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研究》宋旭红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研究》

【作 者】宋旭红著
【页 数】 323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07.08
【ISBN号】7-80123-893-1
【价 格】23.00
【分 类】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评论
【参考文献】 宋旭红著. 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7.08.

图书目录:

《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研究对象是当代欧洲天主教思想家汉斯·厄斯·冯·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思想。巴尔塔萨的思想深邃博大、运思独特,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整个西方学界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其中神学美学是其最富特色、最具影响力、也最为重要的部分。

《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巴尔塔萨的神学世界观

第一章巴尔塔萨的神学世界观

1988年英文版Communio杂志冬季号刊登了巴尔塔萨生前最后一篇思想自述:《我的思想简历》。①在这篇短文里巴尔塔萨回答了人们经常问他的一个问题:“我们该从哪里着手来理解您的思想呢?”②的确,面对他那数量庞大、涉猎极广的著述群,我们要想准确而迅捷地找到其思想的中心地带,最好的向导莫过于思想家本人了:“让我们从反思人的处境开始。”巴尔塔萨说,“他作为一个有限之在存在于一个有限的世界里,但是他的理智却朝向无限者、朝向所有之在敞开,因为他能认

①Hans Urs von Balthasar,“A Resume of My Thought”,Communio 15(Winter1988).除此之外,巴尔塔萨自1955年开始,每隔十年发表一篇思想自述,以总结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它们分别是:Kleiner Lageplan zu meinen Buchen(Einsiedeln:

Sonderdruck Johannes Verlag,1955);Rechenschaft 1965 Einsiedeln:Sonderdruck

Johannes Verlag,1965);Ancora un decennio (Milan:Jaca Book,1975);Unser Aufirag.

Bericht und Entww叮(Einsiedeln:Johannes Verlag,l984);其中前三篇英译本分别为:“A Brief Overview of My Book”,“In Retrospect”",“Another Ten Years”,均收入My

Work:n Retrospect(San Francisco:Ignatius Press,1993),第四篇英译本为Our Task(San Francisco:Ignatius Press,1994).

2 Hans Urs von Balthasar,"A Resume of My Thought",Hans Urs von Balthasar:

His Life and Work,edited by David L.Schindler,Communio Books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1991),p.1.

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研究

出自己的有限性,能意识到:我此时存在,但不能永在……本质是有限的,但存在不是。这种区别,即托马斯所谓‘真正的区别’,是所有关于人性的宗教与哲学思考的源泉。”①

“从反思人的处境开始”,这是巴尔塔萨留给所有试图探素、追踪其思想轨迹者的遗言,它表明巴氏的神学思考深深植根于人类最根本的、原初性的、既无可逃避也无可退却的生存处境之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世界的根基处重建世界”②。正是从这一思想原点出发,巴尔塔萨穷毕生之精力、构建起了以长达十五卷本的“神学三部曲”为主体结构的神学巨制。③

《我的思想简历》以非常简洁清晰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他建构这一神学巨制的逻辑历程:人的根本处境在于他必然

D Hans Urs von Balthasar,"A Resumc of My Thought",llans Urs won Balthasar:

His Life and Work,edited by David L.Schindler,Communio Books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1991),p.I.

2Hans Urs von Balthasar,"Introduction to Adrienne von Speyr",Erde und

Himmel:Ein Tagebuch.Part I/:Die Zeit der Grossen Diktate.Einsiedeln:Johannes

Verlag),1975.p.13.

