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小通史》韦祖辉著;王春瑜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文化小通史》

【作 者】韦祖辉著;王春瑜主编
【页 数】 185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2020.02
【ISBN号】978-7-211-08263-6
【价 格】21.00
【分 类】文化史
【参考文献】 韦祖辉著;王春瑜主编. 中国文化小通史.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20.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文化小通史》内容提要:

本书从农耕、商业、科学技术、思想、艺术、风俗等六个方面,精要阐述了明代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明代被称为汉唐盛世之后,我国封建设社会的又一“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也颇具特色,如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等哲学成就。全书结构清晰明了,语言简明易读,以通俗流畅的笔调,勾勒出民族文化的全景图。

《中国文化小通史》内容试读

第一章农耕

一、农业生产发展

明代科学文化的新发展,是与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

经过元末长年战乱,明初人口凋零,土地荒芜,社会经济濒临崩溃。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和扩大其封建统治基础,除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制度,还制定“招抚流亡”“奖励垦荒”和实行屯田等各项经济措施,重视水利建设,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明初二

十来年开垦的土地和耕地面积不断增多,赋税收入成倍增长,人口不断繁衍。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州县开垦荒田770顷,洪武七年(1374年)全国郡县开垦荒田92.1124万顷,到洪武十六年(1383年)累年合计,全国开垦荒田已达180.6478万顷。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审核查对田亩时,全国耕地

001

总计为850.7624万顷。耕地面积扩大,为元末耕地四倍多。随着耕地面积扩大,纳税面积也大量增加,明朝廷的田赋收入已达到历史空前的水平。如据《明太祖实录》资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国征入的米、麦、豆、谷3227.8983万石,比元代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征入的1211.4708万石,增加了近两倍。赋税收入的增加,使许多府、县等级也得到提升。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朝廷以赋粮多少定府、县等级,县以交田赋10万石、6万石和3万石以下,定为上、中、下三等;府以20万石以上、20万石以下和10万石以下,定为上、中、下三等标准。经过几年时间的恢复发展,许多原来定为下等的府、县都跃升至上等或中等。如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元末时成为一片废墟,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攻克该城时,城中仅有居民18家,所辖之土地均荒芜,但到洪武八年(1375年)征收田赋十几万石,升为中等府;洪武二十六年征收田赋近30万石,跃为上等府。社会生活比较安定,农业生产恢复很快,促使人口迅猛增长。据《明史·食货志》载,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统计有1065.287万户,有6054.5812万人口。这个人口数字,比元代鼎盛时期,即元世祖统一中国后至元三十年(1293)统计的5365万人口,增加了近700万人口。

总之,明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为明代中后期农业生

002

产发展打下了基础。而明代全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与水稻产量显著增加有着直接的关系。

1.稻米产量显著增加

我国为世界稻米原产地之一,已有4000余年栽培历史。南北朝时,稻米类型和品种,只有白、赤、小、大四

五种。到了明代,稻农根据长年实践经验,根据光照时间长短和生长期长短而耕种早稻、中稻、晚稻;根据土壤水分的适应性不同而耕种水稻或旱稻。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南方土下涂泥,多宜水稻。北方地平,惟泽土宜旱稻。西南夷亦有烧山地为畲田种旱稻者,谓之火米。古者惟下种成畦,故祭祀谓稻为嘉蔬,今人皆拔秧栽插矣。”南方种水稻,北方种旱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种旱稻的。明代稻农在长期实践中,对于深耕、选种、育秧、中耕、施肥、防虫等一整套耕作技术,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而稻米类型和品种,则有了赤、白、紫、乌、坚、松、香等近百种。一般稻田,亩产两三石,或四五石,个别地区达到五六石的高产纪录。值得一提的是,历代稻米是一年一收,而明代浙江、福建等地大部分是双季稻。另外,还有一年内种一次、收获两次的再生稻,这类双季稻,据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今世有黄稻、黄陆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飞青稻、赤甲稻、乌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孤灰稻,一年

003

再熟”。岭南广东某些地区,还出现了三季稻,亩产量自然更高。水稻产量较高,其播种区域还向长江以北地区扩展。鉴于北方麦田多、稻田少,隆庆、万历年间,徐贞明所撰《潞水客谈》主张开发西北水利,发展北方稻田,并在密云县燕乐庄、平谷县龙家务庄、三河县唐会庄等地试种稻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陕西整厘的“线稜”、山东诸城的“海稻”,都是当时颇有声誉的优质大米。上述稻米生产发展意义重大,关系到明代全国粮食生产总水平。

明代全国粮食生产,稻米所占之比例是多少呢?先从《明实录》天顺八年至成化二十二年(1464一1486)所记税粮征收看,平均每年征收稻米2207.7127万石,麦

439.2073万石。再从《万历会典》记载南、北直隶府州及13布政使司实征麦、米看,麦的实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总计471.29万石,弘治十五年(1502年)总计462.5594万石,万历六年(1578年)总计460.5243万石;米的实征洪武二十六年总计2472.945万石,弘治十

五年总计2216.6666万石,万历六年总计为2203.3171万石。根据上述一系列明朝廷田赋麦、米征收石数资料,按比例运算,可以得知,明代全国粮食产量中,稻米约占7/10,这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明代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前代,这是与明代稻米产量显著增加分不开的。明代稻米产量远远超过了前代。北宋稻

00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