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红楼梦中人》陈苏梅|(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我看红楼梦中人》

【作 者】陈苏梅
【页 数】 233
【出版社】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2022.01
【ISBN号】978-7-5306-8052-0
【价 格】58.00
【分 类】散文集-中国-当代
【参考文献】 陈苏梅. 我看红楼梦中人.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2.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我看红楼梦中人》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以全观的视角和辩证的手法去写人物,没有“脸谱化”的褒贬,而是立足于时代背景、家族色彩以及个体命运等多重纬度,辩证而客观地对“红楼梦中人”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作者以独特的人文关怀,以自身的见解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哲理精神的感悟,赋予了《红楼梦》人物新、深的价值内涵,并给予读者深刻的人生启迪。

《我看红楼梦中人》内容试读

世外仙姝寂寞林一林黛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

—李商隐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宝玉初见风神灵秀黛玉的惊艳,这么美好的妹妹只能是天上来,人间能得几回有?这个有着“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她是一首诗,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上;她是一份爱,缠绵在每个人的心中;她是有趣的灵魂,千万人之中也难得挑一。

这株从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坠入凡间的绛珠仙子,用她的仙、她

的诗、她的爱融化了无数读者的心。

001

一、爱哭的黛玉

本应在灵河岸边草木一世的绛珠仙草,机缘巧合,被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顽石、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日日以甘露灌溉,脱了草木之胎,幻化成仙子。不甘寂寞的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凡投胎,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甘露灌溉之恩的绛珠仙子与其一道坠入凡间,转世投胎成贾府

的血亲林黛玉。

前世的因,注定今生的果。哭成了黛玉的标签,大家爱用“林黛玉”打趣娇柔爱哭的人。为此,有心人做过专门的统计,《红楼梦》前八十回写黛玉之哭,大约有三十七处之多,其中有二十六处眼泪是为宝玉所流,这是今生的黛玉在兑现前世的承诺,用眼泪报恩,也是用眼泪还爱。鲁迅先生说:“你们看,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鸡肚肠,我可受不了啊…”可是,如果是不哭的黛玉,那就不是有恩必报有情有义的林黛玉了,哭,是她酬答知遇之恩的外化形式。

黛玉除了本名,还有宝玉送的“颦颦”二字,来言说黛玉气质的忧郁美。黛玉有“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这“似蹙非蹙”是黛玉抑郁不舒内心的外显。林黛玉的抑郁,还有她前世“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曹公在判词中谓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捧心,自然美好,黛玉之颦,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也是自然而然的生发,皆非东施效颦的矫揉造作。

黛玉还有“潇湘妃子”的别号,皆因黛玉爱哭,书中第三十七回,高雅的探春送了她这个雅号。探春对此号做了这样的注解: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潇湘妃子”就完了。

002

传说舜娶了尧的长女娥皇、次女女英二女为妃。《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南望舜归的娥皇和女英痴情的泪滴,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哭干了泪水的二妃最终沉入湘水,化为湘水女神。这是怎样真挚的情怀,才

能有如此锥心泣血之哀恸来成就如此之传奇?

林黛玉爱哭,她的眼泪之多,常常“自泪不干”。黛玉之泪自是如娥皇女英般,饱含着对宝玉真挚的情怀。酬答知己的涟涟泪水,哪一次不让她肝肠寸断?吕启祥先生有论:“潇湘妃子的别号之起,主要不在哭的形式上的重叠,而在泪的含蕴中的贯通。这当是黛玉形象文化结构的有机构成部分。”(《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是的,哭已经成为黛玉的文化形象,哭也是黛玉的宿命,是佛家的

因果轮回。贾母曾经因为宝、黛闹矛盾说他们“不是冤家不聚头”。宝玉是黛玉的冤家,而且还是要命的冤家!黛玉在书中第三回自述道: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若要好时,除非从

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几有外姓亲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以和尚之言,黛玉的病,是不能哭的。如此,爱哭的黛玉哪里是还泪,分明是在还命啊…“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预示着黛玉泪尽之日,也是人去之时。续书黛玉临终之时,是带着对宝玉无限怨恨离去的,这和前文的潇湘妃子别称,为爱哭尽思念的泪水,是不一致的,曹公可一向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更何况黛玉有自己的诗句“冷月葬花魂”,也在揭示黛玉的

003

人生价值取向,为情来凡间还泪,为爱死而后已,因为月在古诗文中依旧是“思念”的文化元素。所以她的生命中常如惜春所言“林姐姐那样

一个聪明人,怎么就看不透?…”无论前路有多少阻隔,她为爱的执着从没有减少过半分,也不曾为了开解心头的郁结去参禅去开悟,为爱她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啊。

