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学通史 隋唐五代卷》邱剑敏著;黄朴民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兵学通史 隋唐五代卷》

【作 者】邱剑敏著;黄朴民主编
【丛书名】“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页 数】 482
【出版社】 长沙:岳麓书社 , 2022.01
【ISBN号】978-7-5538-1575-6
【价 格】130.00
【分 类】军事思想史-中国-隋唐时代;军事思想史-中国-五代十国时代摇
【参考文献】 邱剑敏著;黄朴民主编. 中国兵学通史 隋唐五代卷. 长沙:岳麓书社, 2022.01.

图书目录:

《中国兵学通史 隋唐五代卷》内容提要:

《中国兵学通史》对中国兵学的历史发展进行全景式的回顾与总结,重点对兵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演变轨迹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总结,并分析探讨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内容、思想特征、重要地位及历史影响等。全书分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清卷等七卷。 本册为其中一册,全面展示了隋唐五代兵学发展的时代风貌。

《中国兵学通史 隋唐五代卷》内容试读

绪论

隋唐王朝的先后建立,一举结束了自西晋末以来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天下重归统一。隋唐五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时期,同时又是冷兵器时代的兴盛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都得到了空前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国家声望日隆,缔造了在东亚乃至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封建大一统帝国。隋唐五代兵学上承先秦汉魏两晋南北朝兵学传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下启宋代兵学走向全面繁荣,在系统总结前人兵学成果的基础上,注重汲取新的实战经验融会贯通,体现出儒道兵思想交融、注重实用、锐意进取等时代特征,较好地完成了由冷兵器时代过渡到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隋唐五代始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终于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历时380年。在这段时期,兵学在起伏中发展,在沉寂后复兴,较好地顺应了现实需求,呈现出自身独有的时代特征。根据各阶段兵学发展大势,隋唐五代兵学可划分为隋代兵学、唐代前期兵学、唐代后期兵学、五代兵学。

一是重建大一统帝国背景下的隋代兵学。自西晋末年以来,天下重新陷入分裂局面近三百年之久。隋文帝杨坚登基后,始终着眼统一大业,充分发挥高颍、崔仲方、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良臣猛将的作用,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注重“积形”“造势”,成功

2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

地践行了《孙子兵法》的“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①和“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②的“称胜”战略思想,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完成了重建大一统帝国的伟业。隋代兵学始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终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隋代兵学历时仅38年,大体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兴盛的发展过程。隋初统一战争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指导思想,尤其是注重协同配合、水陆并进、重点突破的江河作战思想,堪称中国古代渡江作战的典范。高颍提出的“取陈之策”、贺若弼提出的“御授平陈七策”、长孙晟提出的“攻突厥之策”,以及杨素、贺若弼、韩擒虎在作战和治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善择战机、长于用奇、攻虚击弱、优俘攻心、信赏明罚思想,反映了隋代前期兵学的基本状况,隋末农民战争思想则代表了隋代后期兵学的最高水平。

二是总结用兵经验的唐代前期兵学。唐代处于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的末期,唐代兵学如实反映了冷兵器时代兵学向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兵学过渡时期的真实状况。唐代兵学对唐统一战争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提出了不少有创新价值的兵学观点;同时又深受胡汉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影响,吸纳了游牧民族兵法中的精华,反映在军队编成、训练、作战方式等方面。③唐代兵学以安史之乱爆发为界,划分为唐代前期兵学、唐代后期兵学。唐代前期兵学又称盛唐兵学,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开始,至唐玄宗天宝十

四载(755)为止。安史之乱前的唐代兵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兴盛渐趋衰落的过程。贞观年间是这一阶段兵学发展的高峰,以《李靖兵法》(又称《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卫公兵法》)和反映该时期兵学

①孙武撰,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中

华书局,1999年。

②《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上《形篇》。

③参见王援朝:《唐代兵法形成新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绪论3

状况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①为代表作:还有政论与兵学融为一体的著作,如《贞观政要》。该阶段出现了一本谈论王霸经权达变之术的杂书《长短经》,还有专论一种军事技艺的“兵技巧”类兵书《射经》:先后涌现了以唐太宗李世民、李靖、李、侯君集、苏定方、刘仁轨、裴行俭、郭元振等为代表的兵家;此外还有文人论兵者,如陈子昂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这一阶段的兵学内容。

三是经世致用的唐代后期兵学。唐代后期兵学始于唐玄宗天宝

十四载(755),终于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兵学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兵学得以再度复兴。一方面,在平定安史之乱和藩镇叛乱的战争中涌现出了郭子仪、李光弼、张巡、李晟、马燧、浑缄、李愬等一批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杰出将领,还有“练达兵机”的高级军事幕僚李泌、陆贽:另一方面,李筌、杜佑、杜牧王真等大量文人本着经世致用的考量,积极谈兵论战,出现了《太白阴经》《阃外春秋》《李筌注孙子》《阴符经疏》《通典·兵典》《杜牧注孙子》《道德经论兵要义述》《贾林注孙子》《陈皞注孙子》等兵学著作,文人论兵群体由此形成。这时的兵家更加注重兵学的实用功能,期望借助兵学扭转军事上的颓势,再现盛唐辉煌。以大规模流动作战思想为特色的唐末农民战争思想则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兵学内容。

四是从分裂走向统一背景下的五代兵学。五代兵学始于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终于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历时54年。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政权林立,战争频繁激烈,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战争类型多样,以兼并战争为主,辅以民族战争、农民战争、统一战争。在王朝频繁更替的乱象背后,重建大一统的趋势不可阻挡。五代兵学反映了从分裂走向统一大势的兵学状

