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郭齐勇主编;吴根友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作 者】郭齐勇主编;吴根友著
【页 数】 583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21.07
【ISBN号】978-7-214-25500-6
【价 格】138.00
【分 类】哲学史-中国-清代
【参考文献】 郭齐勇主编;吴根友著.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内容提要:

清代哲学可分为清初、清中叶与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本书认为,清初哲学在哲学性质上属于“后理学时代”的哲学,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宋明哲学的批判者的姿态出现的;乾嘉时代的哲学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以“人文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经学家戴震与史学家章学诚是该时代哲学的两面旗帜;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是清代哲学转折的关键人物,其“农宗”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典形态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魏源则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系统主张。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内容试读

导论

清代哲学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明亡之后到清康熙帝平定吴三桂叛乱之后为前期;以康熙执政三十年到道光元年为界,大体上为中期,是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鼎盛期;道光以后直至清王朝的灭亡为晚期。

清代前期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清算宋明理学的理论过失,试图从理论上反省导致明王朝灭亡的学术和理论上的原因,并在反思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主张。就其理论的形态来说,可以称之为“后理学时代”(广义的理学包括心学与气学)。所谓“后理学时代”,即是通过对理学的理论反省与批判,试图给出中华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但他们的思维框架、问题意识、理论命题、哲学范畴基本上都是宋明理学所提出的,只不过他们对这些问题意识、理论命题、哲学范畴做出了新的、或相反的、或综合性的解释而已。

清代中期的哲学思想,一方面继承了明末清初的反理学思想传统,另一方面又在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里展开新哲学思考。就理学的传统而言,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没有多大的理论创新与突破;就反理学的思想传统而言,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主流的方法是通过考据学的方式展开哲学论述,其代表人物是戴震及其所影响

1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的皖派学术共同体一扬州学派的一些中坚人物。而与戴震同时稍年轻一点的章学诚,则是通过史学的方式展开哲学论述,在思维方式上也表现出即器言道,即事说理的思维特征。清中期的哲学思想特征在于:以回归先秦“道论”的复古面貌展示了该时代哲学的形上学特点,以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展开自己时代的哲学论述,从而基本上确立了不同于宋明理学以气、理、心为形上学的时代特色。

清代晚期的哲学思想,表现出相当驳杂的特色。就嘉、道时代而言,这一时段哲学思想表现出对中期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的反思与批判,通过对现实政治问题的思考展开哲学的思考与论述,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龚自珍与魏源。就政治地位而言,龚、魏二人并不是时代的核心人物。但就思想史而言,他们无疑是该时代的精神代表。龚自珍以诗人哲学家的特有敏感,对该时代深入骨髓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提出的政治改革主张未必能付诸实践,但他提出的改革思想,尤其是对现实政治制度诸种弊病的批评,则是发人深省的。

魏源早期与中期的思想基本上属于今文经学家的阵营,并没有多少突破传统思维的地方。鸦片战争以后,他目睹了清王朝的种种政治失败,提出了众多明确的政治改革主张。特别是他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文化哲学方面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但此时的清王朝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当时欧洲社会的巨大历史落差,因而在政治上还没有想到要彻底改革。魏源之后的晚清时代,更是一个风起云涌、波谲云诡的近代中国社会了,其哲学思想的复杂、多变,已经不是传统中国哲学所能涵盖的范围,故将魏源以后的清代哲学思想交给近代中国哲学来处理。

一、明清之际的时代特征

(一)“天崩地坼”与学术反思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王朝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迅速地灭亡了。继后,却是满族贵族统治集团率兵人关窃取农民起

2

导论

义军的胜利果实,夺取了明政权,建立了清政权。这一重大的政治变故对汉族士大夫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这一时期的主流哲学思想都是围绕着明王朝为何灭亡的政治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展开学术与思想方面的清算。他们或批评程朱理学末流空谈心性,或批评陆王心学末流束书不观,凌空蹈虚,在理气、道器、理欲、情理、公私、君道、臣道诸方面展开新的哲学思考。黄宗羲着重从政治哲学方面反省传统专制政治的根本痼疾,写出了《明夷待访录》一书,批评专制君主以一姓之私利、一家之私法,危害天下人之公利,结果导致天下崩亡。他又从学术上批评明王朝的学术空疏无用,不研经史之弊,故要求学人研史读经,并自编《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未完成),一方面试图从学术史的角度来总结明亡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为保存明代诸儒的思想材料,积极肯定他们在维护儒家思想的纯正性方面所做出的度越前人的理论贡献。

顾炎武从经史两个方面反省晚明以来的学术,提出了“经学即理学”的命题,要求理学研究必须回到经学研究之中。而在经学研究的方法问题上,顾炎武也提出了新的方法,即“读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从而为清代学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带有人文学实证特征的方法论思想。在政治哲学方面,顾炎武提出了类似黄宗羲、王夫之的分权思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更偏重于用地方自治的方式来削弱后期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力量,从而增加地方的经济与政治的活力。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他提出了原则性的理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试图将西周的封建制的政治体制之长与秦以后郡县制之长结合起来,既保证中华民族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又保留封建制中央权力不是过于集中,地方上有相对自治权的好处,从而形成一种新政治统治局面。可惜的是,顾氏的这