爱哭的黛玉,却有一颗精致有趣的灵魂。她话语中的诙谐,绝不亚于凤姐,却又比凤姐来得雅致深刻。宝玉听宝钗讲《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奥妙,“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含着醋意的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得湘云笑个不止;刘姥姥胡吃海喝,她用母蝗虫来形容吃的气势,这还不算,还继续详细补缀说,连惜春的画,她都有了题跋《携蝗大嚼图》,引得众人哄然大笑,笑得前仰后合,湘云笑到连椅子都翻倒了;宝钗给惜春开画画用的材料,提到生姜和酱,黛玉笑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众人都笑起来…这还没完,接着她又谐趣了宝钗一把:

黛玉又看了一回单子,笑着拉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这些水缸箱子来了。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

宝钗的注解对黛玉的幽默诙谐形容得再恰当不过: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情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顰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笔法,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004

大观园内幽默者良多,如凤姐、史湘云甚至刘姥姥,她们的言语可

令人开怀大笑,但是笑过之后不会让人留下更多的思考余地;而林黛

玉的幽默则常常让人既能解颐开怀,又妙趣横生,发人深省,她的幽默便有了境界。同为外来之客,黛玉又不同于湘云的暂住,她是长期借居贾府。细致敏感的她,渐渐生出寄人篱下之悲愁,她的言语之间难免有维护尊严的尖刻,于是人人都记住了她的任性尖酸,而忽略了她的有趣。

二、任性的黛玉

“心较比干多一窍”,传说比干心有七窍,黛玉更多一窍,其灵秀聪慧,大观园中无出其右者。聪慧的少女黛玉,初到荣国府时,她谨记母亲之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如果她一直这样谨小慎微地做人,大概会和宝钗的“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一样,收到赞许,得到认可。

可是这并不是黛玉的做人原则,她的那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过是为了不“被人耻笑了去”。很快“孤高自许,目无尘下”就成了众人眼中黛玉的形象,那是明显比宝钗矮下去的印象。

造化总是拙弄人,小小年纪的黛玉就没了母亲,不久,把她捧在手心的父亲也撒手人寰。自此,从故乡奔丧再回荣府的黛玉,再不是为了“减轻父亲内顾之忧”做客贾府的扬州盐课林老爷的千金小姐,而是无家

可归前来投靠亲戚的可怜孤女了。因此,寄人篱下之悲感,并不是她的多思多虑

黛玉出身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这即便是今天,也是人人眼热的豪门“清贵之家”,何况是那个“人人眼睛向上”的时代。清

005

贵之尊的林如海,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的地位提到如男子一般来抚养,教她从小读书识字,爱如珍宝。林黛玉的童年是在无拘无束、娇生惯养中度过的。与同样作为男子抚养的王熙凤有着很大

的不同,王熙凤得到的是和男子一样耐摔打和肆意而为的训导:而黛玉受到的是书香的熏陶,林如海不惜重金为之延师贾雨村,这一切,让黛玉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养成了她孤高任性的性格。但是先天的纤弱体质,和父母的早丧,又在她的心里蒙上了一层化不开的忧郁

所有境遇的改变,并没有使黛玉的性格和生活态度发生少许的改变反而让她用更多的高傲多疑地审视着周围,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原

有的骄傲。

她首先发起自尊攻击的是送宫花的周瑞家的,这个王夫人跟前的红人被她冷笑怒怼“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她关注的不是宫花美不美,而是,是否为“别人挑剩下的”;贾母为宝钗庆祝生辰,她本就心里不快,史湘云偏说她像那个贾母怜爱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她本也可以一笑了之,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拿她和“戏子”相比,是轻蔑的“取笑”她,且顿时怒形于色;元妃省亲时,大家赋诗取乐,她本应随众俯仰、随声迎合一番,但她却不在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礼教,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幸好有谕在前,只“一匾一咏”,因不能“违谕多做”,便“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命”

凡此种种,皆因她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让她的气量也显得狭小起来,被众多人诟病。如果我们能读到她内心深处那些解不开的隐痛,寄人篱下命如浮萍的漂泊之感;如果我们能读出她不安心于这样的

命运,可是她又无奈于这样命运的安排:如果我们能读出她是因为无法平静的内心,才招惹着这许许多多看似没有必要的烦恼和痛苦…那我们就能和吕启祥先生一样懂得黛玉:“粗粗看去,黛玉确实挑剔、小气,透过表象,可以感到她时时处处看重拥有一个独立个性的自我。只有深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