①该书成书时间不详,但可视为一部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唐代前期兵学状况的

兵书予以研究。该书又称《李卫公问对》《李请问对》《唐李问对》《问对》。

4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

况,王朴的《平边策》,李存勗的攻虚击弱、长途奔袭思想,周德威的以骑制步思想,郭崇韬的速战速决思想,柴荣的“修道”备战、精兵治军思想代表了该时期的兵学水平。

隋唐五代兵学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受到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外交等诸多因素的错综复杂的影响,民族大融合背景、儒道兵合流的思想文化背景、冷兵器时代向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过渡的军事技术背景都不容忽视,其中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与民族战争的深刻影响值得特别关注。

自西晋灭亡之后,中国进入南北对峙、争战不休的动荡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至沓来,纷纷在中原建立政权。为进一步巩固统治,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走向封建化,并在此进程中加深了与汉族的融合。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农耕民族的汉文化与游牧民族的胡文化在碰撞中彼此借鉴,其结果是胡文化日渐汉化,汉文化也渐染胡风。①这在兵学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原传统兵法吸收了胡人兵法中的有价值的成分。比如李渊借鉴突厥军队的编成、训练、作战方式,“饮食居止,一同突厥”②,几乎全盘仿照突厥组建骑兵,大获成功,从此使唐军拥有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轻骑兵,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下卓越战功。

由于受周边地缘环境的影响,中国历代中原王朝主要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自先秦以来,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相继崛起,陆续进入中原,形成了游牧民族周期性南下的现象。游牧经济自身

①参见王援朝:《唐代兵法形成新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②温大雅撰,李季平、李锡厚点校:《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起义旗至发

引凡四十八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绪论5

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导致游牧民族在突然发生自然灾害后面临生存危机。学者林立平指出,“这种时候,生存的需要便驱使他们发挥马背上的优势,武力掳掠和军事征服也就在所难免了。简而言之,承认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就必须正视边疆与内地存在军事冲突的可能”①。相对于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所拥有的“马背上的优势”,充分反映在其灵活机动的骑兵战术和大规模骑兵集团作战的能力上。隋唐五代时期,突厥崛起漠北,成为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此后代之而起的还有薛延陀、吐谷浑、吐蕃、回纥等周边游牧民族。中原王朝军队与游牧民族军队展开长时期的频繁而激烈的交战,彼此互相吸纳对方的长处,借鉴对方优越的战略战术,在战争实践中促进了兵学的发展。学者王援朝认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兵法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胡汉融合的趋势。唐代兵法是胡汉融合的二元兵法,除中原传统兵法的内容外,还有直接来自游牧民族兵法的内容,具体反映在战略上强调进攻,建立了机动性强的骑兵集团,经常采取突袭和远程奔袭战法,实施大纵深的迅猛追击:在战术上重视使用骑兵迂回包抄,步骑结合,以步制骑。②隋唐五代兵家在民族战争实践中不断创新战法,在互动影响中取长补短,在融会贯通中自成

一体,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时期兵学思想的发展。

隋唐五代兵学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就社会主流思想文化而言,这一时期既有别于魏晋南北朝,也迥异于宋辽金元,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兼容发展,最终成就了富有特色的隋唐五代兵学。早在先秦时期,在百家争鸣的宽松氛围下,兵家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流派竞相发展,形成了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并存的局面,涌现出了融兵、儒、法、道等诸家学说于一体的《六韬》《荀子》《韩非子》等。显然,这一时期的兵学博采众家之长,吸纳儒、道、墨、法等思想精华,在兼容并

①林立平:《隋唐的边疆政策》,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57页。

②参见王援朝:《唐代兵法形成新探》,《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6中国兵学通史·隋唐五代卷

蓄中得到长足发展。自西汉“独尊儒术”之后,儒学的地位日渐上升,开始全面渗透于社会各方面,对兵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兵儒合流现象遂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主流,儒家政治理论与兵家权谋之道两者得到有机的结合,相辅相成。①除此之外,道家、法家思想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在汉、唐时期最为显著,汉魏时期的《三略》《将苑》,唐代的《太白阴经》《长短经》等将兵家、儒家与道家、法家思想融会贯通,反映了这一时期多种思想交融的特点。

与西汉经学、魏晋玄学、两宋理学不同,隋唐五代时期并没有出现某一种思想流派长期独尊的局面,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为诸家思想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黄朴民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整合与融会先后经历了三个高潮,至隋唐时期进入了第三个高潮。②隋唐儒、道、兵诸家思想的交融,是对先秦两汉以来的儒、道、兵合流的传承与发展。儒、道、兵思想在互相竞争和借鉴过程中共同发展,而兵学也在与儒、道的互动中得到了长足进步。尽管儒学在该时期并未处于绝对统治地位,但其影响却与日俱增,呈现上升的发展势头。隋文帝、唐太宗均采取了扶持儒学的态度,儒家思想对兵学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特别是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战争观和国防思想。这一时期兵家主张修文德,绥四方,武与德要相辅相成。陈子昂提出以仁德安民服敌以固国,建议统治者“修文德,去刑罚,劝农桑,以息天下之人,务与之共安”③,广施恩惠于民众,以宽政治理国家,收揽民心,以此安定天下;李筌主张“先文德以怀之”,如果不服再“命上将,练军马,锐甲兵,攻其无备,

①参见黄朴民:《兵儒合流与学术兼容》,《中国军事科学》1999年第3期。

②参见黄朴民、魏鸿、熊剑平:《中国兵学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245一246页。

③陈子昂:《陈拾遗集》卷八《上军国利害事·人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