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社交课》王艳丽|(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写给孩子的社交课》

【作 者】王艳丽
【页 数】 208
【出版社】 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 , 2021.12
【ISBN号】978-7-5020-9198-9
【价 格】45.00
【分 类】心理交往-儿童读物
【参考文献】 王艳丽. 写给孩子的社交课. 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 2021.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写给孩子的社交课》内容提要:

对于每个孩子而言,社交都是很重要的一课。一个具有良好社交力的孩子心理更成熟,个性发展更健全,未来的人际关系更好,甚至生活更幸福。本书讲述的一些事例,将会给孩子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本书旨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并且分析了孩子在社交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或弊端,希望能帮助孩子及早地发现自我,找到自信,以积极主动的心态与人相处,更好地融入集体。

《写给孩子的社交课》内容试读

第1课孩子,你为什么独自玩要

我知道你也很想愉快地社交,可是心理状态实在糟糕

我知道,你做梦都想愉快地社交。可是你为什么偏偏把自己的心关闭,总是不敢做出尝试呢?其实,事情真的没那么糟糕。只要你保持良好的心态,给自己信心和勇气,让自己积极起来,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写给孩子的社交课

图1-1“自闭”

因为从小和老人一起长大,晶晶性格内向、孤僻、胆小,尤其到了陌生环境后,情况变得更加严重。每天早上她都大哭不止,不愿和妈妈分开。老师问她问题,她都不愿意回答。别的小朋友高高兴兴地做游戏,她总是一个人待着,即便受到邀请也拒绝加入。其他小朋友在小花园玩,她从不参与,总是嚷嚷着要回家。虽然爸爸妈妈和老师总是鼓励、安慰她,

可是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爸爸妈妈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可结果与他们所想的恰好相

反,晶晶越来越孤僻,不交朋友,不参与集体活动,即便在家也很少说

话,一放学就回到自己房间,然后关上门。

晶晶为什么这么孤僻呢?

孩子的自闭并非天生,而是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和潜意识。很显然,这

是后天造成的一从小缺少玩伴,交往范围相对狭窄,内心也相对封闭。

后来她长大了,认为一个人的生活也很好,就更不愿意打开心扉了。

/41

第1课孩子,你为什么独自玩耍

孩子,也许你认识不到,你的“自闭”真的是“假性的”,是来自你的内心。所以,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应该走出“自闭”,尝试着和

同龄的小伙伴交往。

你并不孤独,这个世界也并不坏。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小伙伴的邀

请,加入集体的游戏和活动,你便不再孤单和寂寞。

我曾看过一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从小就学习不好,成绩非常糟糕,甚至无法阅读。他成为大家眼里的奇怪孩子一笨拙、不善说话、学习糟糕。就连父母都嫌弃他,无奈把他送入特殊学校。他是不幸的,却遇到了自己的幸运。一位美术老师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并且了解了他的内心。在老师的启迪下,家长、学校的所有师生都开始关心、支持他。这让他打开了心扉,也让他获得了快乐和信心,最后在绘画上取得了成绩。

孩子,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小伙伴呢?若是你身边有这样的小伙伴,请不要嘲笑、排挤他,请给予他一些关爱和支持。

面对一些问题时,每个人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积极的情绪自然不必说,很容易让人快乐积极。如果是那些不好的情绪,则很容易让人失去信心,备感孤独和寂寞。这个时候,你若是把自己关起来,破罐子破摔,就会越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没人爱。

所以,你要善于发泄自己的情绪,把不满、不快和大人、小伙伴讲,

如此一来心理状态才不至于越来越糟糕,社交能力才会有所改善。

另外,不要总是一个人待着,要学着表达自己,尝试着与小伙伴多多交流。或许一开始你会遇到一些障碍,但请记住:每一次交流、冲突、玩耍都是学习社交的好机会。只要你开始了尝试,自然就可以打开心扉,不

/5/

写给孩子的社交课

再“自闭”。

说到底,你把自己关起来,不社交,不出门,这并非自闭症。或许你

是性格孤僻,或许你心里有障碍,但你一定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你要

勇敢地走出来。这一切都会归于美好!

社交恐惧,我知道你也不想这样的

孩子,如果比起孤独,你更怕社交,那么,这就是一个社交恐惧者的

心理状态。

有的同学会问了:“社交不就是与人交流、说话吗,我们每天不都是这样做的吗?这有什么可恐惧的呢?”

然而这是真的,一些孩子就是对社交存在着恐惧。我就认识这样一个孩子,他害怕与身旁的大人、小伙伴交往,会不自觉地回避与身边人的寒暄,对于集体活动也没什么兴趣。他喜欢一个人待着,经常一整天不出门。他非常畏惧见人,特别是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紧张、出汗、焦虑。他的内心非常敏感,刻意与人保持着距离。一旦有人想要靠近,他立即就会

进入紧张的戒备状态…

虽然他和其他同学一样上下学,来往于学校和家之间,可是他浑身写满了抗拒、纠结。他偶尔也想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然而当面对他人的

一举一动时,他的心理活动就多了起来:×××的一个眼神是什么意思?

×××的那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还是我说了什么不

合适的话?

/61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