③“神学三部曲”思想上前后连贯,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巴尔塔萨神学思想中最富特色、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也是为他赢得巨大声誉、使之晋身为当代一流神学家、思想家的代表作(其各卷册德文、英文名及详细出版信息请参见本书附录二)。除“神学三部曲”之外,巴尔塔萨还将自己数量庞大的其他著述群区分为如下几类:专门研究某位思想家的传记性著作,包括若干位教父神学家、卡尔·巴特、马丁·布伯、瓜尔蒂尼以及所有在“三部曲”中有专章论述的思想家,共计几十余部:关于灵修方面的著作,包括论祷告、论基督、论圣母马利亚以及论教会的作品;大量的翻译作品,包括他所译的众多教父思想家、中世纪神学家以及现代文学家、神学家、思想家们的著作:当然,“三部曲”仍然是他最重要的神学创建。我们甚至可以说,所有其他三类著作和译作的思想精髓无不在“三部曲”中体现出来,无木为“三部曲”的完美呈现贡献力量。参见:Hans Urs von Balthasar,“A Resume of My Thought'”,Communio 15(Winter1988)。

第一章巴尔塔萨的神学世界观

处于有限与无限、本质与存在的张力之中,这是人无法解决的难题、无法解脱的宿命。与此同时,人的理智本性又决定了他必然要追问:这一张力(或差异)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不是无限者?为了解答这一问题,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众多的哲学思想体系,巴尔塔萨举其中两种对西方文明影响至深者为例:一是柏拉图主义,认为人原本属于无限的神圣世界,却由于自身的堕落而降入有限的、暂时的世间,因此人的获救之途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脱离感觉世界的桎梏,重返无限;一是自然神学,认为人的有限性是上帝所赋予的,因为上帝需要一个有限的世界来实现自身的完满。然而在巴尔塔萨看来,这些回答事实上最终都取消了问题本身,陷入泛神论的泥沼当中。因此他断言,任何哲学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回答这一问题,只有神学能给我们答案。也就是说,人不可能仅凭自己的理智洞悉存在的奥秘,找到关于人为何不是上帝、本质为何有限而存在无限的答案。这答案只能由那作为绝对者的存在本身(Being).自我启示给人类。然而另一方面,巴尔塔萨紧接着指出:“为了能够听见并理解上帝的自我启示,人必须在自己的本性里成为上帝的追求者…人类的理智必须向着无限开放。”①

于是我们看到,由“人的根本处境”这一思想原点出发,巴尔塔萨获得了一个基本的思想视阈,即:上帝向人的自我启示以及与此同时人类理性向上帝的开放。这一视阈最根本的规定性在于:它是基于圣经的上帝与人在历史中的位格性相遇,而不是基于逻辑学原则的抽象的哲学运思。自我启示的上帝

Hans Urs von Balthasar,"A Resume of My Thought",Hans Urs won Balthasar:

3

His Life and Work,edited by David L.Schindler,Communio Books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1991),p.2.

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研究

不同于哲学家们所设定的作为终极实在与永恒法则的上帝。他是人格化的,唯其如此,他才会主动地向人自我启示,才会下降到世间,以无可比拟的圣爱救赎世人:同时,人类要获得救赎则需要“能够听见并理解上帝的自我启示”,需要具有寻求上帝的热望和感知启示的能力。我们看到正是这相向而动的两个维度构成了巴尔塔萨“神学三部曲”充满生机与魅力的主体架构,尽管前者始终被强调处于绝对的在先性地位。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相遇图景如何决定了他的神学思想结构,巴尔塔萨以初生婴儿在母亲爱的目光中获得自我意识为喻:

一个婴儿只有在爱中、在母亲的微笑中被带入对自我的意识。在此相遇中,无限者的全部疆域为他敞开了自身、向他显明四样事情:(1)他是那在爱中与母亲同在者,即使他是不同于母亲的他者,因此,所有的存在为一;(2)那爱是善,因此所有的存在都是善的;

(3)那爱是真,因此所有存在都是真的;(4)那爱激发欢乐,因此所有存在都是美的。①

这四者:一,善,真和美,是母亲(即“自我启示的存在本身”)在爱中向婴儿显明的;而对接受者婴儿(有限的存在者,或人)而言,这一相遇则呈现出如下进程:

一个存在出现了,它有一个影像:因为它美丽、使人惊奇。在此出现中,它给出自身,它向我们传达它自己:它是善的;在给出自身的同时,它言说自身,自我去

Hans Urs von Balthasar,"A Resume of My Thought",Hans Urs von Balthasar:

4

His Life and Work,edited by David L.Schindler,Communio Books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1991),p.2.

