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培育研究》张力晖,曲伟,张彩庆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培育研究》

【作 者】张力晖,曲伟,张彩庆著
【页 数】 143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22.01
【ISBN号】978-7-206-18881-7
【价 格】54.00
【分 类】高等学校-技术转移-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张力晖,曲伟,张彩庆著.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培育研究.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22.01.

图书目录: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培育研究》内容提要: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培育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技术转移的基本认知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内容

一、技术

(一)技术的概念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对技术的定义有着自己的理解。

》1.技术一词的起源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技术的解释:技术(Techn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是由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系统的论述、学问)演化而来的。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年)将技术定义为“制作的智慧”。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1713一1784年)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述:“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这个定义一直到现在还具有深远的影响。它首先指明了技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其次说明了技术的实现应该通过社会“协作组织”来完成,同时还指明了技术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属于硬件设备:另一种是“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和管理等,属于软件体系。

在我国的史籍中,“技术”一般被解释为“专门的技艺、技巧”。

》2.技术的定义

(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93年的技术创新评价中引用斯科恩(Schon)的定义,认为技术是“一种工具或物质设备,人们借助于它们扩展自己的能力”。在他们看来,技术是人类从事劳动的物质,包括有形的装备和无形的知识。

(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从技术所包含的内容或内涵角度给出的“技术”定义

一1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培育研究

是:“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是一项产品或工艺的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种实用新型、一种动植物新品种,也可能是

一种设计、布局、维修和管理的专门技能。”

(3)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为:“技术是制造一种或多种产品以及以此为目的而建立一个企业、工厂时需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

(4)桑赓陶、郑绍濂在《科技经济学》中有如下论述:技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是关于如何把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知识(其中包括已经应用过、正在应用的和可以应用但尚未应用的知识)。它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生产者的经验、把科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的知识三部分。

(5)1995年8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管理技术经济大辞典》对“技术”一词进行了明确的解释: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解决社会问题中所运用的知识、经验、手段和方法以及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过程的总称,技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各种经验和技能,即通常所说的经验形态的技术;另一部分是人的专门技能与自然物质相结合的产物,即经验形态技术的变化

(6)《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将“技术”解释为: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

综合以上对技术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技术的概念包含三个最重要的组成要素:目的性、知识性、操作性。我们可以把“技术”一词定义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技术应具备明确的使用范围和被其他人认知的形式和载体,如原材料(输入)、产成品(输出)、工艺、工具、设备、设施、标准、规范、指标、计量方法等。

在技术转移研究中所涉及的技术,通常包括具体的人造物质产品、工程方法、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各种生产工具和物质设备。

(二)技术的特性

技术有许多特性,商品性、技术生命周期现象、技术复杂性以及技术价值的不确定性,等等,都对技术转移的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在理论上对技术的特性进行分析,理清它们与技术转移之间的制约关系,是促进技术转移的一个基本前提。2

第一章技术转移的基本认知

格兰特(Grant)将技术知识的特性分为三种:可转移性、可积累性和可专用性。可转移性是指技术知识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均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而进行主体间的转移,尽管其中的隐性知识在主体之间进行的转移是缓慢的、耗成本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可积累性是指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取决于接受者将新知识融入既有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不同知识间能进行相互的融合与积累;可专用性是指技术知识是一种受专有性支配的资源,技术的持有者可以通过申请专利使其独占技术资源获得保护,也可以将所持有的技术作为技术秘密不予公开。赫德伦(Hedlund)将技术知识分为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是高度专业化和个人化的、不易用文字描述的、标准化的独特性知识;而外显知识是能以系统的语言表达和传播的,便于大家分享。蒂斯(Teece)则将技术知识特性分为“不确定性、路径依赖性、积累性、不可逆转性、相互关联性、内隐性、公共性”七种特性。国内的学者也对技术特性作了大量的研究,比如在技术创新领域中的技术生命周期研究和技术轨迹研究、技术哲学领域中的技术自主性研究等。

此处,我们将技术的特性归纳为以下几点。

》1.商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具有商品属性。技术的使用价值是它对社会生产、生活、决策、服务等的使用性,它的使用可以制造某种物质产品或提供某种劳务,技术通过不断进步而使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技术的价值是凝结在技术商品中的活劳务和物化劳动,技术是复杂劳动的产物,它的价值比一般商品的价值都要高。

》2.科学性与实施性

技术是人类在其社会实践中根据生产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原理而发明创造或总结出来的、可以实施、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知识,技术进步可引起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3.创新性和先进性

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是以重复性劳动为主的生产,而技术的生产却是以创新性劳动为主的生产,要求研究人员在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培育研究

》4.复杂性、相互关联性与内隐性

技术的复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系统性,即相互关联性,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他支持下和关联性技术形成某种联系;二是技术的内隐性,一项技术必然存在或多或少高度专业化和个性化、不易用文字描述的一类知识。

