉及大范围主题,这些主题都通过特定实例展开论述,即选择阅读某些不二论文本、之后对某些罗马天主教神学文本进行再思。作为实践性行为和有限

实验,本书不从普遍主题入手,也不致力于达成宗教或比较的

普遍理论;需要谨慎做出普遍概括,最好不做这类结论。取而

代之,应该以谦虚态度说明特定案例范围内问题的反思,这样才能从特定立场启迪普遍性。

第一章介绍平衡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作用的主要特征与主题、对“他者”的参与、对“自身”传统的重审,包括比较神学

(第二部分)、实践理论(第三部分)以及不二论吠檀多(第四部分)。集中上述内容,通过预览本书的其他部分做出总结。本

书的其他部分注重阅读实践、对阅读长期委身与对实践结果认

3

第二轴心时代文丛

识间的重要张力。

二、比较神学

本书涉及的主题都按照比较神学要求进行筛选,因此说明

将本研究与相关神学、印度学以及不同形式的宗教学研究区

分①很重要。

1.比较的“神学”维度

比较研究包含一系列特定神学问题。就非专业角度而言,神学与宗教学存在差异,当然两者的研究过程也有不少交叉重合处。神学是信徒的探索研究,在研究、分析、写作过程中,信徒的信仰是显性的重要因素。有信仰的神学家通常都是信仰团体成员,同时无论神学家的大部分著作是否针对信徒,信仰团体都是神学家写作的主要对象。在信仰团体内,神学家信奉某些超越(超自然)实在、标准启示的可能性(通常是事实)以

及做出实际决定和生活选择的需要,这些选择影响救赎。神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怀有信念意识并关注信念,同时希望捍卫、坚守信念,即便在某些时候,他们也许不得不质疑、重构信念背景,甚至最终以完全不同于信仰团体熟悉的对话方式进行重构。

这些特征在神学家的比较研究中也存在。身为神学家的

①关于印度宗教与不二论研究的比较神学普遍主题,参见Clooney1990c,1990d。

比较学者相信超越、启示、真理和救赎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将其当作文本的内涵素材。这些主题不仅对尊重文本所属宗教传统的公开信徒具有影响:同时也对从事严谨文本阅读的学者具有影响,这带来两种结果。

首先,比较神学家不能仅仅满足于不同传统对上述主题的分类或者仅理解对某些宗教团体特定文本的意义以及“他们”的文本如何与“我们”的文本相似或不同(倘若“我们”和“他们”的委身经得起考验的话)。作为神学家,他们坚持进一步质疑自身和其他共同体关于上帝知识的真理。比较神学家拒绝将自身传统信仰还原为无需回应的纯粹信息。同样,他们拒绝将他者传统信仰还原为纯粹、安全的信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知识改变求知者生活;哪怕研究会揭示或造成一些矛盾,给有信仰的比较学者生活带来困扰。倘若将这些问题悄悄略过无异于暂时解决问题,却忽略了比较中最有意义的成果一特定、“厚重”的研究细节,后者构成共同体的宗教信仰与持续活力。

其次,比较神学家在边界内研究。这种边界由以下张力界

定,即神学家受到研究所获真理、研究材料的影响与神学家对

原有真理的委身、对真理的实践、对原有真理的期望这些因素

间的张力。比较神学家不会将所研究传统化约为纯粹、随意取用结构、转变性力量以及普遍性宣称,而这些恰恰是神学家的

S

兴趣所在。当然神学家也不可能将比较与比较的宗教文本放

入统一的平台一具有普遍有效原理,平等尊重一切宗教,认

为所有宗教具有同等真理。假如存在这样的平台放置所有宗教,那么很有可能为了比较,神学家一开始就贬低自身共同体

信仰,剥夺比较行为的真正神学特征。

5

第二轴心时代文丛

2.神学的“比较”维度

首先必须承认本研究始于特定、特殊的神学自信。即这样

一种观点:宗教传统可以对世界做出完整、普遍断言而不遗漏檀

任何部分。同时还可富有成效、不妥协地应对世界的需求。这

是世界的特殊性与不可化约的传统、信仰对神学家提出的特

定、棘手要求。

因此,将《吠檀多之后的神学》定义为“比较神学”,慎重地给予“神学”一词特别关注一对其他宗教神学对手的关注,往往这一点在传统神学中不受重视或者完全边缘化。尽管必须区分本书研究与基督教背景下普遍理解的神学,我倾向于简单称之为“神学实验”,将比较一词暂时放置一边。“比较神学”并不是神学内部的另一种特定神学,也不仅仅是诸宗教神学和宣教学的继任者。谦虚地从小型实验出发,比较神学致力于再思考每个神学主题、再读每个神学文本。倘若比较研究并未成气候,那么保留“神学”名称对从事神学研究意义不大。

也许得承认用“比较”说明真实阅读文本过程或本书或许不合适。因为,本书中参与研究读者被置于更复杂的背景中,其目的是在阅读之后,根据阅读过程写作。这里通常缺乏比较

过程所要求保持的距离;与比较相关的视觉评判图像一同时看待事物,在这里也不适用。或许另一个拉丁词“collectio”,即共同阅读,可起到弥补作用。现在暂时用“比较神学”表明意图,即从基督教神学传统外获得神学文本将其写入传统内,(开始)从新构建语境中书写基督教神学。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