第一章巴尔塔萨的神学世界观

蔽:它是真的。①

“神学三部曲”的先后顺序:美学一戏剧学一逻辑学,即是由此类比而来:人首先看见上帝向人自我显现的荣耀之美;接着,他为美背后所蕴藏的无限的上帝之爱所感召,投身于信仰之中,与上帝一起完成神圣救恩的戏剧:最后,他才得以沉思并真正得到上帝以全部救恩史自我言说的真理。

这份看上去极其简短的思想遗嘱非常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构成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大厦的两大关键性因素:首先,神学美学处于哲学存在论与基督教神学的交汇处。或者说,神学与哲学是支撑起整座大厦的两大支柱;其次,神学美学在巴尔塔萨整体神学思想中的位置是由他的人类学视角决定的。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从“人的根本处境”出发构建一种真正能够触摸到神圣真理的神学,是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

毫无疑问,这两大因素是我们较为恰切地进入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并进而把握它在巴氏整体思想体系、乃至整个当代西方思想中的地位与价值的关键所在;或者换句话说,思想家的遗嘱无疑是在要求我们首先从他的整体世界观结构出发来理解神学美学思想之所由来及其全部的内涵。事实上,这并不是巴尔塔萨第一次如此向世人解释他的神学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在结构及其由来。早在1955年的思想自述《我的著作简介》中,巴尔塔萨曾经总结他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思想有三大主题,即:上帝的启示在耶酥基督里达到完满;教会

D Hans Urs von Balthasar,"A Resume of My Thought",Hans Urs von Balthasar:

5

His Life and Work,edited by David L.Schindler,Communio Books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1991),p.4.

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研究

作为基督的完满;教会的光辉进人世界。其中第三大主题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将哲学存在论与基督论结合起来。很显然,神学美学就是从这里进入巴尔塔萨的视野的。不过在这一阶段,他着重关注的是后来被纳入“神学三部曲”之第三部《神圣逻辑学》的真理观问题。他写道:“最主要的是,我想要表达出

一种理论的、伦理的与美学的思想的统一体,一种自然与位格的统一体、作为‘不被遮蔽的'希腊人的真理观与作为依赖与信靠的希伯来真理观的统一…”①这是巴尔塔萨较早提到他的“神学三部曲”构想,我们注意到其中“理论的、伦理的与美学的”三者的顺序与后来面世的“三部曲”刚好相反,这说明美学的视角此时在他的思想视野中还没有占据突出的地位;然而七年以后(1962年),当《神学美学》第一卷《观看形式》面世时,他在序言中郑重宣告:“美是我们将拥有的第一个词。美是理智的思想者敢于达到的最后边界,因为只有它才犹如难以掩藏的光芒,环绕在真和善这对双子星座,以及它们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之上。”②后来,随着《神学美学》的巨大成功,巴尔塔萨又多次在不同场合阐明了“神学美学”的思想主旨,以回答人们关于“为什么第一部会是‘美学'?”的疑问。

由以上对巴氏总想发展轨迹的追踪,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50年代是巴尔塔萨神学美学思想,以及其全部的神学思想体系架构逐渐孕育成型的阶段,而这一思想体系的最终成熟是巴尔塔萨整个神学世界观走向成熟的丰硕成果。这一世界观体系除了《我的思想简历》中所展现出来的、由“人的根本处境”这一思想原点所展开的“上帝一人”相互寻找的双向关

D Hans Urs Von Balthasar:"A Short Guide to My Books(1955)",My Work:In

6

Retrospect,(San Francisco:Communio Books,Ignatius Press,1993).p.24.

⑦@GL,1,p.18.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