》5.可传授和可转移性

技术是知识,是可以传授和转移的。人们可以通过教与学而掌握技术,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使技术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转移,从而使技术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应用。

二、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最早将“创新”这个概念引入经济领域的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他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并且将创新活动分为五类:创造新产品、研发新生产方式、开拓新市场、寻找新供应商和创造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和技术创新理论,并将创新作为独立变量,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索洛(Solow)就在技术创新研究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书中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来源,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新思想和新思想转换的实际生产。索洛提出的技术创新理论在技术创新概念领域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虽然索洛提出的创新理论中也没有明确对技术创新进行定义,但是他提出的技术创新产生的条件却是对创新内容的升华和进化。伊诺思(J.L.Eos)基于行为集合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指发明的选择和组织建立、制定计划和开辟市场等行为的综合有效结果。林恩(G.Lynn)也对技术创新一词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对技术商业潜力的新认知状态,通过技术创新方式将其完全转换为商业化产品的行为过程。谬塞尔(R.Mueser)对于技术创新有着新的理解,他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指通过构思新颖

一4

第一章技术转移的基本认知

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非连续性时间,它要求该活动必须具备非常规性、新颖性、连续性,且活动结果必须实现。

美国国会图书馆也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生产过程的创新和生产工艺的创新,它主要指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生产、扩散等过程。这个定义对于技术创新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它清楚地说明了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科技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产品创新的商业化成功和应用。

我国研究学者在技术创新研究上相对国外较晚。1999年,我国研究学者首次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知识的创新、新技术的创新、新工艺的创新,企业通过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和生产速度,通过新的服务来占据经济市场份额的价值实现过程。

(二)技术创新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属性。

》1.基础型创新和渐进型创新

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划分为基础型创新和渐进型创新。

(l)基础型创新(或称突破型创新)(Radical Innovation)

基础型创新是指在基础原理层面发生变化,技术革新程度很大的新技术。基础型创新的例子有尼龙、电话、手机、数码相机、电视、录像机等。由于基础型创新建立在一整套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之上,所以,它常常能开启新的市场和潜在的应用。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基础型创新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开始,会导致新的产业类型的出现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

(2)渐进型创新(或称改进型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渐进型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例如,针对现有产品的元件作细微的改变,强化并补充现有产品设计的功能。虽然单个创新所带来的变化是小的,但它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为,一是许多大创新需要与它相关的若干创新辅助才能发挥作用:二是小创新的渐进积累效果常常促使创新发生连锁反应,导致大的创新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基础型创新和渐进型创新是相

-5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培育研究

对而言的。在何种程度上的技术变化可以被认为是基础型创新缺少统一标准,要视具体情境而定。有的学者认为已知性能特征提高5倍或5倍以上,产品成本大幅度削减(成本削减30%或30%以上)的才算基础型创新。虽然缺少统一标准,但对基础型创新和渐进型创新的划分非常重要。新企业的诞生,企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追赶,一般都是在有基础型创新发生的时候。学术研究表明,渐进型创新对现有产品的改变相对较小,能充分发挥已有技术的潜能,并经常能强化现有的成熟型公司的优势,特别是强化在位企业的组织能力,对公司的技术能力、规模等要求较低。与此相反,基础型创新建立在一整套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之上,它常常能开启新的市场和潜在的应用。基础型创新经常会给现存的企业带来巨大的难题,因为企业的组织能力存在强大的惯性,而调整企业的组织能力成本昂贵,而且常常会遭遇失败。但基础型创新会提出新的问题,并刺激企业不断利用新的技术成果和商业策略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它常常是新企业成功进入市场的基础和在位企业的“滑铁卢”,并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的重新洗牌。

》2.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1)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反映到产品层面的创新,指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按照创新的程度,产品创新可划分为如下4种。①全新产品。也称为真正的新产品,主要是指采用新的科学原理、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制成的产品,或者在市场上完全还没有的新产品。②换代新产品。指采用新材料、新元件或新技术,革新了原有产品的工作原理或性能,使其性能有显著提高的产品,又称为部分新产品,如电子管以后的计算机系列,都是换代新产品。③改进新产品。指对产品的结构、材料、花色、品种等方面做出改进的产品。严格地说,它是对老产品的改进,是由基本型派生出来的渐进型,如防水手表、药物牙膏等。④仿制新产品。即指企业仿制市场上已有的或外来引进的新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算新产品,但是是本企业的新产品。

(2)工艺创新(过程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流程、服务的提供方式及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工艺创新常常能够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的效果。与产品创新相比,工艺创新的潜力也不容小觑。典型的工艺创新的案例有1913年亨利·福特发明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