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养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孙蕾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幼儿养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 者】孙蕾著
【页 数】 229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19.06
【ISBN号】978-7-206-16733-1
【价 格】36.00
【分 类】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孙蕾著. 幼儿养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9.06.

图书目录:

《幼儿养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提要:

《幼儿养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为人父母仍然是生命意义感的终极来源。生

命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在成为父母后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就会了然于心,而

且疑问从此消失。养育的过程,是一段充满热情、让人兴奋的经历。当婴

儿降生以后,父母便和以往大不相同了,他们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

全国妇联等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一2020年)》等都旨在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倍感迷

茫,他们迫切地希望教育好子女,但却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种

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养育虽然是大众化的行为,但

绝非大众化的认知所能驾驭的。养育是一门专业,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

逻辑和科学规律。因此,我们需要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行为,从而

为广大家庭提供专业而精准的帮助。

001

幼儿养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节养育的概念和本质

一、养育的概念

养育又称父母教养或家庭教养,是指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对子女一切抚养

教育过程的总称。包括养育观念、养育行为以及亲子间的情感表达。体现了

亲子关系的实质。但由于父母自身人格、经历等的不同,在养育子女的过程

中会出现不同的行为偏好,所以其养育子女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Belsky第

一个提出:养育是一个多因素决定的行为系列,它广泛的受到父母的成长史

和人格、儿童的特征以及压力或支持的情境因素的影响O。Nancy Darling对养

育方式的定义则是养育行为实施过程中的情绪体验,行为方式包括两种:一

是特殊的、有目的的行为(父母执行他们的职责),二是无目的的行为(例如:手势、改变语调或无意识的情绪表达)®。Holden Miller从儿童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特征的儿童和不同的情境三个角度探讨了父母养育方式的稳定

性与差异性,首次提出了父母的养育方式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其

发展变化与儿童气质、亲子依恋质量以及成年人人格的稳定性一样值得发展

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以及孩子的父母共同关注③。近些年

来,研究者把养育描述为:养育方式是在包括家庭背景(例如:婚姻关系、

家庭经济压力)、父母特征(例如:人格)、儿童特征(例如:气质)和社

Jay Belsky.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of Model[J].Children Developemnt,1984(55):83-96

2 Darling,N.,Steinberg,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J].

Developmnetal Psychological,1993 (3):487-496

3 Holden,G.W,&Miller,P.C.Enduring and different:a meta-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y inparents'child rear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 (2):223-254

002

第一章引言

会背景(例如:种族文化、社区特征等)的生态网络中的一系列复杂、动态

的技能性行为。20世纪以来,养育成为科学研究的焦点。纵观对养育方式理

论的理解,过去父母被当作训练者或文化传承者,儿童被当作逐步装人社会

规范的空瓶子,而现在父母与儿童的社会化的复杂过程包含着大量的双向

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二、养育的本质

(一)幼儿养育现象

按照对教育现象及其内在含义的理解,幼儿养育现象是以培养幼儿为

主体内容的幼儿养育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各种形式客观地存在于

幼儿养育实践活动之中。幼儿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其他任何教育阶段的教育

实践活动更加复杂多样、丰富多彩,除了教学活动中反映的教学现象外,

幼儿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节日活动、外出活动等教育实践活动中都包含着五彩缤纷的教育现象,这些教育现象有积极的、正面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而且任何阶段的幼儿养育现象都会这样客观地存在着。透过

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幼儿养育现象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他们之间必然的、普遍的、内在的和稳定的联系,就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幼儿养育的本质。

(二)幼儿养育本质

按照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本研究给幼儿养育本质的操作性定义为:

幼儿养育的本质是指依据儿童属性而开展的一种有别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这里是从内外两个角度看待幼儿养育的。幼儿养育如同其他学段的教育一样,不但要关注幼儿养育的内部要素,也要关注幼儿养育学段与其他学段特别是与邻近学段的区别与联