一颇具想象力的政治制度改革的思想没有被后来者继续发扬光大。在政治哲学方面,顾炎武明确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他认为一姓君主国家的灭亡只是改朝换代,如果中华文化的文治传统灭亡了,那就是天下的灭亡。正是从这一文明的保存与灭亡的高度,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光辉命题。这一光辉的政治哲学命题在近、现

3

导论

思想。

(二)“后理学时代”的问题意识及其转化

“后理学时代”的历史时间段,即是在明王朝灭亡后,清政权全面稳定之前大约五十年的历史时期。以历史人物而论,康熙三十四年(1695)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黄宗羲的逝世,标志着“后理学时代”的结束。若以政治事件为标准,则以康熙二十二年平定台湾,全面稳固了清政权为标志。就哲学思想史而言,当以黄宗羲的去世为标志

所谓“后理学时代”,即是以广义的理学(包括气学与心学)为理论批评与改造对象的时代。这是从哲学思想史的角度对近半个世纪历史时期主流思想特征的概述。“后理学时代”的哲学问题意识均来自理学时代,但他们对理学时代里的诸命题进行了理论的改造,或从反命题的角度重新阐述理学时代的问题,如在理气、心物关系上,后理学时代的气论派思想家如王夫之就专门针对程朱理学的“理先气后”问题进行理论的批判,坚持认为气为第一性,理为气之理,气之外别无孤立虚托之理。或从合命题的角度对理气、心物关系进行重新论证,如方以智、黄宗羲等人都试图综合理、气、心三大理论流派的观点,消除三派之间的理论紧张关系。黄宗羲以气论为核心综合心学与理学的思想资源,在本体论上表现出调和论的色彩。方以智早年以气为核心建构自己的哲学本体论,中年以后则重新滑向理本论,表现出向程朱理学的回归。

在“后理学时代”,顾炎武所提出的“经学即理学”“读经自考文始”两大命题,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学术问题意识及其与宋明理学问题意识的不同面向。顾炎武对清代中期学术的影响极为深刻。前一个命题将宋明理学的问题意识转换为对经学的文献研究,后一个命题则将宋明理学思辨的哲学方法转化为一种以语言、文字、训诂为工具的语文学(philology)的实证方法,亦为后来的清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范式。不仅如此,顾炎武还开创了一种以社会调查为手段的实证方法,这与宋明学者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方式亦极不相同。此点,早年即处在反清斗争中的王夫之亦使用了初步的社会调查方法。可惜这一方法在清代学术中基

5

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

本上中断了,只是在乾嘉时代后期的少数学者身上有微弱的体现,如钱大昕、王念孙、龚自珍等人重视田野里残碑、断碑的收集整理,阮元重视上古时代有字无字器皿的收集,以之作为知识考古的新材料。

王夫之的哲学著作在清初与中期的影响不是很大,然他的著作在哲学上代表了“后理学时代”的最高水平。他全面恢复了以张载为代表的气学思想流派的思想光辉,在极高的思辨与一定的实证相结合的思维水平上,推进并深化了气学的思想水平。在理气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坚持并论证了理不离气,气之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的气本论思想立场。在理欲问题上,王夫之坚持并论证了“理不离欲”的伦理思想。在道器问题上,王夫之深刻地阐述了“道不离器,道者器之道”的道器观,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因道而审器”的光辉思想,而且对于“明日之道”“他年之道”抱有乐观的理想主义情怀。

王夫之在批评理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以气为本体的气本论哲学①,并在气本论的理论基础上,非常邃密地讨论了理气关系,并进而讨论了道器关系,理事、理势关系,理欲、情理关系等。其所坚持的是“即事以穷理”的经验的、归纳的思维方式,其所反对的是“立理以限事”的超验的、演绎的思维方式。在“理势”关系问题上,强调“理势相成”,在理欲关系、情理关系的问题上,坚持“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②,“王道本乎人情。人情者,君子与小人同有之情”③等进步的思想观念。《张子正蒙注》一书集中体现王夫之气本论思想,在书中,王夫之通过对张载著作的

①张学智认为,王夫之在继承了气本论,特别是张载的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太极”为根本概念的本体论哲学。太极与万物的关系论是王夫之的形上学,而有关“气的存在方式、气的性质、气的演化过程等方面”的论述,可以看作他的自然哲学。参见张学智《明代哲学史》,第553一56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蒋国保认为,“气是王夫之哲学的最高范畴”,并花费了大量地笔墨论证了这一基本思想。参见王茂、蒋国保等《清代哲学》,第六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萧萐父、许苏民合著的《王夫之评传》亦认为,王夫之哲学的本体论是以“气”为本、“理寓于气”、“纲缊化生”的“实有论”。本书认同气本论的说法。参见萧萐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②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四,《船山全书》第6册,第639页

③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二十二,《船山全书》第8册,第90页。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