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乌托邦》邹广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人的乌托邦》

【作 者】邹广胜
【页 数】 410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 2021.03
【ISBN号】7-108-07025-8
【价 格】48.00
【分 类】乌托邦-研究-世界
【参考文献】 邹广胜. 人的乌托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2021.03.

图书目录:

《人的乌托邦》内容提要:

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智者无不共同追寻的人生目标,同时他们以自己一生的践行来闸明其真实的意义,知行合一是根本。本书从真、善、美的高度,以孔子、庄子、佛陀、苏格拉底、耶稣等这些名垂千古的先哲为范例,探讨作为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究竟意味什么,他们的言行对我们反思当下的人生意义非凡。

《人的乌托邦》内容试读

孔子与苏格拉底

求真与求善

儒教经典中的孔子形象与古希腊典籍中的苏格拉底形象是中西文化关于知识分子形象最为典型的描述,二者在中西文化中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知识分子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传统与文化价值观念的人物,知识分子在对普遍性的追求与对个体意义的思考的同时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领袖与普

遍价值观念的真正代言人,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民族的精英分

子的集合,应该以探讨一个民族的未来,反思它的过去,认识它的现在为目标,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合法性。文学与文

化理论的重大问题大都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与历史命运密

切联系在一起。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教育乃是一种异常稀缺的资源,因此思考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意义就更为重要。韦伯在一篇题为《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提出“教师不应是领袖”,因为“在讲台上他们只能处于教师的位

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①在恩格斯看来真正巨人的产生是与时代和社会分不开的,书斋里不可能产生大师,只有迎着时代的需要,为时代的需要而奋斗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真正需要的人。然而这些巨人与时代的真正联系并不仅仅是指他们直接对现实生活的介入,而是指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提出,甚至

是回答了时代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思想者的

知识分子,他们对时代的作用则更是与众不同。亚里士多德

对哲学思辨意义的论述,也就是对哲学的现实意义,对从事精

神世界的真理的探讨的知识分子的现实意义的论述,则异常清晰地说明了西方文化传统中对知识分子这个人类文化的特殊阶层所做出的定位。他说:“哲学以其纯洁和经久而具有惊人的快乐。…在政治活动之外,所寻求的是权势和荣誉以及自身和公民的幸福。不过这和改治活动是两回事,显然是

真与求

被当作另外的东西来追求的。如若政治行动和军事行动以辉

煌和伟大取胜,而它们是无闲暇的,并不是由于它们自身而选

5

择,而是为了追求某一目的,那么,理智的活动则需要闲暇,它是思辨活动,它在自身之外别无目的可追求,它有着本己的快乐(这种快乐加强了这种活动),它有着人可能有的自足、闲暇、孜孜不倦,还有一些其他的与至福有关的属性,也显然与这种活动有关。如果一个人能终生都这样生活,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满幸福,因为在幸福之中是没有不完全的。

如若理智对人来说是神,那么合乎理智的生活相对于人的生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1一262页。

活来说就是神的生活。…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①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思考并不是一种实践活动,而是

一种自足的精神活动,作为科学家与哲学家相统一的亚里士

多德始终贯穿着他的为真理而真理的思想。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当亚里士多德谈到科学的价值时,后者会认为“既然人是为了免于无知而开始哲学的思考,很显然,人乃是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而不是为了一种功用或用途。这也可以从全部外表的进程看得到。因为,只有当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切必需(需要)的东西以及能使生活安适的东西之后,人们才开始去寻求这样一种(哲学的)认识。因此,我们不是为了另外的效用而去找寻它。因此,正如我们说,那个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

乌托邦

的人乃是一个自由的人,同样地也只有哲学才是科学中真正自由的科学,因为只有它才是为了自己”。②在亚里士多德和

6

黑格尔看来只有为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为认识而认识的行

为才是自由的,认识行为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和目的的实现,

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所为。正如孟子所讲:“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③这就是贯穿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思想的根本理念。当然这种观念首先来自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思考,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为自身而存在,生物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而且在自然界被构造出来的符

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4一225页。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86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96页」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