系,只有理清这些关系,才能真正把握幼儿养育的本质。正如我国学者

003

幼儿养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所言:“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最初阶段,学前教育以入学前的儿童为教育对象,有其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价值定位、形式制度、实施机构和实践体系。因此,学前教育必然存在其本身所固有的独特规律。”⊙

从幼儿养育的内部来看,幼儿养育的内在要素主要包括幼儿、幼儿教

师、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四个要素,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探寻这些内在要

素之间的根本联系,抽取出共性的东西(后面详细阐述),能够在一定意

义上揭示幼儿养育的真谛。从外部来看,幼儿养育是一个独立的学段,与

相邻的小学教育既相互衔接又有着根本的区别,二者在教育性质、教育任务、课程设置、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的要求以及对教师的专业要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从性质上看,幼儿养育目前还属于非义务教育,而小学教育是义务教

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就是说家长必须把适龄儿童送进学校接受教育,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

会的共同责任。而属于非义务教育的幼儿养育,虽然国家和社会也提倡送

适龄儿童入园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但还不是一项强制性的任

务,家长还可以根据情况自主选择是否送适龄儿童入园。在这一点上,幼

儿养育与小学教育就有很大的区别。

从教育任务看,幼儿养育实行“保教并重”,小学教育则“以教为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

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这表明幼儿养育的任务是保教结合,教育要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活动之中,幼儿教师要在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

①丁海东.论学前教育的规律U.学前教育研究,2009(7):29-31.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27.

004

第一章引言

教育,照顾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和保障生命安全这一保育任务是与教育任务

同等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前提性的。在某种意义上幼儿养育的复杂程度

远远超过了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有目

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

素质教育,关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

惯。

从课程设置看,幼儿养育实施整合课程或综合主题课程,将健康、

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或者组成一个个单元主题进行教育教学,反对分科教学。因为幼儿的认知能力是整体发展的,他们是整体的获得关于世界的认识,不适合以分科的形式进行学

习。小学教育的课程是分科和整合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艺术课

程实行整合课程,其余课程还是分科教学:每门课程都有明确而具体的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并能

驾驭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个别辅导和成绩评定等环节,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其中,最主要的一环是能否上好课。”①显然,这种强调分科教学以及主要关注常规性教学的工作性质与幼儿养育有很大

区别。

从教育的方式方法看,幼儿养育实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提倡幼儿

在丰富适宜的活动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和经验。《纲要》中同时

也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这说明幼儿养育具有游戏化、情景化的特点。小学教育强

调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体

验、表达是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

①刘斌.中国教师新百科一中学教育卷:教师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条目[A】,北京: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2002:152.

005

幼儿养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教育要求看,幼儿园虽然也向幼儿提出各项行为规范和要求,但要求没有小学那么严格,幼儿可以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完成某些活动和学

习任务;而小学教育则要求小学生完全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守则》

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去做,不但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还要学习那些自己虽然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掌握的知识。小学生每天都有

学校作业和家庭作业,而且要小学生自己独立、按时完成,不提倡家长的

帮助与替代。

从对教师的专业要求看,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与对小学教师的要

求也是不同的。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

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合格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培

养、准入、培训、考核、评价、晋升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引领幼儿园教

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范。比较两个专业标准,二者在框架结构上基本一

致,但在具体内容上则有较多不同,特别是在专业能力方面,幼儿园教师

专业标准更强调幼儿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环境创设与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合理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恰当计划与实施能力等方面。在基本要求层面,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态度、知识与能力,如特别强调教师要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并具有相

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掌握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

异,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等。足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更全面细致、范围更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这也是由幼儿养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总之,弄清楚幼儿养育与相邻学段小学教育的区别,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幼儿养育自身的现象与特点,而不至于跟小学教育混为一谈。没有脱离

幼儿养育现象而存在的幼儿养育本质,幼儿养育现象又是幼儿养育实践活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